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崢
摘 要:合同法在我國的法律中是一種保護的義務,其主要目的是讓合同雙方的受侵犯者獲得相應的經濟賠償,但這并不意味著侵權法和合同法處于對立的關系。在民法中它的規范性較低,所以在兩種法律中很容易出現邊界混亂的現象,也因此我國在制定法律時可以借鑒外國的相應法律讓合同雙方作出相應的變更,減少合同法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保證當事人雙方的利益受到法律的保護。
關鍵詞:合同法;侵權法;固有利益;分工協作
一、前言
《合同法》對于合同雙法來說具有一定的保護效力,需要合同雙方共同履行合同的義務,其內容除了包含合同中的條款還涵蓋了當事人需要履行的義務。目前合同法中最常見的類型是侵權法需要通過合同法中規定的基本義務保護當事人的財產和個人安全。侵權法中規定基本的義務是保護當事人的財產安全,包括合同義務中不包含的一些義務,這就代表著合同法和侵權法要相互協作,共同作用于固有利益中。受害人的固有利益受到侵害時需要保護固有的利益,這就意味著合同法和侵權法兩者相互對立但又存在協作,減少兩者之間的分工,加強固有利益的協作。
二、合同法對固有利益進行保護
(一)我國民法堅持合同法與侵權法相結合的規定
我國民法體系中始終堅持合同法和侵權法相結合的規定,主要是合同雙方在締結和約之后兩者相互履行合同,保護自身的固有利益。締結的和約需要分別尊重合同雙方的自主權利,保證當事人在履行義務的同時不侵害任何一方的利益。舉例來說,一個顧客進入商場購買商品,本來沒有任何安全隱患,但由于售貨員的過失而造成對顧客固有利益的傷害,這種情況下顧客對售貨員是完全信賴的,此時他履行的是特殊義務而非一般的義務,締結的和約需要尊重締結和約雙方的意愿,不能脫離合同法的范疇,需要尊重當事人雙方的意愿,避免合同受到影響。
(二)合同法與侵權法重疊部分過多
從合同法上看,它具有保護當事人雙方固有利益的義務,但合同法和侵權法之間有很多的重合相似處,這就意味著兩者在相互協作的過程中有些方面無法相互彌補,這就意味著我國需要借鑒外國的相關理論幫助我國完善自身的民法。在歐美法系中需要協調和保護當事人,減少合同法和侵權法的重合部分,將其適用的范圍縮小,保證法律能夠明確的保護當事人雙方的固有利益。如果兩種法律出現了重合的情況對受害人來說可以通過法律訴求盡量縮小范圍,減少兩者之間的重合,保護當事人的固有利益。
三、合同法和侵權法在固有利益保護方面的分工協作
(一)侵權法需要適應固有利益的保護
在德國的合同法和侵權法中要求合同雙方的受侵害方可以受到固有利益的保護,但是在行使合同過程中可能會受到一些被迫的因素。在我國的民法制度中合同法的合同雙方如有被侵害的情況需要侵權法和合同法協作共同保護受害人的固有利益,侵害人會承擔受害人的責任賠償,這與歐洲法系存在差別。我國在制定合同法過程中可以借鑒西方的法律制度來完善我國的合同法。我國的民法規定,如果雙方的固有利益受到了威脅需要侵權法適應相關法律規定,利用法律保護當事人的利益,協以侵權法進行修正。
(二)保護當事人的固有利益需兼顧特殊場合
我國民法中推行侵權法無法對當事人的固有利益進行保護,需要合同法進行協助,兩者共同作用才能更好的保護當事人的固有利益不受到傷害,其主要適用于以下幾個場合:
其一,保護當事人的固有利益如果成為了一種義務或者是一種必須要履行的義務,此時固有利益的本質就是需要履行的利益,這說明在合同法中極其需要注意這些內容,推動對固有利益的保護。
其二,與第一條相反,固有利益如果不是必須要履行的義務和責任,那么需要履行的義務與財產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合同雙方的受侵害方如果存在利益返還的義務那么當事人仍舊需要履行合同及義務。
其三,在侵權法中劃分的保護范圍及保護的屬性,需要利用合同法進行協調合作。我國民法的侵權法中明確規定了盜取商業機密或者是竊聽商業機密都屬于侵犯他人的固有利益,但是商業機密具有一定的規范限制,需要對竊聽的商業機密進行一定的考量,在侵權法中對這個邊界可能會迷糊不清。合同法明確規定了商業秘密屬于受到保護的范圍,商業秘密對于受害人來說具有獨特的價值,并不因為泄密而改變商業機密的屬性。
(三)影響合同法是否延續
合同雙方如果當事人的利益被另一方侵害,當事人的固有利益受到損失,從原則上說當事人的固有利益受到侵害,侵害者就會收到侵權法的制裁,合同雙方的關系受到影響,這就意味著受害者可以隨時解除雙方的合同關系。合同雙方相互聯系存在一定的特殊關系,固有利益受到損害的當事人一方建立起特殊關系會增加當事人雙方的行為風險。想要有效的防治當事人雙方利益收到侵害需要借助合同法,首先解除兩者之間的合同關系,防止因為合同關系而讓侵害者有機會損害受侵害者的固有利益。當事人從這種特殊的法律關系中解除聯系,保護當事人的固有利益。按照《勞動合同法》中的規定顯示用人單位如果和勞動者簽訂了法律合同,但是在履行合約的過程中用人單位威脅、限制勞動者的人身自由,造成勞動者身心受到傷害,此時勞動者可以自行解除勞動雙方的合約,勞動者作為固有利益的傷害方可以利用合同法和侵權法條例解除兩者之間關系。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合同法的條例中沒有明確保護固有利益的條款和義務,因此在《合同法》中立法者沒能及時對受侵害者進行保護,無法對固有利益進行保護。從不同的角度上來看合同法和侵權法在協商的過程中沒有明確對當事人固有利益的保護,需要結合我國的相關法律條款進行處理。合同法和侵權法相互協作共同保護當事人的利益,改進過程中不能盲目的學習英美法保護制度,需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處理合同雙方受侵害者的賠償問題。
參考文獻
[1]郭情情.試論合同法和侵權法在固有利益保護上的分工與協作[J].法制博覽,2018(28):184.
[2]崔競文.合同法和侵權法在固有利益保護上的分工與協作[J].法制與社會,2016(34):289-290.
[3]樊志軍.合同法與侵權責任法關系的反思與重構[D].大連海事大學,2016.
(作者單位:北京帆得信息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