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麟
近年來,因多種因素影響,胃癌疾病在我國發病率逐年攀升。大部分患者確診時,病情已發展至中晚期,死亡率高,臨床治療效果一直不太理想。現仍然首選手術切除治療的,但需根據其病灶侵襲深度、病灶位置、腫瘤分期和大小、淋巴結狀況、病理分型等實施手術,且即使采用根治性手術治療,術后仍然可能會轉移或復發。晚期患者無法接受手術治療,僅可采用化療,常用方案有鉑類、紫衫類、氟尿嘧啶類等。但因長時間化療,不良作用多,如損害骨髓功能、免疫功能、肝腎功能等,影響療效。與此同時,中醫在治療胃癌上取得了突破性進步,憑借其不良反應少、治療療效明顯等優勢,已得到不少學者肯定和認可。已有報告指出[1],中醫健脾祛瘀法治療胃癌,可顯著改善其證候積分、腫瘤標志物指標等,療效明顯。但目前此方面報告仍然較少,現納入70例胃癌患者分組討論此點。
1.1 一般資料按治療方式分組70例胃癌患者。對照組:腺癌12例,黏液腺癌11例,印戒細胞癌12例;病程時間5~35個月,平均為(21.36±1.65)個月;年齡28~68歲,平均為(56.35±1.65)歲;女性16例,男性19例。研究組:腺癌11例,黏液腺癌12例,印戒細胞癌12例;病程時間4~36個月,平均為(21.58±1.59)個月;年齡27~68歲,平均為(56.32±1.62)歲;女性15例,男性20例?;举Y料差異小(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依據《胃癌規范化診療指南(試行)》[2]判定:疾病早期無突出和明顯的體征、表現,疾病進展期時會發生上腹部疼痛,合并進食后疼痛加劇、腹部包塊、體重降低、乏力、貧血、黑便、食欲降低等癥狀。中醫依據《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3]中胃癌標準判定:舌脈:脈細澀,舌下脈絡堵塞,周圍有瘀斑,薄或暗淡;大便稀溏,皮膚角化嚴重、干燥,進食后腹脹作痛,胃脘部壓痛,自汗盜汗,納呆,渾身乏力,面色枯槁。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均接受胃鏡檢查、病理檢查得到確診;②均簽字同意此次診治方案。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腫瘤疾病者,如肺癌、乳腺癌等;②合并基礎性疾病者,如內分泌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者;③合并腎臟、肝臟、心血管疾病者;④納入研究前三個月存在心肌梗死者;⑤精神、智力障礙者;⑥哺乳、孕期女性患者;⑦對本研究藥物過敏、禁忌癥者。
1.4 方法對照組接受阿帕替尼治療,餐后0.5 h時口服,1次/d,500 mg/次。研究組接受阿帕替尼聯合中醫健脾祛瘀法治療,中醫痂皮祛瘀法藥方由白花蛇舌草30 g,懷山藥30 g,生薏苡仁30 g,黨參12 g,丹參12 g,炙黃芪12 g,白術10 g,莪術10 g,陳皮10 g,生甘草10 g,靈芝10 g,茯苓10 g,八月札15 g組成,并按照患者病情增減藥物,氣血虧虛者可加當歸、菟絲子、枸杞子、肉桂,脾胃虛寒者可加炮附子、干姜,痰濕凝結者可加象貝、瓜蔞、半夏等。加水煎熬,取藥汁200 ml,早晚口服,1劑/d。均持續治療6個月。
1.5 指標判定依據MRI、CT、B超等影像學觀察的病灶大小評估療效,CR:治療后,病灶消失,未出現新發腫瘤;PR:病灶大小縮小≥30%,但未徹底消失,未出現新發腫瘤;SD:治療后,疾病癥狀與治療前比較無任何改變;PD:病情無改善,且發生新發病灶。治療前、治療完成后1周時抽取其靜脈血液4 ml,測定其腫瘤標志物指標,包含糖類蛋白抗原(CA19-9)、癌胚抗原(CEA)。治療前、治療完成后1周時評估患者疾病證候評分,包含胃痛、腹脹、乏力、大便狀況、氣短等癥狀,無癥狀:0分,偶爾有癥狀,但癥狀輕微:1分;偶有癥狀,但癥狀持續時間<2 h:2分;癥狀明顯,持續時間>2 h:3分。

2.1 治療療效研究組治療療效80.00%高于對照組57.14%(P<0.05),見表1。
2.2 血清標志物治療前,組間血清標志物差異小(P>0.05),治療后,研究組CA-199、血清CEA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證候積分治療前組間證候積分差異小(P>0.05),治療后,研究組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表2 2組患者血清標志物比較 (例,

表3 2組患者證候積分比較 (例,
早期胃癌疾病給予手術切除,其療效明顯,但若疾病發展至中晚期階段,手術已不屬于首選治療方式,多采用化療治療,此方式不良作用較多,患者耐藥性和治療依從性均不良[3]。此則為中醫治療提供了機會,且中醫在胃癌疾病治療上也積累了較多經驗。中醫把胃癌劃分到癥癥瘕、積聚、胃脘痛、反胃等范圍,認為導致積聚、胃脘痛、范圍的原因主要為過度煙酒、情緒低落、體質弱、長時間食用刺激性食物[4]。如患者存在胃病,未得到及時診治,也會出現血流異常,胃失所養,進而誘發胃癌病變[5]?;颊咂⑽柑搶?、虛弱,極易誘發癌前病變,目前不少學者均倡導給予健脾祛瘀法治療,且本研究結果也顯示,研究組療效、血清標志物指標、癥候積分均優于對照組,同時證實了健脾祛瘀法確比阿帕替尼藥物治療更有效。筆者分析原因為,中醫健脾祛瘀法中黨參、白術、茯苓有祛濕化痰、健脾補氣的功效,山藥、丹參、生薏苡仁可活血、養血、化瘀的作用,丹參內所含的酚性酸類化合物、二萜醌巍化合物對肝腸細胞有保護作用[6],血循環得到改善,降低內源性損害,提升機體抵抗力。白術、黨參、茯苓、甘草可化濕祛痰、健脾補氣,八月札、白花蛇舌草可解毒清熱[7]。諸藥合用,可調節體質,健脾益氣,清熱解毒,祛濕,化瘀,活血,增強免疫力,進而發揮抗癌作用。綜上,臨床治療胃癌疾病可在阿帕替尼基礎上,給予中醫健脾祛瘀法,可顯著改善中醫證候積分、腫瘤標志物指標等,療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