羅思文
近日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題目叫《我們,旗幟鮮明地反對用腹腔鏡技術治療膽囊癌》(下文簡略為《反對》)。文章來源于相對權威的腹部外科疾病科普自媒體“腹部頻道”,作者是我國一家三甲醫院肝膽外科的兩位醫生。此文一出,多家媒體都進行了轉發。
《反對》中,作者對腹腔鏡膽囊癌手術“穿刺孔道癌細胞轉移”的問題深表憂慮,同時因為這個原因,他們“旗幟鮮明地反對用腹腔鏡技術治療膽囊癌”。
文章看似是一篇科普文,但其實算是外科領域的一個爭鳴。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此事的來龍去脈,我想在這里講一下腹腔鏡和膽囊癌治療的一些事。
腹腔鏡技術的核心是鏡頭,第一次接觸腹腔鏡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最開始在電腦上進行視頻通話的攝像頭。這種外置的攝像頭細長、有閃亮的補光燈,即使是在黑暗的網吧里,也能“照亮你的美”。細長和優良光照,也是腹腔鏡的優勢之一。
在過去,我們需要把肚皮切開一個大口子,在無影燈下對肚子里的病灶進行手術。而腹腔鏡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野,只需要切開一個2厘米左右的切口,伸入細長的攝像頭,就可以在清晰的屏幕影像下用器械進行手術操作。對于外科醫生來說,腹腔鏡的優勢明顯:一是不用敞開腹腔,不需要用手去接觸臟器,所謂“兵不血刃”;二是對手術細節有放大作用;三是能夠處理更深部病灶。而對于患者來說,“迷你化”切口帶來了好的感受,手術后不久,這些切口就會消失不見,即使穿比基尼在海邊沐浴陽光,旁人也看不出你曾經接受過手術。
有很多人對把腹腔鏡手術視為“微創”手術頗有微詞,他們認為,肚皮上雖然是小切口,但是里面的手術范圍還是和開腹手術一樣大,創傷一樣大。但我始終認為,腹腔鏡手術是實至名歸的微創手術。過去,當外科醫生切開肚皮,為了盡量暴露病灶在“肉眼”下,會使用拉鉤去撐開皮膚。而在進行“開腹探查”的時候,外科醫生粗壯的大手會在肚子里翻來倒去。在還是醫學生的時候,我對這樣的操作覺得理所當然、很有必要。但隨著對手術的理解進一步加深,我開始思考,外科醫生的這些“不拘小節”真的好嗎?
在沒有成為外科醫生之前,我心中優秀的外科醫生形象是汪曾祺的小說里《陳小手》的樣子。陳小手是一位出名的男產科醫生,其得名是因為他的手特別小,比女人的手還小,比一般女人的手還更柔軟細嫩。他專治難產,橫生、倒生,都能接下來(他當然也要借助于藥物和器械)。據說因為他的手小,動作細膩,可以減少產婦很多痛苦。因為這篇文章,我一直相信,在器械匱乏的年代,一雙好手,是一個優秀的外科醫生的標志。
有人說外科醫生要干脆、做手術要快;有人說外科醫生要細膩,快不是好的標準;有人說外科醫生就是要大刀闊斧;有人說外科醫生要心細如發。手術意識可以隨著經驗的增加而不斷進化,但是一雙手卻是沒辦法變化的。在“開腹時代”,一雙大手對于外科醫生來說并不是什么好事,大手加上粗糙的手術意識,創傷明顯是自然的。腹腔鏡技術其實是人手很好的替代,即使是在探查的時候,腹腔鏡器械對腹內臟器的干擾也是小于人手的。這使得有好意識,卻沒有纖細小手的外科醫生,有了很好的發揮空間。由腹腔鏡技術發展而來的機器人手術,更是進一步減少了人手先天不足的干擾。在數控的作用下,手術器械的防抖、多角度、細微操作都優于人手。
腹腔鏡手術,或者是機器人手術,微創就微創在用科技替代了人手。我們不能否認,再頂尖的外科醫生,手都會顫抖。所以,腹腔鏡技術(甚至是機器人手術),是實至名歸的微創手術。
我經??破漳懩蚁⑷獾姆乐沃R,因為膽囊癌和腸癌、胃癌一樣,常常有“癌前病變”,而腫瘤性的膽囊息肉就是膽囊癌的癌前病變。在癌前病變扼殺住疾病的進展,是預防膽囊癌和腸癌、胃癌這類癌癥的重要手段。
膽囊息肉手術率這么高,原因就是膽囊癌的危險程度高。100個膽囊癌患者中,只有5個人能活過5年,有80個人會在第一年內死亡。所以我們害怕膽囊癌,從而對膽囊息肉尤為警惕。在沒有很好的辦法檢測膽囊息肉的性質的情況下,臨床醫生總結了一些膽囊切除的手術指征。在《反對》一文里提到:膽囊癌惡性程度極高,預后極差,根治手術是最好的治療方式。的確,目前臨床比較認可的膽囊癌治療方法是根治手術,這是一種切除癌變膽囊及周圍受侵肝臟、淋巴結的手術。
膽囊癌根治術一直是以開腹手術為主,近年出現了腹腔鏡手術的探索?!斗磳Α肺闹刑岬揭粋€案例:南方某著名醫院擬定了先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快速冰凍,證實為膽囊癌后即刻轉開腹行膽囊癌根治切除術。這同樣說明,膽囊癌的手術仍然是以開腹根治術為主。這與膽囊破裂時膽汁流動引起腫瘤轉移的高風險有關。而《反對》一文之所以提出反對運用腹腔鏡技術治療膽囊癌,正是基于他們觀察到的“膽囊癌腹腔鏡手術穿刺針道癌轉移”的問題。
這個問題,已經引起很多醫生的重視。但這是否能成為提出“旗幟鮮明地反對”意見的最重要原因呢?我想還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開放手術同樣需要警惕腫瘤轉移的風險。
2.穿刺孔轉移是器械本身的問題,還是操作者的技術問題?
3.反對將腹腔鏡技術運用于膽囊癌手術,是否也反對機器人手術的運用?
第一個問題毋庸置疑,開放手術同樣需要警惕腫瘤轉移的風險,但這是相對成熟的手術。
第二個問題,腹腔鏡技術所帶來的癌細胞穿刺孔轉移,可以認為是技術運用還不成熟的表現。也就是說,腹腔鏡技術不是“原罪”。對于腹腔鏡手術引起的穿刺道轉移的原因分析和對應措施,同樣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索的難題。
第三個問題,在《反對》一文的末尾,作者提出了3個問題:運用腹腔鏡治療膽囊癌,除了切口優勢還有啥優勢?手術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活得久嗎,難道是為了切口?。炕畹镁秒y道不是硬道理,犧牲療效的小切口有何意義?
我認為,腹腔鏡的優勢絕不只是切口小,由此發展而來的機器人手術,帶來的優勢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是科技替代人手的優勢。而手術的成功率,不僅僅是從手術方式來判斷,還需要數據。當然,我們都知道膽囊癌生存率低,這也是“活不活得久”需要考慮的方面。如文中所說,“活得久是硬道理,不應該犧牲療效去選擇小切口”,但是,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微創對應了膽囊癌患者對生存質量的本能需求。
對于《反對》一文的作者,能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我表示欽佩!但不論采取何種治療方法,我們醫生所希望的都是,膽囊癌患者在早發現、早治療,獲得更長的生存期的同時,能夠獲得更好的生存體驗。同樣,我也期待腹腔鏡技術,甚至是機器人手術技術,能夠在治療膽囊癌的過程中,起到更大更有益的作用。當然,這還需要更多臨床醫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