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海霞
我們大家都對蕁麻疹挺熟悉的,這是非常常見的皮膚病。不過,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一種小病,沒有什么大礙,其實不然。蕁麻疹雖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如果出現喉頭水腫,患者可能窒息而有生命危險;患者發病時更是奇癢難忍,有的還伴隨眼瞼或口唇水腫等,嚴重影響生活。
一般得了蕁麻疹,醫生會給開點口服藥或者外用藥膏,可是,王女士最近卻碰到一件讓她挺摸不著頭腦的事,被診斷為慢性蕁麻疹的王女士,竟然被醫生要求去消化科檢查“幽門螺桿菌”。原來,王女士患有慢性蕁麻疹已經有5年之久,一直通過服用抗組胺藥物來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并且隨著時間推移,藥物副作用愈加明顯,如嗜睡、精神不振等,對生活和工作也造成了一定影響。這幾年間,王女士也看過很多醫院,但給出的方案大同小異,直到這次來市里的大醫院掛了一位專家號,專家詳細詢問后得知,王女士還伴有反酸、噯氣等胃部不適癥狀,就讓她去做幽門螺桿菌的相關檢查。這也難怪王女士感到疑惑:“莫不是我遇到了一個假的皮膚科醫生?”可檢查結果卻又讓王女士驚訝了——幽門螺桿菌陽性。于是王女士按照醫生所說,去消化病專科進行了幽門螺桿菌相關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規范治療后,再次復查幽門螺桿菌已經轉陰,更讓王女士驚喜的是,困擾她多年的慢性蕁麻疹竟然也慢慢好了。
王女士對這位專家充滿佩服和感激,但還是不明就理,為啥患的是慢性蕁麻疹,卻要查幽門螺桿菌呢?它倆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好發于有過敏體質的人,往往由內在或外在某些因素(如食入某些食物,冷熱刺激,植物、動物性刺激,內分泌失調,精神緊張等)誘發,使皮膚血管神經運動障礙,滲透性增高而發病。
一般來說,蕁麻疹可發病于任何年齡段,發病原因也非常復雜。臨床上80%的慢性蕁麻疹患者不能找到明確的病因。包括藥物,魚、蝦蟹等食物及添加劑,花粉、灰塵、動物皮屑、甲醛等吸入物,扁桃體炎、膽囊炎等各種感染因素,精神緊張、月經、絕經、妊娠等精神因素及內分泌改變,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內科疾病都可能引發蕁麻疹。那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否誘因之一呢?近年來,大量的臨床數據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比如,在一項專科臨床研究中,研究者對156 例蕁麻疹患者(71例急性蕁麻疹和85例慢性蕁麻疹)和50例健康體檢者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的檢測。結果發現,健康人和急性蕁麻疹組的患者,其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率分別為 24.00%、29.58%,低于慢性蕁麻疹的61.18%。慢性蕁麻疹患者中重度、中度、輕度的幽門螺桿菌陽性率分別為 70.83%、75.00%、48.78%,這一結果提示: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蕁麻疹的發生具有密切關系。
目前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參與慢性蕁麻疹發生可能的機制包括以下這些:①幽門螺桿菌促使了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釋放組胺等炎癥介質,加重了機體炎癥反應;②IgE介導的肥大細胞脫顆粒是蕁麻疹發病的主要環節,幽門螺桿菌作為一種完全抗原可以引起機體的變態反應而產生幽門螺桿菌特異性IgE抗體,增強了幽門螺桿菌特異性的與IgE抗體的作用;③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胃黏膜血管的滲透性增加,從而提高了機體與食物變應原的接觸機會,使蕁麻疹發病的幾率增大;④幽門螺桿菌感染破壞了Thl/Th2 細胞間平衡,加重了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異常。
事實上,除了蕁麻疹,幽門螺桿菌感染還與許多常見皮膚病有一定關系。比如,幽門螺桿菌感染能引發皮膚的過敏性紫癜,特別是腹型紫癜。如幽門螺桿菌溜進兒童的胃里,就會開始做手腳,讓胃出工不出力,食物中消化不全的多肽等物質吸收后或暴露在被幽門螺桿菌破壞的黏膜上,可引發過敏,患兒會出現下肢皮膚出血斑、腹痛或腹瀉等癥狀,有時胃絞痛難忍,甚至發生腸套疊、腸壞死、腎臟受損等嚴重后果。
另外,幽門螺桿菌還會配合其他的致病因素給皮膚病患者火上澆油。如有過敏性皮炎、特應性皮炎、濕疹的患者,他們本來就被折磨得很痛苦,可這些細菌一點憐憫之心都沒有,還會幸災樂禍,幫助制造毒素,加重瘙癢,拖延治愈的時間。
此外,幽門螺桿菌還會釋放某些血管活性毒素,可促使口周皮膚發紅,與皮疹形成有關。比如銀屑病本來是種非常頑固的皮膚病,原因很多,治療起來也非常麻煩。如果治療效果不好,也要查查幽門螺桿菌,它也可能是麻煩的制造者。
上面給大家介紹了那么多,其實就是在提醒大家,如果皮膚病總是反反復復好不了,可以試著去查一查是否胃里有幽門螺桿菌的存在。目前檢查幽門螺桿菌的手段也比較多,常見的有非侵入式的檢查,如碳13、碳14尿素呼氣試驗法,糞便抗原測定法,血清學測定法,以及侵入式的胃鏡下活查、病理檢查等。
由于目前臨床上簡化的碳13尿素呼氣試驗敏感性及特異性高,操作方便、無放射性、價格便宜,因此沒有癥狀但想了解是否感染以及有胃痛、脹氣、反酸、燒心、口臭等癥狀的人,都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這種檢測方法。
呼氣試驗配合欠佳者如兒童等,可選擇單克隆糞便抗原試驗作為備選。
消化性潰瘍出血、胃MALT淋巴瘤、胃黏膜嚴重萎縮者,還可進行血清學試驗進行診斷,準確性與尿素呼氣試驗相似。
至于胃鏡下活檢,也是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一種常見方式。2016年發布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的 Maastricht-5共識》推薦,有胃鏡檢查適應證且無活檢禁忌證的患者,快速尿素酶試驗是檢測幽門螺桿菌的一線方法。與方便快捷的呼氣試驗相比,胃鏡檢查更加復雜一些,有一定的創傷性,優勢在于準確率較高,另外就是可以同時明確其他消化系統疾病。
究竟選擇怎樣的篩查方式,只要按照個人的具體情況請專科醫師指導即可。
發現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慢性蕁麻疹患者,可以考慮中醫療法,因為對于調整機體內部多個方面的失調或紊亂,即對于同時多處問題一起綜合調整的治療,是中醫的強項。通過辨證施治,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亂則和之,利用天然中草藥多靶點、多層面的作用,達到調整陰陽、氣血,祛除致病因素的目的,使陰陽平衡,氣血調和。這樣一來,外因不能通過內因起作用,疾病也就自然改善了。
如果你要問慢性蕁麻疹是否可以徹底治愈,我們目前可以回答你的是,有些患者病情持續時間會很長,其治療也是一個特別長的過程,所以大家不要希望三五副藥就可以治愈。一般來說,醫生會結合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不過總的來說,慢性蕁麻疹大部分還是可以治療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