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薇 陳永強

摘 要:傳統的員工培養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目前時代對企業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采用更為智能的符合個性化發展的培養模式成為了企業員工職業能力提升的必然趨勢。本文將詳細闡述個性化成長模型的內容和構建細節,分析其在員工動態優化系統中的使用方式,為助力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
關鍵詞:制造業;人才發展;動態提升
以制造業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正在面臨更深層面的變革壓力,新技術的開發、服務業的融合、新產業鏈的優化等各方面都將是企業持久發展的內升動力,由此帶來的高技能人才缺乏問題就突顯出來。由于人才引入存在著成本高、周期長等問題,大多數企業的人才缺口問題始終無法得到解決,同時企業內部單一技能型員工面臨被新技術取代的現狀,因此企業員工培養成為了人才儲備的必要手段。然而多數傳統型企業的員工培養模式普遍存在培養定位不清晰、培養手段單一、評估機制不足的問題,人力資源的效用并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導致企業外部競爭壓力巨大,內部矛盾突顯的狀態頻發,這就要求企業充分調動內部人員的職業潛能,尋求更具持久發展動力的人力資源發展模式。
員工動態優化體系由“六維職商”職業能力測評系統、個性化成長模型構建、雙層職業能力提升系統以及環時效果量化系統組成,并從師資隊伍、內容選取及資源支持、預算及配套設施、數據信息系統、現代學徒關系等方面進行配套設計,從素質力、領導力、溝通力、團隊力、效能力、勝任力六個維度對員工全面掌握、分析員工職業能力水平,針對性定制適用于不同企業員工發展需求的整體優化方案。其中個性化成長模型構建是動態優化體系中的核心,在個性化學習情景中,課程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能力等都不相同的情況下,利用員工現場及在線學習平臺的交互信息來詳細分析員工職業能力成長情況,提供跨越不同維度的縱橫比較的綜合成長分析模型,為個人提供體現學習能力廣度和深度的綜合動態測評,通過該方法來預測員工未來的成長趨勢,精準對位企業發展需求。
在構建在線學習平臺的研究中,不僅需達到資源內容和學習過程的個性化服務,還要建立與該個性化服務相適應的測評體系。因此,該測評體系至少要具備兩方面標準:一方面是由斯坦福評估學習與平等中心(SCALE)的跨學科技能評估準則(Cognitive Skill Rubric),該方法要求測評體系對每個分數段都有詳盡的解釋,內容包括在這個水平的學習者都理解和消化了哪些知識點、下一步的學習應該如何進行以及哪些方面還需要提高,以此來辨識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是由美國西北測評協會NWEA(Northwest Evaluation Association)提出的學術過程測評MAP(Measures of Academic Progress),該方法要求測評體系可以為教育者提供實時的教學效果反饋、為個人提供跨越不同國家地域的橫向比較、為個人提供更有時間縱深的綜合動態測評。
為了能更好的評估對于學習情況、課堂教學、及教學質量等教學活動的關鍵性指標,針對混合式教學的智能輔助系統也需要細致分析并重新設計,其功能結構如圖所示,重點在現場教學功能融入小組討論教學、師生互動教學、即時測評反饋等教學環節,并且能在“適當的”時間,通過應用“適當的”學習技術與“適當的”學習風格相契合,對“適當的”學習者傳遞“適當的”能力,從而取得最優化的學習效果的學習方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個性化成長不僅起到輔助作用,更是面授教學的有機構成。課前、課后教學通過線上平臺完成,實現課程設計、課前導學、課前任務下發、作業發布、線上討論、作業批改、個性化學習推送等功能,企業通過平臺實現備課、任務發布,作業批改、線上答疑、學習分析等活動,員工通過平臺完成自主學習、線上討論、個性化學習分析等學習活動。實現員工培養全覆蓋、無死角、全循環觀測,使員工提升效果通過科學的數據和評估加以體現。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企業必須打破固有的人員培養模式,將原先職業技能單一的員工進行全面的職業能力提升,才能迅速適應企業轉升級的要求,個性化的成長模型的構建將會更給企業帶來更具實用性且符合員工個體特點的培養新方法,全面幫助員工職業能力向縱深發展,快速適應企業發展要求。
用于課題《“智能制造+高端服務”員工職業能力動態優化體系構建與研究》,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19-ZC-GL-03
參考文獻
[1]崔濤.基于崗位勝任力模型的公司培訓體系構建實踐[J].中文信息,2016(8)
[2]王本良.企業員工培訓難點及策略[J].山東工業技術(理論研究),2017:237
[3]劉振遠.Y公司培訓問題與對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
作者簡介:賈薇(1984.03),女,山東濰坊,講師,項目管理碩士,任職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商務管理方向。
(作者單位:1.山東科技職業學院;2.南京優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