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念念 吳紅霞
【摘 要】目的:探討低頻脈沖電刺激康復盆底功能治療產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分娩后尿潴留產婦136例,所用患者均實施開放式導尿,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n=68)和研究組(n=68),對照組實施電針對盆底功能進行治療,研究組實施低頻脈沖電刺激對盆底功能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進行對比。結果:研究組干預效果好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分娩后尿潴留產婦實施低頻脈沖電刺激對盆底功能進行治療,可顯著改善臨床治療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低頻脈沖電刺激;盆底功能治療;產后尿潴留;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3-09--01
產婦在進行分娩是會對其盆底肌造成較大的損傷,在分娩后很多產婦會出現產后尿潴留。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有10%-15%的產婦會在產后出現排尿功能障礙[1]。產婦無法將尿液完全排出或點滴狀排尿都是產后尿潴留的主要表現,膀胱由于長期間處于充盈狀態會使患者出現下腹部脹痛的情況,更有嚴重的患者會出現產后大出血及泌尿系統感染。還有部分研究結果顯示,尿潴留與腎功能衰竭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所以治療產后尿潴留的關鍵就是恢復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2]。此次研究采用低頻脈沖電刺激對產后尿潴留患者進行治療,臨床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分娩后尿潴留產婦136例,所用患者均實施開放式導尿,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68例,年齡23-35歲,平均年齡(28.5±2.1)歲,研究組68例,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8.8±2.7)歲,兩組患者對此次研究均知情且同意,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同時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均給與兩組患者進行誘導排尿的心理護理,同時給與紅外線照射、按摩及熱敷等常規護理,若患者在實施開放式導尿時出現憋脹感或尿液滲出要停止導尿。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電針對盆底功能進行治療,取足三里、膀胱俞、關元、三陰交、氣海、中極、陰陵泉、水道等,對上述穴位施針,將頻率調整在50-100Hz范圍內,留針時間為20分鐘,一天兩次,分早晚施針。研究組實施低頻脈沖電刺激對盆底功能進行治療,選用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型號為 PHENIX USB4,讓患者保持平臥姿勢,將耦合劑均勻的涂抹在電擊治療片上,將腹部正中位置貼1片,在骶骨尾部和恥骨聯合貼一片,貼貼片時要注意一定要完全貼合,剛開始采用最低頻率200Hz,然后逐漸增高,最高為250Hz,主要刺激強度調整時要在患者的可成受范圍內,若患者感到尿意,需立即停止刺激,幫助患者排尿。治療時間控制在20-30分鐘,一天兩次。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治愈:經過治療患者可自主排尿,臨床癥狀已完全消失,經檢查殘余尿量<50ml;顯效:患者可自主排尿,但不順暢,殘余尿量為50-150ml;有效:患者可自主排尿,殘余尿量在15oml以上;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差異,甚至更為嚴重。臨床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20.0進行分析,其中計數進行X2(%)檢驗,計量進行t檢測()檢驗,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2.1 臨床有效率對比
研究組干預效果好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患者的膀胱逼尿肌會持續受到尿潴留的刺激從而造成嚴重的損傷,從而使排尿功能障礙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所以,若發現患者存在尿潴留的情況需要及時給與治療,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而使病情惡化,但傳統按摩、熱敷及紅外線照射等治療臨床效果并不理想[3]。
對分娩后產婦實施盆底功能康復技術時采用低頻脈沖電刺激,該治療方法具有無創、無痛的優點,因此降低了患者對治療的恐懼,大大提高了治療的依從性,廣泛應用于盆底障礙性疾病中。規律變化的渦形磁場主要是由于低頻脈沖電刺激形成的,對皮膚深層組織可進行穿透和刺激,加快盆腔肌肉和內筋膜的恢復收縮,修復神經反射,對解除膀胱麻痹有著重要作用。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對于神經末梢釋放組胺及乙酰膽堿均可采用低頻脈沖電進行刺激,改善血液循環,使膀胱充血和水腫的情況得到緩解,進而使逼尿肌和膀胱的收縮功能得到恢復。可顯著改善產婦在妊娠期及分娩時由于會陰疼痛、麻醉及胎兒壓迫造成的尿潴留。還有部分研究顯示,膀胱肌神經反射可通過低頻脈沖電刺激進行修復,讓子宮復舊得到改善[4]。因此對于子宮復舊不全引起的尿潴留也會起到明顯的改善效果。此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效果好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分娩后尿潴留產婦實施低頻脈沖電刺激對盆底功能進行治療,可顯著改善臨床治療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邵亦琦, 葉琳, 陶潔靜, et al. 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肉鍛煉對全子宮切除術后盆底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7, 39(05):377-379.
蔡紅瑋, 何璐, 徐開壽. 手法牽伸聯合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先天性肌性斜頸的療效觀察[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7, 39(10):780-783.
蔣惠瑜, 黃亞蓮. 盆底肌功能鍛煉聯合肌電刺激對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山東醫藥, 2018, v.58;No.1091(17):81-83.
劉開宏, 郝潔倩. 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女性盆底器官脫垂的療效觀察[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7, 39(9):69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