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如今已成為一項重要攻關研究,也是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產物。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從“相加”到“相融”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其實很艱難和痛苦,涉及體制機制改革、生產流程重構、人才支撐、資金支持等,每一步都需要勇敢面對和智慧解決。只有正確處理好觀念、機制、技術與內容、平臺、人才、資金等六大關系,克服種種障礙,真正實現從“相加”到“相融”,才能找準自己的發展之路。
當今,媒體融合確實是各媒體繞不開的一個話題,是必須全力破解的問題。在融合發展中,傳統媒體面臨著機遇和挑戰,需要正確處理好觀念、機制、技術與內容、平臺、人才、資金等六大關系,找準發展路徑,從而實現成功“突圍”。
一、傳統媒體陳舊觀念的破除與媒體融合新觀念的確立。大力解放思想,更新思想觀念,是事關媒體融合、壯大主流媒體聲音和影響力的關鍵因素。在思想觀念上,很多傳統媒體人依然故步自封,還放不下“老大”的架子,不愿意做媒體融合的“小學生”。對于“互聯網思維”理解到位的傳統媒體并不是很多,似懂非懂,一知半解。有的甚至片面地認為媒體融合就是把傳統媒體生產的內容復制粘貼到新媒體中進行再次傳播,忽視讀者對新聞信息的多元化需求。這種做內容復制粘貼的被動做法,往往導致新舊媒體融合的簡單化。媒體融合的前提是理念和思維的相融合,突破傳統模式,要有新型的傳播理念。還要自我革新,大膽求變,到新知識新技術的廣闊天空中,苦練內功,不斷提高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才能有新的作為,闖出一片新天地。
二、正確處理好新舊體制機制“破”與“立”的關系。新舊體制機制“破”與“立”的關系是媒體融合過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不可否認,體制機制落后僵化,傳統媒體的積極進取意識不夠。多年來,傳統媒體的改革意識不可以說不強,但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行動慢、動作小。事業體、企業體的糾纏不清,既想固守既得利益、又想開拓市場的糾結心態,導致傳媒行業的體制固化,體制障礙嚴重束縛著媒體轉型升級的手腳。新華社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宮喜祥指出,融媒體要長遠的發展,就要有一個長效的機制,這些都是關鍵的所在。①
破中立,立中破!先有破,后有立!很多傳統媒體經歷著陣痛,打破舊的組織架構、用人機制、管理體制、分配制度,實現“體制上的真正突破”,建立了全媒體融合的有效機制,解決融而不合的難題,努力前行。
三、正確處理好技術與內容關系的問題。技術與內容是媒體發展中的“雙核”,孰重孰輕,總會有不同的意見,“技術為王派”和“內容為王派”各持己見。技術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引爆點”,同時也是傳統媒體的“痛點”所在,技術發展和利用恰恰是很多媒體領導者的“弱項”。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主流媒體在專注做好、做強內容的同時,應進一步加大技術投入。新一輪的媒體融合需要運用科技的手段,讓內容更有吸引力,也更具有價值力。也是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②
媒體面對的是技術投入如何既適應發展需求又經濟高效的問題。媒體融合發展需要新媒體技術的強有力支撐。傳統媒體要改變就要創新,現在5G技術的推行,就是給媒體更多的機會和空間,要進行新的自我革新,就要大膽地嘗試更多新的領域,運用科技的手段去打破以往的常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
四、妥善處理好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關系,通過新的一輪的技術革命來帶動新的知識,讓多個平臺達到一個新的融合,通過采集、發布和生產達到一個新的融合,這也是新型融媒體的概念。
“從互聯網傳播發展及其管理的實踐看,得平臺者得天下,有平臺才有話語權。沒有平臺,主流媒體就無法有效設置社會議程,也無法有效管控不良內容。”③用新的思維和模式去改變現有的思維,這需要一個創新的過程,何為創新,就是要不斷的適應市場,從而融合市場,出現了新的直播模式也不排斥,然合理化的去利用,這樣就可以達到一個更多的滿意度,機器人寫稿也不再是紙上談兵,可以真正落實到實處,就像很多面店用機器人削面一樣,以前看的是熱鬧,現在真正可以推行了,也是一種新的創新。
在互聯網平臺的建設上,傳統媒體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進行大膽的探索,通過新媒體來做新的改造,尤其是新聞客戶端這些端口,都是新的一種領域,在傳統模式上,做更多的改造和改變,讓新媒體平臺也有融合。如人民日報社的中央廚房和“中國媒體融合云”,新華社的全媒體平臺和網站一樣,都是一種拓展,央媒都做了改變,其他的媒體更應該察覺到風向標的演變,提早做好轉型。
五、正確處理好傳媒媒體人才背景專一與復合型人才的關系。媒體轉型的順利推進必須輔以人員隊伍的轉型。目前,傳統媒體在人才隊伍上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高端人才流失、專業人才短缺、人才隊伍青黃不接等問題,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攔路石。
作為傳統媒體更要做好人才的儲備和轉型,才能更多的適應當下的環境。”能量的同時,要積極培養新媒體人才,通過和高校合作、進修培訓等措施培養、引進融合媒體采編、技術、經營管理人才,為傳統媒體轉型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保障。例如,2016年4月17日,吉林日報社與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共同創建了股份制二級學院——吉報數字傳媒與創意學院,共同致力于培養移動互聯網時代和適應新媒體傳播形勢的稀缺型人才。
六、正確處理好資金投入不足與政策扶持的關系。因為新媒體需要大量的投入,比如說新的直播設備,新媒體采編平臺,這些大數據的背后,都需要相應的技術支持,所以要打造一種新的平臺模式,同時就要大量的設備投入,這些都需要有資金的投入,面對新媒體發展的瓶頸,就要進一步的去融合,去改善相應的渠道端。
要解決媒體融合發展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一方面是各級黨委和政府部門從政策和資金層面給予傳統媒體盡可能多的支持,如濟南市退出了專項的扶貧基金,每年大概2000萬的 投入,國家的投入也可以看出,也在支持新媒體,而且連續投入就是5年的時間,這5年的就是一個市場的培育期,所以想要引導就需要有更多的政策資金的扶持,來引導濟南的文化發展和投入,這些都是一個良性發展的渠道。
參考文獻
[1]耿磊.《媒體融合發展論壇,人們最關注哪些話題?》.人民網傳媒熱點,2018年10月15日
[2]冷凇.《媒體融合需要內容技術雙驅動》《光明日報》.第三版,2019年3月18日
[3]《宋建武:融合平臺——媒體融合發展的基石》.人民網傳媒頻道,2017年8月19日
作者簡介:
高鴻,1968年9月19日生,性別:男,籍貫:四平市,所在單位 城市晚報社,職務:記者,職稱:助理記者,最高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社會經濟學,單位所在城市:長春市。
(作者單位:城市晚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