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楠 任小霞 侯永芳
【摘 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動在肺栓塞患者中的效果及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肺栓塞患者115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55例)和觀察組(n=6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開展品管圈活動改進護理方法,對比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品管圈活動在肺栓塞患者中的治療效果良好,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肺栓塞;護理;品管圈活動
【中圖分類號】R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3-09--01
肺栓塞是胸心血管外科常見疾病,主要指體循環中多種栓子脫落而導致的肺動脈阻塞或肺循環障礙,其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虛脫、胸痛和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既往,臨床上常通過給予患者常規護理緩解病情,但效果一般。相關研究[1]發現,品管圈活動通過將工作性質類似的人員組建為團隊,并開展質量管理活動,不斷改善和提高工作質量,效果較好。基于此,本文將分析品管圈活動在肺栓塞患者中的效果及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接收的115例肺栓塞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54~76歲,平均年齡(65.14±1.52)歲;對照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齡55~77歲,平均年齡(65.47±1.20)歲。納入標準:確診為肺栓塞;病情穩定;無認知障礙;排除標準:患其他肺部疾病;心、肝、腎等重要臟器損傷者。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即護理人員根據肺栓塞患者病情調整其飲食,時刻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并遵醫囑給予患者用藥指導。觀察組開展品管圈活動改進護理方法,即①組建品管圈團隊:抽選5名優秀的護理人員組建成為品管圈團隊,并將肺栓塞疾病知識和治療措施等相關內容制作成多媒體,便于患者觀看了解。同時,團隊人員耐心給予患者心理疏導,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高治療依從性。②運動護理:團隊人員將患者下肢抬高15~30°并保暖,指導患者學會腹式呼吸和有效咳嗽等動作,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拓屈、內外翻和足踝環轉等運動,每隔2h進行一次。患者病情穩定后,團隊人員可協助患者下床站立,如無頭暈等現象,則可靠墻緩慢行走,并逐漸增加活動量。③抗凝治療:團隊人員給予患者皮下注射依諾肝素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00484 珠海健康云科技有限公司),1次/d;口服10mg利伐沙班片(國藥準字H20181081 Bayer Pharma AG),1次/d,或遵醫囑給予患者對癥處理。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評判標準[2]:完全依從:患者按照治療方案完全配合治療;不完全依從:患者按照治療方案基本配合治療;完全不依從:患者不配合或放棄治療。治療依從性=完全依從+不完全依從。②采用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總分90分,得分>80為滿意,60~80為基本滿意,<60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納入SPSS22.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卡方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近年來,肺栓塞發病率逐年增長。大量研究[3]發現,因未及時發現、診斷和治療而死亡的肺栓塞患者約20%~30%,若患者能及時發現和診治,可降低病死率至8%。因此,我院于2018年9月開展品管圈活動,通過加強健康教育和運動護理等措施,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基于此,本文特針對品管圈活動在肺栓塞患者中的效果展開分析。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可知,我院選取5名優秀護理人員組成品管圈團隊,通過將肺栓塞疾病和治療方法制作成多媒體的方式,幫助患者了解肺栓塞疾病和治療重要性。同時,團隊人員積極與患者溝通,采用不同心理疏導方式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其次,團隊人員耐心指導患者進行被動及主動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并給予患者依諾肝素鈉和利伐沙班片等藥物抗凝治療,以降低靜脈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治療滿意度。
綜上所述,品管圈活動在肺栓塞患者中的治療效果良好,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楊柳, 趙菁. 綜合護理干預在肺栓塞溶栓治療的應用策略及效果分析[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8,25(S2):52-54.
金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教育中應用品管圈活動的效果[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6, 27(10):1325-1326.
武海燕, 郝青, 張秀敏,等. 重癥患者肺栓塞的護理預防策略[J]. 海南醫學, 2016, 27(17):2912-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