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娟
腦梗死指因局部腦組織區(qū)域出現(xiàn)血液供應障礙,而導致腦組織發(fā)生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并表現(xiàn)出神經(jīng)功能缺失的一類疾病,可根據(jù)發(fā)病機制分為腦栓塞、腦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腦梗死等類型,其中腦血栓形成可占全部腦梗死類型的60%[1]。臨床常規(guī)治療方法多以康復治療為主,包括指導患者活動及訓練等,但患者病后體質較為虛弱,大量活動訓練對其身體要求較高,可結合針灸治療,而分期整體針灸法是指根據(jù)患者恢復時期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針灸治療方法。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分期整體針灸法對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具示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7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70例,將其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各35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49~72歲,平均(62.45±2.62)歲;病程1~4 d,平均(2.18±0.61)d。對照組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50~72歲,平均(62.38±2.57)歲;病程1~5 d,平均(2.14±0.58)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2]中診斷標準,經(jīng)院前識別、病史采集及一般體格判斷,且CT平掃與顱腦磁共振成像(MRI)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確診為腦梗死。②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中西醫(yī)急診診治專家共識》[3]中醫(yī)辨證,為中腑臟痰熱內閉證,主癥為意識障礙,半身不遂,口歪舌斜,失言語,鼻鼾痰鳴,次癥為肢體拘急,燥熱不寧,身熱口臭,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或滑數(shù);或為元氣敗脫證,主癥為昏聵不知,四肢癱軟,目合口開,次癥為肢冷汗多,大小便失禁,舌卷縮、質紫暗,苔白膩,脈微欲絕。③可接受針灸者。④病程1周內,年齡75周歲以下者。⑤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腎、肺、腦疾病者;②嚴重精神障礙或癡呆者;③意識不清或病情不穩(wěn)定者;④嚴重關節(jié)病變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針灸,選穴:對側運動區(qū)、患側解溪、肩髎、環(huán)跳、曲池、合谷、陽陵泉、足三里等。手法:頭皮針平刺,以捻轉手法進針;體針直刺,以提插法施針。急性期用瀉法,恢復期以補法。觀察組依據(jù)Brunnstrom分級給予分期整體針灸法:①軟癱期(Ⅰ-Ⅱ期)。在常規(guī)選穴基礎上加刺腎俞、百勞、大椎等穴位,每次針灸以10~12個穴位交替運用,另選健側合谷、曲池及足三里。患側用瀉法,加重刺激;健側用補法。②痙攣期(Ⅲ~Ⅳ期)。取上肢手少陽經(jīng)穴與下肢足陽明經(jīng)穴、足厥陰經(jīng)穴,并取患側取清冷淵、秉風、八邪、髀關、外關、足三里等穴位,酌情交替使用,以強刺激補法,另取少海及血海,用瀉法。③恢復期(Ⅴ~Ⅵ期)。與傳統(tǒng)針灸選穴相同,手法用平補平瀉,中小刺激。留針30 min/次,間隔10 min行針1次,治療1次/d,6 d/周。2組均給予基礎治療、康復訓練及相應護理,治療以4周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4 觀察指標治療前與治療1個療程后,①比較2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參照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包含意識水平、凝視、上下肢運動等15個項目,共計42分,分值越高則神經(jīng)缺損越嚴重。②比較2組日常生活能力。參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定表(ADL)[5],在患者入院及出院時評估,包括進食、洗澡、修飾、上下樓梯等,共10項,100分表示日常生活可自理,75~95分表示輕度功能缺陷,50~70分表示中度功能缺陷,25~45分表示重度功能缺陷,0~20分表示嚴重功能缺陷。

2.1 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2組治療前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1個療程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對比 (例,
2.2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2組治療前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1個療程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例,
腦梗死發(fā)病急,其致殘率及致死率均極高,即使給予早期有效治療,患者預后仍有諸多問題,有研究顯示,腦梗死患者發(fā)病后的6個月內是其神經(jīng)功能恢復的黃金期,若在期間給予有效的康復治療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預后情況[6]。針灸是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通過刺激穴位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但傳統(tǒng)針灸手法對腦梗死患者針對性不強[7]。因此,需尋找一種有效的針灸治療方法對腦梗死患者極為重要。
分期整體針灸法將現(xiàn)代康復理論中分期治療理念與中醫(yī)針刺治療結合,辨證施治,根據(jù)患者病情時期不同,給予針對性針灸治療,進而促使患者疾病轉歸。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1個療程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對照組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對照組高,表明分期整體針灸法可改善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其原因為,分期整體針灸法將治療分為軟癱期、痙攣期、恢復期3個階段,根據(jù)患者身體情況不同,合理選取穴位與手法,其中足三里、解溪、髀關屬足陽明胃經(jīng),百勞、大椎等穴均有舒經(jīng)活絡的功效;肩髎、清冷淵、外關屬手少陽三焦經(jīng),可治上肢麻痹或癱瘓;秉風屬手太陽小腸經(jīng),可散風通絡,治上肢酸麻;合谷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環(huán)跳屬足少陽膽經(jīng),陽陵泉為筋之會穴,可治半身不遂及癱瘓;血海屬足太陰脾經(jīng),可化血為氣;少海屬手少陰心經(jīng),可理氣通絡,降濁升清[8]。通過頭皮針刺法、體針直刺法,患側強刺激瀉法,健側補法相結合,對腦梗死引起的偏癱治療效果顯著,可舒通患者經(jīng)絡,改善神經(jīng)功能,促進肢體活動,幫助患者快速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預后,利于患者所接受。
綜上所述,分期整體針灸法對腦梗死患者給予治療,可有效改善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利于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促使患者獲益,具有一定臨床應用以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