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榮
阿爾茨海默病(AD),又稱老年性癡呆,是一種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是老年期癡呆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以漸進性記憶障礙、認知功能障礙、人格改變以及語言障礙等神經精神癥狀為特征。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增加,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數量不斷增多,嚴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給患者造成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在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高達5%,而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發病率,與我們的腸道健康有很大的關系。研究顯示,腸道菌群失調可以影響阿爾茨海默病典型病理特征:β淀粉樣蛋白的沉積、微管相關蛋白(tau蛋白)的過度磷酸化。此病看似大腦的問題,其實根源在腸道,調節腸道菌群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
人的腸和腦是同源的,在人體胚胎發育的時候來自同一種物質,所以腸神經和腦神經有極其相似的地方。大腦神經產生的神經介質叫多巴胺和五羥色胺,主要負責人體的情緒。過去認為這兩種物質只產生于腦神經,但現在發現多巴胺50%產自腸道,五羥色胺95%產自腸神經,腸道如果發生疾病也能引起情緒變化。腸道神經可以獨立工作,完成消化、吸收和運輸功能,在醫學上它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
健康人的腸道內寄居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構成了腸道菌群。腸道菌群按照一定的比例組合,各菌之間互相協調、互相制約,達成一種平衡狀態,維持人體健康。一旦體內環境遭到破壞,菌群失調,就可能通過腦—腸軸,引起腸腦疾病和中樞系統疾病。
什么是腦—腸軸?其實,它是聯系大腦和胃腸功能的雙向信息調節系統,由中樞神經系統,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腸神經系統等結構組成。
人體腸道內有1000~1150種,約100萬億細菌,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總重量約為1.5公斤,相當人體肝臟的重量。在健康人體的胃腸道細菌中,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多達90%。其中,雙歧桿菌和乳桿菌是人體腸道中最重要的兩種益生菌,其數量和組成對維持健康腸道環境和提高免疫功能起著關鍵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雙歧桿菌數量下降,而腸桿菌科數量增加。B/E值(雙歧桿菌與腸桿菌數量之比)是反映腸道功能的一個重要指標,研究顯示,少年組B/E值是老年組的57.5倍,可見益生菌與年齡密切相關。
2017年的一項研究,對比了阿爾茲海默癥患者和健康人之間腸道微生物組成的差異。研究者收集了25名AD患者和25名年齡、性別匹配的健康人的糞便樣品,通過對比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腸道菌群多樣性明顯降低,并且在組成上與健康對照也不一樣,主要是厚壁菌門減少、擬桿菌門增加、雙歧桿菌屬減少,并且這些差異最明顯的細菌,在腸道中的含量,跟患者腦脊液中與阿爾茲海默癥相關的生物標志物(“β淀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濃度呈正相比關系。
與此同時,另一項研究也證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腸道菌群失調,使那些能產生β淀粉樣蛋白和內毒素(LPS)的大腸桿菌屬豐度上升,而具有抗炎作用的雙歧桿菌屬與乳桿菌屬豐度降低。這就說明,菌群的改變促使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血液和大腦中的炎癥因子水平升高,引發大腦炎癥,進而導致神經退行性病變。

美國《醫學快報》近日報道,伊朗卡尚醫科大學和伊斯蘭自由大學的科學家首次發現:每天1杯酸奶補充益生菌,能改善老年癡呆癥患者的認知功能。
研究人員選取了52名年齡在60~95歲之間的老年癡呆癥患者。在12周內,一半的參與者每天飲用200毫升添加四種益生菌(嗜酸乳桿菌、干酪乳桿菌、發酵乳桿菌和雙歧桿菌)的酸奶,而另一半患者飲用牛奶。在試驗開始前和試驗結束后,研究人員抽取、化驗了參與者的血液樣本,并測試了他們的認知水平。
結果顯示,飲用酸奶的參與者認知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從8.7分上升到10.6分),而對照組沒有明顯改變(從8.5分下降到8.0分)。研究人員表示,該項研究首次證實了益生菌能夠改善老年癡呆癥患者的認知水平。
就在去年11月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核準了上海綠谷制藥有限公司治療老年性癡呆新藥——甘露寡糖二酸(商品名“九期一,代號GV-971”)的上市申請。“九期一”正是通過重塑腸道菌群平衡,抑制腸道菌群特定代謝產物的異常增多,以減少外周及中樞炎癥、降低β淀粉樣蛋白沉積和Tau蛋白過度磷酸化,來改善認知功能障礙的。
對此,筆者認為,鑒于腸道菌群與大腦的密切相關性,對腸道菌群的調節有望成為防治老年癡呆的新方法。因此,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妨使用腸道菌群調節制劑,如益生菌(喝酸奶)、益生元等,通過這些調節劑來改善腸道內的有益菌,使腸道微生態處于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