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興華
高利貸的發展歷史貫穿了人類整個文明演化的歷史,從貨幣這一概念出現之日,“高利貸”便已經如影隨形。高利貸是指索取特別高額利息的貸款,或稱之為地下錢莊,當今被稱為“放數”,向“高利貸”借錢,一般無須抵押,甚至有時僅僅只有一份字據。它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它是信用的基本形式。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之前,在現代銀行制度建立之前,民間放貸便已存在且利息都是很高的。
一般不到萬不得已老百姓也不會冒險去借高利貸,但是通常借了高利貸之后老百姓會面臨下列后果:
1、傾家蕩產。見過不少借高利貸的老百姓,為了高額利息,通常需要舉全家之力償還。那些貸款金額小的,還能及時止損,那些貸款金額大的,有些父母即使變賣掉房產,也不一定能償還完。
2、跑路。第一次借高利貸的時候可能覺得還能東山再起,但多次借款之后,就會對貸款的數字變得麻木,一些人心里壓根就沒想著要還,其結果最終只能是跑路,但不幸的受累的還是自己的家人。
3、被瘋狂催收。做高利貸這門生意的人,都不是善茬。欠錢不還,多半會導致其暴力催收,短信、電話、派人24小時貼身跟隨,甚至暴力毆打借款人,這些在不同的社會新聞里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最典型的莫過于前一段時間的山東“辱母案”,作為企業家的蘇銀霞都難以面對非法催收行為,以致最終釀出悲劇。
高利貸具有高利率、重剝削、非生產性等特點,因此并不受我國法律的保護。高利貸是影響法治社會、和諧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個人及企業融資,但是明顯弊大于利。是一顆潛在的地雷。那么高利貸是否真的對雙方具有約束力呢?
民間借貸屬于民事法律行為,受到民法和合同法的約束和保護。但是高利貸是違反法律規定的。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六條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也就是說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對于超出部分的利息借款人是不用償還的。即使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也會被人民法院依法駁回訴訟求求。
故而國家從法律層面就已將高利貸定性,原則上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就屬于高利貸的范疇了,國家對超出法定范圍的利息是不予保護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民法也有意思自治和處分原則,如果借貸雙方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借款人確實也愿意償還且也確實有能力償還高額利息,那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現實是借款人壓根不知道可以通過司法途徑維權,那么在民間實踐上基本就只能自吞苦果了,也許會被逼到傾家蕩產,那么是否有救濟途徑呢?
答案當然是有的,而且分兩種情形并對應不同的的解決方案。
情形一、雙方在意思真實自由的情形下簽訂了高利率的借款合同或者借款人沒有證據證明自己是在被脅迫、欺詐的情形下簽訂了借款合同。
根據《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民間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六款、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有權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則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應當被認定無效。
以上兩款法律規定明確了高于36%部分的利息應屬無效,那么借款合同在意思表示真實自由的情況之下,由于超過36%利息的部分違反國家法律強制性規范,因此屬于部分無效的合同。
在此情形下,債務人可以主動出擊,提起確認之訴,一紙訴狀遞交法院,請求確認高于36%部分的利息無效,以救濟自身合法權益。《合同法》第五十六條,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因此,在確認之訴取得勝訴判決之后,借款人最多只需要承擔本金和年利率為36%的利息的還款責任。
情形二、若一方在借款合同簽訂時存在意思表示不真實不自由或債務人有證據證明自己是在受脅迫、欺詐的情形下出具了借條。
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九條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條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一條 一方利用對方處于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這種情形在生活中也比較常見,典型代表就是在賭桌上,一方輸的精光,又在賭桌被逼打下數十萬的借條。事后被人堵上家門索債。在我國,依《民法總則》及《民事訴訟法》之相關規定,賭博屬違法行為,因賭債所出具的借條屬于無效的法律行為。加之賭債借條的形成過程中可能存在欺詐或脅迫行為,導致自然人存在意思表示不真實不自由的情形,賭債借條依法屬于無效或者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
因此,債務人可以通過提起撤銷之訴,一紙訴狀遞交法院,請求確認借款合同無效或請求撤銷該借款合同。在取得勝訴判決之后,其法律效果使債務人最終僅僅需要歸還本金和最多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一倍(4.75%)的利息。
但必須注意的是,《民法總則》第一百五十二條關于撤銷權有除斥期間的相關規定,當事人必須在法定期間內行使自己的撤銷權,否則該撤銷權會因為過了除斥期間而喪失。
綜上,面對高利貸,當事人可以通過分析自身情形,酌情選擇提起確認之訴或撤銷之訴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 網院江蘇同等學力民商法學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