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梅 李永琳 吳莉娟 雷仕杭 熊 冉 明 瑤 趙長英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控制不佳的常見并發癥,患病率達30%~90%,若未及時控制可累及運動神經、感覺神經,且多呈四肢對稱性發作,以麻木、疼痛等為主要表現,嚴重者甚至導致患者殘疾、死亡,對其生活質量構成了嚴重影響。研究表明,DPN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亦缺乏特效治療方法[1]。前列地爾是一種有多種生物活性的血管擴張藥,其可顯著增加機體神經細胞內膜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進而修復周圍神經病變區域微循環障礙[2]。但對于病程長、病情重、神經結構損害較重的患者,單一化用前列地爾,療效常難達到預期。隨著中醫學的不斷發展,中醫藥治療DPN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其具有療效好、針對性強及不良反應少等優勢,現已受到臨床的廣泛關注[3]。基于此,我院初步嘗試塞通注射液輔助前列地爾治療DPN,探究其對該類患者神經電生理的影響,旨在為后續此類治療實施奠定實踐基礎。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4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DPN患者116例,本研究已征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按照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8例。研究組中男35例,女性23例;年齡39~69歲,平均(59.50±9.39)歲;病程1~16年,平均(9.12±5.23)年。對照組中男37例,女性21例;年齡39~79歲,平均(58.87±9.49)歲;病程2~15年,平均(8.90±5.49)年。2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 (P>0.05),可繼續進行研究。
1.2 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實用糖尿病學》中的相關診斷標準[4],即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42 m·s-1,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38 m·s-1。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中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脾腎兩虛夾瘀型: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疼痛,脘腹脹滿,大便不實,舌質暗淡有齒痕或有瘀斑,脈沉細;②未伴有其他較嚴重的糖尿病并發癥;③患者了解此次研究并同意配合。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原因所致周圍神經病變帶有明顯臨床表現;②合并嚴重精神系統疾病或惡性腫瘤者;③已知患者對所選藥物過敏者;④合并肝、腎或其他系統嚴重的原發性疾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2組均予糖尿病健康教育,自覺進行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及控制血糖,同時予以10 μg注射用前列地爾(武漢愛民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2501;規格:100 μg/支)加入0.9%氧化鈉溶液500 ml靜脈滴注,1次/d;在此基礎上,研究組加予5 ml血塞通注射液(湖北天圣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43103;規格:10 ml/支) 加入0.9%氧化鈉溶液500 ml靜脈滴注,1次/d。2組治療時間均為2周。
1.4.2 觀察指標①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MEB-9200K肌電誘發電位儀(日本光電)測定患者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SCV與MCV;②比較2組臨床療效;③觀察2組患者的面色潮紅、食欲不振、腹脹、肝腎功能損害、血尿常規異常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3 療效判定標準參考相關文獻報道[6]進行療效評估,其中以治療后神經傳導速度正常或接近正常,肢端冷感、麻木、疼痛等自覺癥狀基本恢復正常者為痊愈;以治療后SCV與MCV增加≥6 m/s,自覺癥狀明顯改善者為顯效;以治療后SCV與MCV中有1項增加≥6 m/s或2項增加均在2~6 m/s,自覺癥狀有所改善者為有效;以治療后神經傳導速度以及所有自覺癥狀無明顯改善者為無效。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

2.1 2組患者神經電生理指標比較治療前2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SCV與MCV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2組各項神經電生理指標均出現顯著升高,且研究組較對照組更高(P<0.01)。見表1。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97%,研究組為89.66%,組間差異顯著(χ2=7.57,P=0.00)。見表2。

表1 2組患者神經電生理指標比較 (例,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2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見肝、腎功能損害等嚴重不良反應,其中研究組出現腹脹、食欲不振、面色潮紅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97%,對照組為12.07%,組間未見顯著差異(P>0.05),且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現階段,關于DNP的發病機制眾說紛紜,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多種因素均可導致DNP的發生發展,其中除常見的糖脂代謝紊亂外,氧化應激、炎性介質暴發反應所誘發的缺血、缺氧及微血管病變亦是其重要發病機制。前列地爾是一種多種生物活性的強效血管擴張劑,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可通過激活血小板膜內環磷酸腺苷(cAMP),增加機體神經細胞內膜血流量,阻礙血小板的聚集,進而降低血液黏度、抑制氧自由基,最終有效改善血流灌注和微血管循環。另外,該藥亦能夠通過與血小板表面特異性受體結合,刺激依賴cAMP的一系列蛋白酶,促進神經細胞內肌醇濃度的增加,起到強效擴張血管作用,對于缺血部位血管的效果尤為突出。但長期臨床實踐證實,DNP患者多伴有神經結構嚴重受損,單獨使用該藥物后部分患者周圍神經病變癥狀改善不容樂觀,故常需聯合其他藥物以實現協調效果。
根據臨床特征,DNP屬于中醫“痹證”“痿證”等范疇。中醫認為消渴癥日久不愈則損耗精氣,氣虛運血無力,難以灌溉四末而瘀滯,內則發為陰陽氣血虧虛,外發為痰濁瘀血經絡阻滯。病位在脈絡,根本在肝、脾、腎等臟腑,以瘀血阻絡為標,脾腎兩虛為本,故治療應以健脾益腎、祛痰通絡為主[9]。血塞通主要成分為三七總皂苷,具有活血化瘀、通脈活絡的功效,一項基礎實驗研究顯示[10],三七總皂苷能夠有效提高谷胺甘肽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促進細胞存活和抗凋亡,并且可調節細胞的變形和運動,從而促進組織細胞的修復、再生,防止DPN時微循環障礙的進一步發展。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療效、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SCV與MCV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證實血塞通結合前列地爾可實現療效協調效果,共同促進DPN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此外,筆者發現2組治療期間尚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且在不排除前列地爾產生不良反應的情況下,聯合用藥并不增加面色潮紅、食欲不振、腹脹等藥物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這也是臨床需增強治療效果時,應優先選擇聯合用藥,而不是增加劑量或延長治療周期的又一依據。
綜上所述,血塞通注射液輔助前列地爾可有效改善DPN患者神經傳導速度,療效顯著,且為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案。但考慮到本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小,且未實施盲法等因素的影響,筆者認為仍需進一步行大樣本、多中心、雙盲試驗,以探索血塞通注射液輔助前列地爾對于DPN患者的最終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