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晨
摘 要:伴隨全球化、信息化的發展,非接觸性詐騙犯罪高發多發,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本文首先概述非接觸性詐騙犯罪的定義、原因、特點,進而從理論與實務的角度辨析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認定問題,最后提出防范措施,以預防和減少犯罪的滋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關鍵詞:非接觸性詐騙;案件認定;對策
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金融業、通訊業迅猛發展,互聯網更是廣泛應用于社會各行各業。我們在享受網絡帶來生產、生活便利的同時,一些利用通訊工具和科技信息實施的非接觸性詐騙活動亦呈多發態勢,直接損害群眾的財產利益,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在紛繁蕪雜的犯罪現象中甄別非接觸性詐騙犯罪、準確定罪量刑,在理論與實務中顯的尤為重要。對非接觸性詐騙犯罪,完善各種防范機制,做到預防和打擊相結合,最大限度降低其對我國社會的危害。
1 非接觸性詐騙犯罪概述
1.1簡述非接觸性詐騙犯罪定義
非接觸性詐騙犯罪主要是行為人借助手機、固定電話、網絡等通信工具或網絡終端發布虛假信息、進行遠程詐騙活動。行為人與被害人沒有面對面直接身體接觸,整個詐騙過程均發生于虛擬信息空間內,行為人通過網絡渠道實現犯罪目的,此種遠程的、非接觸性的詐騙沒有時間和地域的限制。
1.2非接觸性詐騙犯罪的成因、特點
非接觸性詐騙犯罪頻發的原因主要為:1、法律制度不夠完善,刑法規定滯后于社會的發展。2、個人信息保護力度有限,易造成信息泄露,與此同時,銀行、電信企業等行業部門管理不力。政府監管不到位,公安機關打擊非接觸性詐騙存在諸多困境。3、被害人自身存在被害性,有貪利心理,無法抵制誘惑,缺乏防范意識。
非接觸性詐騙犯罪的主要特點:1、詐騙行為的隱蔽性強。行為人主要利用手機、電話、網絡等新型犯罪工具實施詐騙,自著手到既遂整個詐騙過程發生于虛擬信息空間。2、詐騙呈集團化、公司化發展,有低齡化趨勢。詐騙公司通常使用真實材料注冊公司,但經營過程中卻實施犯罪活動,且公司內部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管理嚴格,對員工定期培訓。3、犯罪手段多樣化、流程標準化。行為人通過微信、網絡等媒體宣傳推廣投資理財等產品,制作虛假盈利截圖誘惑被害人,員工之間互相冒充、扮演總監、指導老師等,使用固定話術,實施詐騙。4、跨區域、跨省、跨境情況多,詐騙對象廣泛。非接觸性詐騙的國際性凸顯,部分詐騙集團將服務器設置在境外,或者贓款流向境外,作案目標不固定,侵害面廣。
2 非接觸性詐騙犯罪的認定
2.1淺析本罪與非罪
我國現行刑法并沒有設立非接觸性詐騙犯罪的專門罪名,判斷該行為是否構罪取決于是否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欺騙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詐騙罪與一般的民事欺詐行為的本質區別是行為人主觀以騙取財物為目的還是通過履行民事法律行為而獲得利益。例如,某公司員工男扮女裝,向不特定的人添加微信好友,聊感情,制作虛假的盈利截圖,誘騙好友投資理財,客戶進入其公司的投資平臺入金后,公司工作人員冒充專家進行指導,前期故意讓客戶盈利,后期操縱后臺數據,讓客戶虧損,進而達到盈利目的。上述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欺騙被害人,操縱輸贏結果,致使被害人遭受損失,應認定為詐騙罪。如果行為人確系虛假宣傳、欺騙被害人但未操控結果的行為又該如何定性呢?例如:某公司開設網上商城,商品價格高于市場價格。行為人制作虛假盈利圖,冒充指導老師給予幫助,以投資獲利、購得商品可獲得開獎機會為名,引誘客戶購買高于市場價值的商品,中獎后可獲得雙倍商品,未中獎則僅領取購得商品,中獎結果源于某福利彩票,不受行為人控制。該案例中行為人雖然虛假宣傳,以投資獲利為名欺騙客戶購買高于市場價值的商品,但在后續的開獎過程中沒有反向推薦,也無法操縱中獎結果,行為人僅屬于利用欺詐方法牟取高額利潤,不屬于刑法上的詐騙行為。
2.2淺析本罪與開設賭場罪
如上述第2個案例所述,行為人不存在操縱中獎結果,無償占有他人財物的意思表示及行為,不構成詐騙罪,但因設定中獎活動,其本質上是一種賭博行為,即以商城作為賭博平臺,以福利彩票數據作為參賭數據,客戶以所購商品的價款作為籌碼和平臺進行對賭,如果客戶贏了,可獲得雙倍商品,公司虧損。如果客戶輸了,僅領取購得商品,公司盈利。因開獎結果無法預測,帶有偶然性,故行為人雖不構成詐騙罪,但構成開設賭場罪。
3 多策并舉形成防范體系
3.1健全相關法律、加強監管
出臺法律,完善網絡交易平臺立法,賦予非接觸性詐騙單獨立法的地位,將非接觸性詐騙作為行為犯予以懲罰。全面落實電話、微信等實名制,加強網絡通信工具監管,政府加強對行業運營秩序的監管力度。
3.2公安機關提升執法水平,媒體做好宣傳工作,公民提高防范意識和能力
公安機關提高自身素質,創新工作方法,提升偵破水平。媒體通過電視、電臺、網絡等各種渠道,大力宣傳揭露犯罪手法和技巧,最大限度避免群眾被騙受害。公民加強個人信息保護認識,自覺抵制暴富誘惑,提高防范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2]崔瑾.電信詐騙的法律分析與懲治對策[J].楚天法治,2017(7).
(作者單位:北京市京師(德州)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