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
痔瘡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疾病,甚至已經發展到“十人九痔”的局面,臨床上顯示,成年人中痔瘡的發病率高達50%,并且伴隨年齡的增長,痔瘡的發病率也會明顯提升。痔瘡還是一種十分折磨人的疾病,很多患者病發時坐沒得坐,站沒法站,就連躺下也疼痛難忍。有些人說得了痔瘡要手術,治療得更徹底,可又有人說痔瘡手術很痛,而且手術后還會復發。那么,痔瘡到底要不要手術呢?請聽我慢慢給您分析。
過去,臨床專家認為,痔是人體直腸和肛管上皮下方的靜脈叢發生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但按照該理論治療痔瘡,無法解決術后復發率高等問題。近年來,有國外學者提出了痔的現代概念——肛墊下移學說。肛墊是直腸下端的唇狀肉贅,位于齒線至齒線上方1.5厘米左右的環狀海綿樣組織帶,是每個人都有的正常解剖結構,起著肛門墊圈的作用,協助括約肌封閉肛門。長期飲酒和食用大量刺激性食物可使局部充血;肛周感染可引起靜脈周圍炎使肛墊肥厚;長期坐立、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可導致肛墊向下移位。肛墊的病理性肥大和移位就形成了痔。患者到醫院就診,醫生通過肛門鏡和肛門指檢可以確診。
痔瘡在臨床上分為3類:內痔、外痔和混合痔。通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內痔是存在于肛門內部的腫塊;外痔發生于肛門外部;當內痔、外痔同時存在時,就是混合痔。其中,內痔按嚴重程度分為4期:1期只在排便時出血,痔不脫出于肛門外;2期排便時痔瘡脫出,便后自行還納;3期痔脫出后需用手還納;4期痔長期在肛門外,用手亦無法還納。
如果感覺肛門處有異物感,大便時肛門腫物脫出,甚至肛門疼痛、間歇性便鮮紅色血、肛門瘙癢等,那就可能患上痔瘡了。對痔瘡進行治療的目的就是為了緩解患者的痛苦。痔瘡的臨床治療有3個原則:一是無癥狀就無需治療;二是有癥狀,重在減輕或消除癥狀;三是以非手術治療為主。
若痔瘡僅僅達到1期或者是2期,患者可以通過注意飲食、避免辛辣食物和飲酒、多吃果蔬、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久坐、多做提肛動作等對痔瘡進行控制和改善。但當痔瘡達3期或者是4期時,就應當考慮采取手術治療。另外,若出現以下癥狀,同樣需要手術處理:反復大量出血;血栓性外痔,疼痛十分劇烈;外痔癥狀逐漸加重,皮贅不斷增大,患者經常出現炎癥反應,有明顯的疼痛、紅腫或者是瘙癢癥狀。
過去,痔瘡手術主要采用硬化劑注射、橡皮圈結扎、紅外線燒灼或低溫冷凍法等。現在則更多地采用結扎切除手術、PPH手術、HAL痔動脈閉鎖術、HCPT消融術等。其中,PPH手術應用的更多,它又稱“痔上黏膜環切術”,是用一種名為PPH吻合器的手術器械將痔上方的直腸黏膜做環形切除,既可阻斷供應痔的血管血流,又能把脫出的直腸肛管組織向上懸吊固定。與傳統手術相比,PPH手術具有術后疼痛少、住院時間短、恢復時間快、術后并發癥及復發率低等優點,可有效改善痔瘡患者的生活質量。
手術后一星期內,由于創面比較嬌嫩,這個階段要避免大便用力或者大便次數過多,否則可能引起創面出血;作為糞便的出口,肛門自然是一個藏污納垢的地方,所以,術后要注意肛門的清潔,每晚睡覺前可用溫水坐浴3~5分鐘,不需要加鹽或者高錳酸鉀,避免過度刺激;無論是PPH手術還是其他手術方式,術后的一段時間內創面都會水腫,所以術后要避免過多站立、走路,多躺一躺有利于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