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四運動時期各種社會思潮的傳入與交鋒,既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邏輯的要求,也是社會思潮自身發展邏輯的必然結果。社會思潮自身發展邏輯揭示了只有適應、引領社會存在的馬克思主義才能被中國人民所接受,而脫離中國國情的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新村主義等最終被中國社會所淘汰。具體而言,無政府主義體現出的小資產階級狂熱性,基爾特社會主義對資產階級的虛幻性,新村主義的實驗行為暴露出的小資產階級空想性,都因其違背中國社會發展方向而被歷史所淘汰。
關鍵詞:五四時期;新社會思潮;“左”傾;右傾
在20世紀初,大量新社會思潮涌入中國,既包括馬克思主義,也包括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形形色色社會主義思潮,比如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新村主義等。這些思潮像一束亮光照進了中國思想的大門,打破了思想禁錮,帶來了思想的爭鳴。
但是,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不斷發展壯大,隨著十月革命后解決中國去向問題的實踐課題不斷迫近,非馬克思主義的各種“左”傾和右傾思潮脫離中國社會實際的傾向越來越明顯,阻礙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反動性也逐漸顯露出來,馬克思主義越來越被先進的中國人士所接受,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新村主義等則因其嚴重超越或落后于中國社會實際而被歷史所淘汰。馬克思主義作為時代的精華,在與“左”傾和右傾思想的交鋒中逐漸顯示出了自身的科學性和革命性,在與工人階級運動相結合從而產生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實踐中充分彰顯出自身的強大生命力,最終在中國深深扎下根來。
一、無政府主義的極左傾向,體現了小資產階級的狂熱
無政府主義是一種反映小資產階級訴求的政治社會思潮,在辛亥革命后得到廣泛傳播。一方面,它對中國當時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活動以及早期社會主義思想傳播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許多青年對于共產主義社會的向往,常常是以無政府主義為過渡的,無政府主義在不知不覺之中成了人們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啟蒙老師”。[1]
另一方面,無政府主義極具危害性、迷惑性和空想性。首先,它關于絕對自由以及實現未來美好社會的激進狂熱的手段的主張,往往會使人誤入歧途。其次,無政府主義建立在超階級的人性論基礎上,為了實現人性自由,必須消滅所有強制力量。這反映了其對國家和政府等本質認識的片面性,這種形而上學觀點在當時的中國行不通。因為當時中國面臨的任務就是組織無產階級政黨開展階級斗爭,進行暴力革命。最后,無政府主義主張“自由生產,按需分配”,批評馬克思主義的按勞分配思想,混淆了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兩個階段的論斷。“按需分配”觀忘記了生產決定分配,這種空談“徹底暴露了小資產階級特有的空想和狂熱”。[2]最后,無政府主義的“革命”觀是脫離實際的。其主張“全世界的平民大革命”,對民眾進行教育和感化,完全忽視經濟和政治的必要條件。同時其主張的激進方法如罷工、暴動、暗殺等是脫離群眾的個人行為、極端活動。
總之,無政府主義者忽視了事物的性質、條件及事物發展的整體性、連續性和漸進性,看不到推翻舊社會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它主張只破不立,方法論是形而上學的。無政府主義的主張嚴重脫離中國國情,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屬于極左的社會主義思潮。
二、基爾特社會主義的右傾思想,充滿對資產階級的幻想
基爾特社會主是源于歐洲的一種空想社會主義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張東蓀、梁啟超、蔣百里等。
基爾特社會主義主要有以下三個主張。一是反對暴力革命,主張勞資調和。梁啟超曾說“大抵極端之社會主義,微特今日中國不可行,即歐美亦不可行,行之其流弊將不可勝言。”[3]其主張盡量避免暴力革命,實施漸進改良。二是主張依靠資產階級開發實業,增加富力。張東蓀認為中國最大問題就是貧乏,解決貧乏就要開發實業,而資本主義是發展實業的主要依靠力量,并且資產階級是打倒軍閥的主要力量。“現在中國就要實行社會主義,似乎太越階了。”[4]三是否認中國存在工人階級,認為在當時中國無法建立無產階級政黨。梁啟超《復張東蓀書論社會主義運動》一文,強調中國經濟落后,缺少真正的勞動者,也沒有多少工人,沒有條件建立代表勞動階級的政黨。
社會主義是基爾特社會主義所掛的招牌,是其階級調和論和改良主義的遮羞布。其認為中國不存在真正的工人階級,對工人階級喪失信心,看不到在國際上已經進入到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指望借助資產階級力量發展實業,看不到資本主義的本質和中國民族資本受外國資本主義控制的現實。這種右傾的改良主義嚴重落后于中國革命實踐發展要求。在世界轉向社會主義的發展潮流時,仍堅持中國走資本主義的道路,不符合中國社會發展需要。
三、新村主義的實驗行為,暴露出小資產階級的空想性
新村主義屬于小資產階級建立理想社會的嘗試,他們主張溫和改良,主張平和過渡,是一種右傾的社會主義思潮,深受無政府主義、“泛勞動論”和人道主義等思想的影響。
其基本思想有三點:一是主張平和改良社會。他們推崇建立示范,著眼教育感化,實現從小組織的聯合,建立平等的美好社會。二是重視義務勞動。他們主張“各人應各盡勞動的義務,無代價的取得健康生活上必要的衣食住”,實現“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三是提倡“人的生活”。其相信人性善良,尊重人的意志,推崇互愛互信,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人與人的協力合作。
新村主義在當時產生了重要影響,青年知識分子積極響應,甚至連已初步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對此也一度取支持態度。但是,它卻也不可避免帶有強烈的空想色彩。首先,它的社會改良愿望缺乏實踐性。新村主義追求與世隔絕的生活,與當時中國要進行階級斗爭開推翻三座大山的歷史潮流格格不入。其次,它的空想試驗行為缺乏現實性。其強調義務勞動,但不區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在不觸動社會制度下,無限夸大勞動的作用。最后,它的抽象人性觀念缺乏客觀性,違反人的本質屬性。它看不到階級對立的經濟根源,以為不變革社會基礎就可以實現人的自由,以為不推翻軍事獨裁就可以實現平等。新村主義雖然極具吸引力,但是嚴重脫離社會實際,逃避社會主要矛盾,回避社會革命問題,后來一系列新村的破產也在實踐上證明了這種改良主義的失敗。
參考文獻
[1]朱義祿,等.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244.
[2]張磊,余炎光.論劉師復[J].《近代史研究》編輯部.近代中國人物:一輯[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3]蔡樂蘇.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晚清至民國卷(上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4]周作人.新村的精神[J].新青年(第7卷第2號),1920年1月1日
作者簡介:
侯憲菁,女,山東東營,國防大學政治學院研究生學員,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