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步入信息高速運轉時代,微課應運而生,在微課熱的背后,教師該如何從實施策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與把握微課?本文從“以生為本,提高課程意識”“轉變觀念,有效融合教學”“合理設計,利于學生掌握”等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微課不“微”,只要正確、合理使用它,就能助力教學,與課堂教學高效融合,這種整合模式最終會成為我們得心應手的教學工具,才能為小學語文注入新的活力,讓語文教學插翅添翼。
關鍵詞:微課;教學;融合
步入信息高速運轉時代,微博、微信大為流行,“微學習”也應運而生。這種將學習內容制作成微課的學習模式,因此短小精悍,正好符合時下學習者自主、靈活的學習狀態,故其廣泛流行得到了眾家的好評和推崇。然而,在微課熱的背后,如何從實施策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與把握微課,是一個值得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 以生為本,提高課程意識
“如何真正體現以生為本,從學生客觀學情出發,以學生真實所需為落腳點,在內容和時空上實現自主有效的學習?”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讓他們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取得學習效果,而微課是其中一種較好的學習方式,因為它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課程意識。
如有一位低年級的教師在教學“音序查字法”的知識時,專門制作了一個相關的微課,內容包括認識字典有幾部分組成、怎樣用音序查字法來查生字等,教學方法是教師的演示加講解,講解貫穿了視頻的全部。教師很注重在這個微課中要告訴學生什么,卻忽略了考慮學生會怎樣運用這個視頻來習得方法查出更多的生字。其實,從學生學習需要的角度來看,一年級的學生面對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問題,不是看著老師演示一次、解說一遍就明白的了。他們更需要的是傾聽后的模仿和實踐。由此可見,要讓微課成為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正確開發、建設和實施課程的角度來認識和對待微課,才能讓微課能真正為“我”所用。如果教師缺乏課程意識,不加選擇地進行微課制作,那這樣的做法只會帶來消極影響,對學生的學習毫無幫助。
使用微課,教師首先要清楚使用的目的,讓它能真正為教學所用。在微課完成后提供給學生使用前,教師需提出合適的指導意見,切記做硬性的規定。只有學生能根據自己的需求來使用它,才能更明確地聚焦自己學習的薄弱點,自主尋求解決的方法,這種體驗是愉悅的,動力才能充足。
二、 轉變觀念,有效融合教學
時代不斷發展,新技術層出不窮,但并不是每個人的思想和行動都能跟著發生變化。即使是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高度普及的今天,仍然有很多教師對微課等新生事物產生抵觸。這種思想可能源于教師對教育追求的自我滿足感,他們認為教學工作就應該遠離社會的紛紛擾擾、繁華喧囂,純潔、神圣地進行這份工作。然而,為了學生將來能夠更好地參與社會活動,我們不應該給它提供更多學習渠道和展示的平臺嗎?
(一)勇于嘗試,突破慣性思維
課程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密切相關,它利用教育技術幫助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綜合性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協助學習能力乃至創新實踐能力,實現“教師為本”向“學生為本”的真正轉變,意義是重大的,因此,我們在應用教育技術時要懂得適應這種后現代課程觀。
技術的變革不會只存在與技術的層面,它可以是多向的。克萊·舍基在《與大數據同行》中曾說過:“決定著教育之未來的,是那些更好地利用大數據來適應學習的組織。”如果新技術有利于教學的發展、有利于突破傳統的教育環境和教學重難點,那么教師就肯定能積極改變思維習慣,讓新技術為我所用。微課的制作和運用都是普通教師就可以勝任的,相信他們也會在此過程中樂于嘗試,獲取效益的。
微課作為比較新穎的教學方式,在運用過程中,教師必須清楚其目的是讓它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服務,促使他們學得更好。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學習查字典”的內容,要求學生“用部首查字法”,目的是引導學生在遇到不認識的字時能主動地去請教無聲的老師——字典,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提高課外閱讀的興趣。以前教師在教學部首查字法時,往往采取“幻燈片分步分析”來教授方法,然后再使用實物投影來展示學生查字練習的情況,并設計一些練習來加以鞏固,對學生來說可能較為枯燥,掌握的效果大打折扣。為了改變固有的慣性思維,我嘗試將原有的知識碎片化,再把分解的知識重新集合化,讓學生學會部首查字法。在教學中,我先以“成功”的“成”字為例,結合幻燈片分步介紹部首查字法的基本步驟:1. 先確定要查字的部首,然后數清除部首外的筆畫數;2. 從字典的“部首目錄”中的頁碼從字典的“檢字表”中找到這個部首及要查字的頁碼;3. 根據“檢字表”中的頁碼到字典正文中找到要查的字;4. 再播放一段學生用該方法查“誠實”的“誠”的微課視頻,邊配音進行解說,讓學生整體地掌握部首查字法。由后來進行的查字典比賽情況所見,學生通過該微課掌握部首查字法的人數占大多數,大幅度提高正確率和查字典的效率。由此可見,只要制作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和學生認知特點的微課,學生就能從中獲益良多。
(二)緊貼課堂,更新教學理念
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時,“如何真正體現以生為本,從學生客觀學情出發,以學生正式所需為落腳點,在內容和時空上實現自主有效的學習”,微課是方便、靈活的學習方式,能夠為學生自主、有效學習提供通達的可能。故我們要緊貼課堂教學需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合理使用微課至課堂教學中,就能將教學中的“不可能”變為“可能”。
如我在教學一年級課文《識字八》這課時,結合課文要求我們學習的是諺語的特點,我在指導學生識字過程中主要采用字理識字,通過字形演變識字、講解字的部件識字、圖文對照識字等形式,多樣化呈現識字過程,讓學生在有趣快樂的識字過程中掌握字形,了解造字的原理和漢字文化。幫助學生掌握運用可視化技術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方法。教學時,先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聯系實際,交流討論自己理解諺語。接著簡述“娥眉月”的來歷,邊板畫“娥眉月”然后引導學生觀察這是怎樣的月亮?你看它像什么?眉毛下長著什么?(眼睛)所以“眉”字下面是“目”。相機使用Assets動畫演示“眉”字的演變。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祖國語言的魅力,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通過幻燈片從字理拆分上學習“初”字。同時觀察“月相圖”的變化。看看老師課前推送的微課:“諺語知多少?”最后得出諺語的特點。經過這節微課的學習后,我們體會到,微課能聚焦語文學習中的一個知識點,能夠將單一的自由知識點進行有效整合。雖然微課不可能替代教師的指導和課堂教學環節,但是對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移動學習,對提高教師教學素養和課堂效率有著極其有益的作用。可見它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
(三)合理設計,利于學生掌握
任何一種教育理念只有落實到實踐中才有意義。今天的課改,不缺少理念,缺少的是落實理念的策略與方法。如何有效融合信息技術到課堂當中,其策略即“頂層技術”與“整體設計”如何把握,都需要我們認真加以研究。教學理念的更新只有通過親身實踐才能落地生根。我們在設計教學時,需要考慮學習策略的采用、學習方式的選擇和運用以及內容的分配、處理等,才能讓微課真正服務于教學。如教四年級時,我在期末復習時圍繞復習“句子和標點符號”這個專題時,專門設計了一節《標點、句子復習總動員》的微課,設計教學時先帶領學生回顧學過完整句子的標點符號,然后出示一段話,讓學生標句子序號。從而小結得出:一句完整的句子就需要“。!?……”這幾個標點符號才叫做完整的句子。再簡單分析這三種標點符號各表示怎樣的語氣“?。——陳述;!——感嘆;?——疑問。”接著玩游戲《穿鞋上路》:“加標點”。最后還復習我們這學期所學過的句式。“誰在干什么”這種完整句子的句式,強調句末要用句號,缺了句子中三個成分中的任意一個,都不是完整的句子了。整節微課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不同的教學角度幫助學生掌握期末復習的重點和難點,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習的有效性,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微課是傳統教學模式的補充,而非顛覆,它并不是為了取代課堂教學模式或者改變教師的存在價值而產生的。教學是人與人之間互動對話的過程,智商和情商的發展同樣重要,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習總是與身心成長融為一體的,微課的背后,師生的情感溝通仍然是學習發生和發展的基石,是取得教學實效的保障。
微課助力教學,高效融合課堂。這種整合模式最終會成為我們得心應手的教學工具。語文教師要具備整合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能力,真正使信息技術發揮它的作用,才能為小學語文注入新的活力,讓語文教學在學生的學習之旅中插翅添翼。
參考文獻:
[1]丁興富.網絡教育——教學與認知發展新視角[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2]顧君忠.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導論[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
[3]何克抗.多媒體教育應用的重大意義及發展趨勢[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1.
[4]克萊·舍基.與大數據同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董小移,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東山培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