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德樂


[摘要]現行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的圖表存在兩處瑕疵且持續多年,一處為翻譯過程的插圖有誤,另一處為密碼子表中的標注易引起誤解。為避免延續到新版教材中,對此進行商榷并提出修改建議。
[關鍵詞]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圖表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05-0081-02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新課標人教版)自推出以來,在各地使用多年,歷經不斷改進而逐步完善。然而在使用過程中,筆者發現高中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四章第一節《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中有兩處地方不夠完善,一直困擾著師生的教與學。為避免這些瑕疵延續到新版教材中,筆者撰寫此文以期為新版教材的編寫提供一些建議。
一、插圖有錯誤
2007年2月第2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67頁有關表述:在細胞質中,翻譯是一個快速的過程。在37℃時,細菌細胞內合成肽鏈的速度約為每秒連接15個氨基酸。通常,一個mRNA分子上可以相繼結合多個核糖體,同時進行多條肽鏈的合成(如圖1第2版),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質。
筆者對比此圖中正在合成的第一、二條肽鏈(從右側數),發現除圖中下方所國畫的三個相連的氨基酸外,其他區域的肽鏈結構包括相連氨基酸的個數、位置以及肽鏈的折疊均完全相同,因此不免得出這3個遠離核糖體端的氨基酸正是第二條肽鏈在進一步延伸時需連接的,這與翻譯的延伸過程不符。翻譯的延伸過程節選如下:在核糖體中的肽基轉移酶作用下,核糖體的P位上的氨基酸脫離其tRNA,而與A部位tRNA所攜帶的氨基酸相連。隨后核糖體沿著mRNA分子的5'→3'方向移動一個密碼子的距離,P位上的tRNA(已不帶氨基酸)脫離,A位點上的氨酰一tRNA移動到P位點,另一氨酰-tRNA進入A位點,繼續進行肽鏈的延伸。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66、67頁的描述與配圖均與此吻合。據此延伸過程可知,下一個氨基酸在核糖體中與已有肽鏈完成連接,所以新添加的氨基酸應位于肽鏈與核糖體結合端,而非圖中的遠離核糖體端,所以此圖有誤。
此外,筆者對此圖進行查詢時,發現2004年5月第1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如圖1第1版)合成中的第一、二條肽鏈的氨基酸數目相等,隨后2007年2月第2版對此進行了修改,即在第一條肽鏈遠離核糖體的那端連接了3個氨基酸以示數目上的區別(如圖1第2版),修改后此圖一直沿用至今。然而這兩版的教材均未注意到前一條肽鏈與后一條肽鏈相比增加的是靠近核糖體區域的氨基酸,因此建議將這3個氨基酸添加在靠近核糖體的區域。
二、表中有歧義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密碼子表(如表1)直觀性強,使用方法類似于查閱字典,深受學生喜愛。然而在初次學習時學生也常存在一些疑惑,如小方格內括號中的“起始”只對應甲硫氨酸,還是對應該小方格內所有的氨基酸?與之相對應的起始密碼子只是AUG,還是AUG、AUU、AUC、AUA四種?同理,表1中的其他小方格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究其原因,是表格的標注不準確。
筆者查閱了蘇教版和浙科版教材中的密碼子表,二者關于起始密碼的標注均不會引起誤解。蘇教版教材直接在AUG的右側對應標注了甲硫氨酸或起始密碼,浙科版教材則在甲硫氨酸的右側標注“(起始)”,還在密碼子表的下方備注了該表的讀(寫)法、起始密碼和終止密碼的簡要解釋并配有具體的例子,很適合初學者。隨后筆者查閱吳相鈺、陳守良等的《陳閱增普通生物學》(第4版)和朱圣庚、徐長法的《生物化學》(第4版),發現編者均在文中對起始密碼進行了適當解釋,從而避免誤解。因此,建議在相關氨基酸的右側備注“起始”,并在表格下方進行適當的解釋及舉例,以避免誤解。
三、反思
教材是教與學的基本素材,是落實課程目標、發展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教學資源。2017年制定的新課程標準提出,教材編寫應體現“科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教材內容應系統規范,嚴謹準確;有利于學生建立科學的自然觀,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文字表述準確、生動,可讀性強;圖文并茂,清晰美觀,裝幀精良”。高中生物教材中圖表較多,因其形象、直觀,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在教學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需要編者尤為注重圖表的科學規范、嚴謹準確。教師也應鼓勵學生尋找教材中的瑕疵,敢于質疑、挑戰權威,進而培養其批判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