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新美 殷圓圓 田賀曉
小兒急性腹瀉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是由多病原及多原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以0.5~2歲嬰幼兒發病率高,是導致兒童和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該病癥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嘔吐及發熱等。嚴重時發生水、電解質紊亂、酸堿衡失調,甚至危及生命[1]。如何及時采取有效方法預防和治療小兒腹瀉,是當前醫護工作者關注的課題。2018年3月—2019年2月我科采用中醫特色療法治療小兒腹瀉62例,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小兒腹瀉患者124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2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30例;年齡5~24個月,平均(15.6±2.5)月;病程1~17 h,平均(7.5±2.5) h;體質量3.8~5.5 kg,平均(4.8±1.3) kg。觀察組中男30例,女32例;年齡5.5~23.5個月,平均(15.8±2.8)月;病程2~16 h,平均(6.5±2.8) h;體質量3.6~5.7 kg,平均(5.0±1.1) kg。2組性別年齡、病程、體質量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項目實施前報經醫院護理委員會批準實施,所有參與者均由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大便性狀改變,呈水樣便、稀便、黏液便或膿血便,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伴有腹脹、吐奶、尿少、發熱、煩躁不安、精神不佳等癥狀;病程在2周以內;大便檢查無紅細胞、白細胞,或偶見白細胞。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發病時間在2周以內;年齡在3歲以下;符合小兒急性腹瀉診斷標準;脫水為輕、中度表現;大便檢查無紅細胞、白細胞或有偶見少量白細胞。排除標準:細菌性痢疾;各種法定傳染病所致的小兒腹瀉;腹瀉伴有重度脫水、休克者;伴有心肺功能衰竭者;患兒背部及相關穴位感染或皮損者;對腹瀉貼過敏者。
1.4 方法
1.4.1 基礎治療采取吸氧,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抗感染等,2組基礎治療相同。
1.4.2 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病情觀察、飲食護理、用藥護理、體位護理、皮膚及肛門護理、口腔護理、情志護理及健康宣教。觀察組給予中醫特色療法及護理,方法如下:①捏脊療法:患兒取俯臥位,使背部肌肉放松。沿脊椎正中線,手握空拳,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橈側部對合,捏持皮膚,拇指與食指交替拿捏,由骶尾部向大椎部方向推進,拿捏過程中不可脫手,每次拿捏3遍約3 min,輕重適宜為佳。②穴位按摩:按照循經取穴與局部取穴相結合原則,選擇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和任脈穴位。包括天樞、關元、神闕、足三里、三陰交等。腹部穴位每個或每組穴位每次按摩1~2 min,每天1次,下肢穴位每次采用雙手拇指對稱性按摩,每次每穴2 min,每天1次,5 d為一個療程。③艾灸療法:選擇艾條對準按摩穴位進行灸治,每次10 min,以局部皮膚微紅為佳。每天1次,5次為一個療程。④穴位貼敷:藥物配制:丁香10 g,吳茱萸10 g,蓽茇10 g,過100目細篩,蜂蜜適量調和,裝入一次性敷貼盒,將神闕穴清潔后進行貼敷,每天1次,5 d一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觀察腹痛癥狀、腹瀉次數和大便性狀變化、患兒及家屬滿意度。療效判斷標準:治愈:患兒接受治療后72 h內腹痛癥狀消失,大便次數及性狀恢復正常,飲食正常,大便常規檢查正常;顯效:治療72 h后腹痛消失,大便次數較前明顯減少,一般是2~3次/d,大便性狀基本正常;有效:治療72 h患兒腹痛減輕,大便次數較前減少50%以上,大便性狀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治療72 h后腹痛無改善、大便次數減少不足50%,大便性狀未恢復正常,甚至各癥狀呈現加重等改變。總有效為治愈+顯效+有效。滿意度采用我院自擬滿意度調查表進行問卷,內容包括護士儀表,服務態度,護理操作,皮膚護理,口腔護理,治療效果,飲食指導,心理護理,環境衛生,健康宣教等10項指標,每項分值為0~10分,總分值為100分,分為3個等級,即滿意90分以上,基本滿意85~95分,不滿意84分以下。

2.1 治療效果對照組治愈32例,總有效率為77.42%;觀察組治愈50例,總有效率為95.16%,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組均無不良反應。
2.2 護理滿意度對照組滿意33例,總滿意度為82.26%;觀察組滿意53例,總滿意率96.77%,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表2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急性小兒腹瀉是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病程在2周以內的消化道疾病[1]。由于患兒年齡幼小,常常以哭鬧為主,不能正確訴說病痛,因此,醫護人員必須給于精心護理,避免耽誤病情。
3.1 小兒腹瀉的西醫觀點小兒由于消化系統發育尚不完善,生長較快,及機體防御功能較差等因素存在,極易成為小兒腹瀉的易感因素。西醫關于腹瀉的原因總結為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兩類。感染因素主要是病毒感染、細菌感染(不包括法定傳染病),真菌和寄生蟲等。非感染因素與飲食不潔與氣候變化有重要關系。而導致腹瀉的機制主要有腸腔內存在有大量的不能吸收的具有滲透活性的物質,產生滲透性腹瀉,如病毒性腸炎等;腸內電解質分泌過多,產生分泌性腹瀉,如產毒性大腸桿菌感染性腸炎等;腸道運動功能異常,產生腸道功能異常性腹瀉,如飲食不節等。對于小兒腹瀉治療必須注意糾正水電解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預防脫水及休克發生。
3.2 小兒腹瀉的中醫學觀點泄瀉是指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的病癥。泄如水之泄,其勢緩慢;瀉暴注下迫,發病急驟,二者有緩急輕重之分,統稱為泄瀉。本證主要有濕盛與脾胃功能失調,致使清濁不分,水谷混雜,并走大腸而成。中醫學認為:脾主運化,以運化谷食和水飲為己任,脾氣主升、胃氣主降,如脾胃虛弱,精微下流則見便溏、泄瀉,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真脹”。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由于小兒脾胃薄弱,運化功能不足,乳食不當或感受外邪,致使宿食停滯,損傷脾胃陽氣,脾虛則運化失司,胃弱則不能腐熟水谷,中陽之氣下陷而為泄瀉[2]。對于小兒腹瀉,中醫治療采取辨證施治,健脾和胃,提升脾陽為主。
3.3 中醫特色治療小兒腹瀉的優勢小兒免疫功能尚未完善,胃腸功能薄弱,對自身癥狀不能正確表述,需要家長代訴等,比較容易遺漏病情,且癥候變化無常。對于治療患兒容易產生恐懼感,配合度差。因此,選擇中醫特色治療將更有利于患兒康復。捏脊療法選擇部位位于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脈,督脈主一身之陽,而膀胱經分布有各臟腑之俞穴,具提升脾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以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3],且無皮膚損傷。穴位按摩:根據循經取穴,鄰近取穴等理論,天樞為大腸之募穴,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痢疾等胃腸疾病。關元為小腸之募穴,任脈、脾經、肝經、腎經、沖脈之交會穴,具有提升脾陽之功效,主治少腹疼痛、泄瀉、痢疾、脫肛等。足三里為五腧穴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具有燥化脾濕,生發胃氣之功效,主治胃痛、惡心、嘔吐、腹瀉等病癥。據現代研究,刺激足三里可提高機體免疫力。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要穴,與肝經、腎經的交會穴,具有健脾祛濕,提升脾陽之功效,主治腸鳴泄瀉等脾胃虛弱病癥[4]。艾灸療法既可以以溫熱刺激穴位發揮主治功效,又可以起到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脫、升陽舉陷等功效[5]。穴位貼敷:神闕穴位于臍部,主治中風脫證、虛脫、形寒神憊腹痛、腹脹、泄瀉、痢疾等病癥[6]。所用藥物丁香,味辛溫,歸經于脾、胃、肺、腎經,具有溫中降逆,補腎助陽之功效。主要用于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等病癥。吳茱萸氣味辛苦熱,歸經于肝、脾、胃、腎經脈,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之功效。蓽茇味辛熱,歸經于大腸經,具有溫中散寒、下氣止痛之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病癥。諸法并用治療小兒腹瀉可起到功效倍增的作用。
3.4 本研究結果分析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其總有效率和滿意率分別為77.42%和82.26%,觀察組采用中醫特色治療及護理,其總有效率和滿意率分別為95.16%和96.77%,均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總之,應用中醫特色療法治療小兒腹瀉,可提高其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提高患者家屬滿意度,具有方法簡單、無痛苦、易于接受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