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薇
摘 要:我國的合同法中明確規定:如果合同中的一方受到其他人的脅迫而做出違背自己意愿的合同行為,受脅迫方就有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提出撤銷的權利,合同沒有法律效力,但是,如果超出除斥的時間,那么雙方所簽訂的合同依然具有法律效果。
關鍵詞:合同法;脅迫;撤銷權
一、脅迫概念簡述
脅迫,是指合同中一方的自然人、法人或是非法人組織的生命安全,榮譽,財產等受到另一方或其他人的威脅,做出違背自己真愿而不得不履行合同的行為。在我國的《民法總則》中第150條明確規定,受迫一方就可以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即撤銷權。在我國的多項法律中都對脅迫有明確的規定,比如:
《勞動合同法》中的第二十六條規定,如果合同中的一方用威脅恐嚇等方式與對方簽訂合同或對勞動合同有所變更的,那所簽訂的合同或變更部分的合同被視為無效,《勞動合同法》是《民法總則》中的特殊法,宗旨是保護我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脅迫對合同效力的影響在《民法總則》實行后依然符合《勞動合同法》的規定。
《擔保法》中第三十條指出,主合同中的債權人利用脅迫方式對保證人進行脅迫,讓其提供保證的合同,保證人對民事責任有不承擔的權利,所簽訂的保證合同的法律效果也被視為無效,《擔保法》沒有明確的立法目的,也不像《勞動合同法》一樣屬于《民法總則》的特別法,在施行《勞動合同法》后,脅迫仍適用于此法的規定。
我國的《繼承法》中第二十二條規定,如果遺囑人被脅迫,那么所立的遺囑不具有法律效力,根據《繼承法》規定,如果遺囑人由于已故而無法行使撤銷權,所立遺囑也同樣被視為無效,遺囑是屬于單方的民事法律行為,適用于《民法總則》的第一百五十條。被認為構成脅迫還需要同時滿足五個條件:第一,必須要有脅迫的行為,也就是說對被脅迫人加以某種傷害或威脅,讓受迫人感到害怕而不得不答應的。第二,手段和目的之間有一者是非法的,或兩者都非法,亦或是手段和目的雖然合法,但兩者之間的聯系不合法。第三,脅迫的一方是故意對被脅迫人實施威脅等脅迫行為,讓被脅迫人產生恐懼心理而做出違背自己意愿的。第四,被脅迫人由于心理壓力所做出的違背自己意愿的事必須是滿足脅迫人的意愿。第五,被脅迫人所產生的心理恐懼必須是由脅迫人造成的,而且是被迫人堅信所要發生的事情。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的第四十條規定,保證人被合同關系外的其他人脅迫而對合同進行保證的,債權人又知道此脅迫事實,保證人所提供的保證沒有法律效力,而且不需要承擔民事責任。此法區別于《民法總則》之處在于所簽訂的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而《民法總則》規定所簽訂的合同可以被撤銷。
二、撤銷權
相對于脅迫來說,在我國合同法上,只有被脅迫的合同當事人有撤銷的權利,當受脅迫一方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機關提出申請,并被承認后,就可以依據我國《民法總則》的第155條和《合同法》的第56條相關規定,行使公民的合法權益,其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可以追溯到合同成立之時。在《民法總則》還規定,如果受脅迫方已經申請并有權行使撤銷權后,仍然明確表示自己愿意向對方履行或是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就說明受迫一方放棄撤銷權。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的,撤銷權就會被依法消滅。所謂的以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如果在知道可以對合同進行撤銷以后,仍然自愿向對方作出履行或要求對方繼續履行,或在法院起訴要求對方實際履行或者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等,都表明其已經放棄了撤銷權。
分別在《民法總則》中第五十九條和《合同法》中第五十四條規定如果民事行為是可以被撤銷的,那么同時也可以被變更,之所以這么說,主要是因為本制度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小,同時也沒有被廣泛的應用到實戰中,在變更權的立法上沒有真是案例,法院或仲裁機構未必能按照當事人的真實意愿對合同進行變更,就會導致公權力不當干擾私人權利的不良影響。
由于以上種種原因都不夠完善,所以法院在對合同變更進行裁判的問題上,要掌握足夠的有效證據,以保證裁決的公平性。
三、除斥期限
根據相關的法律《民法總則》規定,如果受脅迫的當事人在脅迫行為終止十二個月之內依然沒有行使其撤銷權,那么撤銷權會被消滅,需要注意的是,除斥的期限是從脅迫行為的終止時間開始計算,而不是從受脅迫人知道或是應該知道有撤銷之事時算起。因為脅迫有不同于欺詐的特殊性,受脅迫的一方在沒有結束脅迫行為之前,雖然知道被脅迫的事實,但也沒有辦法行使其應有的撤銷權。
撤銷權也是形成權的一種,在《民法總則》中有相關規定指出:如果當事人在五年之內都沒有行使撤銷權,其撤銷權被消滅,由于撤銷權是以權利人的意志為基礎,如果雙方當事人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動,就會發生社會交往秩序紊亂的危險,所以,民法為了保證當事人雙方利益的平衡,會在規定主觀期間的基礎上,加以客觀期間。
四、行使撤銷權所產生的法律效力
1、如果合同在被撤銷前已經被實施,那么所獲得財產一方的當事人應當將財產返還,原有物品仍然留存,并沒有被其他人獲得所有權,可以根據《民法總則》中179條第一款第四項對物品提出返還請求權,如果已經被他人獲得所有權,又或是當事人得到貨幣或證券,可以依照《民法總則》中第122條的內容,提出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2、當行為人在合同被撤銷后獲取不能返還,以及由于被損壞等原因沒有必要返還的財產,可以申請折價補償,如果行為人是利用相對人提供的服務來獲得利益,相對人也可以申請折價賠償,也就是所謂的行使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3、合同被撤銷,犯錯的一方理應按照法律賠償利益受損一方損失,如果兩方都有不對的地方,就應該各自承擔,這種類型的賠償是侵權損害賠償的典型,在申權過程中,需要依據過錯責任的原則,并根據受害人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為依據,規定賠償的范圍。
參考文獻
[1]王軼.論我國合同法中的“脅迫”[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1):114-120.
[2]朱江.關于合同法中脅迫構成要件的分析[J].改革與開放,2011(20):17.
(作者單位:北京市兩高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