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孔是嬰兒早期視覺經驗中非常重要的一類刺激,研究發現嬰兒從出生開始就喜歡看面孔,這種現象稱為面孔偏好。嬰兒在對不同類型面孔視覺經驗不對稱的情況下,表現在三個方面的偏好:與非人類面孔相比,嬰兒更傾向于專注人類面孔;與男性面孔相比更偏好于女性面孔;與異族面孔相比更傾向于關注本組面孔。本文從嬰兒的面孔偏好現象出發,探討嬰兒對不同面孔偏好的規律及原因,有助于研究者理解成人面孔識別機制的起源,并更近一步揭示嬰兒知覺能力的發展規律,具有很重要的心理和社會意義。
關鍵詞:新生兒;嬰兒;面孔偏好;面孔性別偏好;面孔種族偏好
一、嬰兒的面孔偏好現象
識別和區分不同的面孔對人的社會生活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對嬰兒面孔識別的大量研究證明了人類的這一能力是與生俱來的。
(一)新生兒的面孔偏好
范茨首先使用視覺偏好法報告了新生兒對面孔的偏好,即對面孔的注視時間長于對非面孔事物的注視時間[8]。之后,大量研究揭示了新生兒對面孔圖片的偏好[8,12]。相比于與面孔不相似的圖片,新生兒更偏好于與面孔相似的刺激。
這些對新生兒面孔偏好的研究說明人天生就具備面孔識別的機制。但對于新生兒面孔偏好反映的是針對特定的面孔還是普遍的加工機制存在不同的看法[15,10]。
(二)幾個月大嬰兒的面孔偏好
面孔偏好現象在嬰兒期普遍存在,但大多數研究往往選用接近三個月的嬰兒,其他的研究報告18個月的嬰兒對正立面孔的偏好。然而,這些研究的結果顯示在嬰兒期對面孔的偏好是逐漸變化的。
近年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出生幾個月之后,對頂部優勢刺激的偏好消退相對較快,3個月的嬰兒對正立幾何刺激的偏好比新生兒的更弱。通過使用不同的刺激,包括幾何圖片、與面孔相似的圖片以及面孔圖片,研究發現 3-5個月的嬰兒并沒有表現出對頂部優勢的幾何圖片和與面孔相似圖片的偏好[7]。此外,與正立的頂部優勢的偏移面孔相比,3個月的嬰兒也表現出對正立的正常面孔的偏好。
研究發現嬰兒表現出對包含特征的正立的雙色調面孔的偏好。他們還發現,3-4個月的嬰兒表現出對正立的與面孔相似圖片的偏好。與簡圖一樣,嬰兒對靜態面孔圖像的偏好消失,這反映了面孔呈現方式的改進,與嬰兒最初幾個月視敏度迅速增長的情況相一致。
二、嬰兒對正立面孔的偏好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顯示相比于倒立的圖像,新生兒表現出對正立圖像的偏好[8,13]。通過使用幾何圖形的非面孔刺激相比于倒立的刺激,新生兒更偏好正立的頂部優勢的刺激[10]。使用面孔的圖片刺激,研究發現新生兒偏好偏移的正立面孔而不是同樣的倒置面孔[8]。
有些研究發現嬰兒并非基于對面孔的特殊偏好,而是對頂部優勢圖像的一種普遍偏好。然而,另有研究表明,新生兒對面孔的偏好并不單獨由圖形的頂部優勢特征決定。有學者認為,刺激中圍繞更亮區的較暗元素的有無對引起正立面孔的偏好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這一研究結果說明新生兒對面孔的偏好并非僅僅取決于局部的特征信息,還取決于面部總體的明暗關系。
三、嬰兒對面孔的性別偏好
嬰兒不僅更偏好于正立的面孔,相比于其女性的面孔,嬰兒還更偏好其母親的面孔[6]。同樣有證據顯示嬰兒更偏好具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這些研究說明嬰兒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區分面孔的能力。而且,新生兒對母親面孔偏好這一結果說明他們已經具有根據視覺經驗學習和記住面孔的能力。
同樣,三個月以上嬰兒的研究表明嬰兒數月的面孔經驗可以引起對具有特定屬性面孔的偏好。例如,有研究發現3-4個月的嬰兒表現出對同性別的主要撫養者的面孔偏好[15],這是因為嬰兒主要由女性撫養者照看,女性面孔能更大程度地呈現使得嬰兒對女性面孔偏好。相反,少量的由男性照看的嬰兒表現出對男性面孔的偏好。以上研究表明嬰兒對面孔的性別偏好與后天的環境是分不開的,即嬰兒傾向于偏好與自己關系更密切的面孔。
四、嬰兒對面孔的種族偏好
成人是面孔加工的專家,但是對不同種族面孔加工存在差異。大量研究表明,個體對本族面孔的識別更快、更準確,而對他族面孔的分類更快速、更準確,這種現象被稱為面孔種族效應(Other-Race Effect,ORE)。
面孔種族效應在嬰兒期就出現了:當本族面孔和他族面孔配對呈現時,3個月的嬰兒便表現出對本族面孔的注視偏好[3]。嬰兒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隨著年齡的增加,對不同種族面孔的識別表現出類似語言發展的“知覺窄化”現象[11],即嬰兒從較寬的面孔識別能力逐漸窄化到僅能識別本族面孔。Kelly等人(2009)研究3-9個月高加索嬰兒對本族和他族(非洲、中東、亞洲)面孔的識別,發現3個月的嬰兒能夠識別所有種族面孔,6個月的嬰兒能夠識別本族及部分他族面孔(亞洲面孔),而9個月嬰兒僅能夠對本族面孔進行識別。這一現象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近年來,眼動技術的應用,使嬰兒對種族面孔偏好的研究取得進一步的結果。研究發現,嬰兒對不同種族面孔注視上眼動掃描存在差異,且在面孔種族偏好加工中眼動掃描也存在差異。比如,3-9個月的嬰兒在左眼區域的注視時間比例上,存在年齡和種族差異。即三個月嬰兒對本族面孔左眼的注視時間比例高于他族,而6-9個月嬰兒則相反;嬰兒在右眼的注視時間比例上不存在顯著的年齡和種族差異[2,4]。
五、嬰兒面孔偏好的解釋
對于嬰兒面孔偏好現象,早期的研究者們基于面孔是否是一種特殊的刺激提出了兩種假設來進行解釋:感覺假設和結構假設。感覺假設同時考慮了新生兒與面孔刺激兩方面的特點,認為面孔跟其他刺激是一樣的,并不存在特異性,嬰兒對面孔的偏好是由于面孔刺激所具有的物理能量與新生兒較弱的視覺系統正好匹配[5]。這一理論提出后得到許多實驗的驗證。Kleiber(1987)后來將面孔的結構特性也納入到理論中,認為嬰兒首先比較物理的結構特性,如果一致,則再進行結構特性的比較。結構假設認為面孔是一種特殊刺激,嬰兒大腦先天就有關于人類面孔的信息,這種先天的機制使得嬰兒剛出生時就表現出對面孔的偏好。
近年的非特異化結構理論對上述兩種理論提出質疑,該理論認為新生兒的面孔加工是普遍的、非特定領域的知覺過程所操作的,是一種非特殊性的偏好行為。無論是面孔圖片還是非面孔圖片,只要遵循一定的標準,都會引起嬰兒的偏好。其中,頂部優勢和一致性是兩個很重要的結構特性,而人面孔內部元素的排列正好符合這兩個重要原則,才引起了嬰兒的注意偏好。
雖然研究者們對面孔是否是一種特殊的刺激還存在爭議,但在一下幾個方面已經達成共識:(1)剛出生的嬰兒和幾個月大的嬰兒面孔偏好的機制是不同的;(2)在嬰兒面孔發展的過程中,經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在經驗的促進下,嬰兒大腦皮層中最終形成了和成人類似的面孔識別中樞[1]。
六、小結與展望
嬰兒面孔偏好的行為證據表明人類出生時就具有面孔識別的能力,嬰兒的面孔偏好行為表現為對正立面孔的偏好,對女性面孔的偏好以及對本族面孔的偏好。這種偏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細微的變化,這體現了嬰兒知覺以及其他一系列認知能力的發展規律,也再次證明了社會經驗在嬰兒面孔識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雖然嬰兒面孔的偏好已經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可以改進之處,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對我國嬰兒的研究需要結合國內嬰兒的特點及看護養育的特點,綜合使用行為學方法和認知科學方法。
第二、對實驗材料進行改進。國內外對面孔偏好的研究中,實驗材料大多采用二維的圖片形式,而現實生活中的面孔是三維的,未來研究可對實驗材料進行改進,使研究結果的外部效度得到提升。
第三、考慮環境因素。面孔偏好受環境因素影響很大,以往的研究很少把環境因素考慮進去。
期待以后的研究在這些方面有所改善。國內關于面孔偏好的發展性研究還較少,這方面的研究空間還很大,另外關于一些特殊兒童被試如自閉癥的研究,也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陳桄,朱皕.嬰兒面孔偏好理論模型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4):625-630.
[2]劉少英,李君,朱丹丹,et al.3~9個月嬰兒對不同種族面孔眼動掃描的發展[J].應用心理學,2016,22(3):271-279.
[3]朱丹丹,劉少英,徐芬.嬰兒面孔種族效應的發展:經驗的作用[J].應用心理學,2013,19(4):377-384.
[4]朱丹丹.3-9個月嬰兒對本族和他族面孔眼動掃描加工的發展[D].浙江理工大學,2015.
[5]趙玉晶,王申連,丁家永.新生兒面孔識別中的兩種偏好現象[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6):1234-1241.
[6]Bushneil I W R,Sai F,Mullin J T.Neonatal recognition of the mothers face [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9,7(1):3-15.
[7]Chien S H.No more top-heavy bias:infants and adults prefer upright faces but not top-heavy geometric or face-like patterns.[J].J Vis,2011,11(6):67-74.
[8]Cassia V M,Turati C,Simion F .Can a Nonspecific Bias Toward Top-Heavy Patterns Explain Newborns\” Face Preference? [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15(6):379-383.
[9]Fantz,R.L.Pattern Vision in Newborn Infants [J].Science,1963,140(3564):296-297.
[10]Francesca S,Eloisa V,Viola M C,et al.Newborns preference for up-down asymmetrical configurations[J].2002,5(4):427-434.
[11]Kelly D J,Liu S,Kang L,et al.Development of the other-race effect during infancy:Evidence toward universalit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09,104(1):105-114.
[12]Kleiner K A.Amplitude and phase spectra as indices of infants pattern preferences [J].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1987,10(1):49-59.
[13]Mondloch,C.J.,Lewins,T.L.,Budreau,D.R.,Maurer,D.,Dannemiller,J.L.,Stephens,B.R.,& Kleiner,K.A.,(1999).Face perception during early infancy.Psychological Science,10,419-422.
[14]Quinn P C,Yahr J,Kuhn A,et al.Representation of the gender of human faces by infants:A preference for female [J].Perception,2002,31(9):1109-1121.
[15]Simion F,Cassia V M,Turati C,et al.The origins of face perception:specific versus non-specific mechanisms [J].Infant & Child Development,2010,10(1-2):59-65.
[作者簡介] 查金蓮(1993—),女,漢族,江西九江市人,碩士研究生,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研究方向:認知心理學。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心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