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寬宏
【摘 要】目的:探究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應用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的效果。方法:于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這一期間,選取本院收治的68例行上肢骨折手術患者,并按照雙盲法分為2組,全部患者都實施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甲組注入20ml的0.5%羅哌卡因,乙組注入20ml的0.25%羅哌卡因,并對兩組患者麻醉效果以及并發癥發生率進行對比。結果:甲組麻醉起效時間與恢復室停留時間比乙組短(P<0.05);甲組鎮痛持續時間比乙組長(P<0.05);甲組并發癥發生率5.88%,比乙組的29.41%小(P<0.05)。結論: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應用0.5%的羅哌卡因麻醉效果顯著,安全性較好。
【關鍵詞】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超聲引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
【中圖分類號】R61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2
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屬于骨外科一種常用麻醉方式,在手臂與肩部應用[1]。最近幾年,伴隨影像學技術的發展,超聲可使麻醉效率有效提高,但不同濃度的麻醉藥物對麻醉效果有不同影響[2]。現對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應用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的效果予以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這一期間,選取本院收治的68例行上肢骨折手術患者,全部患者或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且獲得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并按照雙盲法分為2組,甲組34例患者中,有男19例,女15例,年齡19~61(40.25±21.35)歲。乙組34例患者中,有男17例,女17例,年齡20~62(41.42±21.54)歲。兩組性別等資料的處理上發現沒有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患者進到手術室后,利用多功能監護儀對患者的血氧飽和度以及心電圖等進行持續監測,使外周靜脈通路有效開放。患者選擇仰臥位,兩臂自然放在身體兩側;利用便攜式超聲儀(Mindray)掃描患者肌間溝臂叢神經,于前斜角肌外下方確定圓形或類似圓形低回聲神經干后,將超聲探頭移動,于鎖骨重點與上窩依次對鎖骨下動脈與臂叢神經進行探查,在超聲圖像中間放置臂叢影像,選擇7號注射針頭,選擇延長管和注射器有效連接,把穿刺針從超聲探頭外側端進針,在圖像呈現針尖與肌間溝臂叢神經根接近時,把穿刺針有效固定,沒有回血情況后緩慢注入局麻藥物,這時藥液于神經干周圍擴散,于橫切面上液性暗區表現處洋蔥圈樣變化。選擇0.9%氯化鈉溶液分別稀釋濃度為0.5%與0.25%的羅哌卡因。甲組注入20ml的0.5%的羅哌卡因,乙組注入20ml的0.25%羅哌卡因,注射時多次回抽,確保沒有空氣、腦脊液以及血液出現,并對患者的反應認真觀察。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用針尖對患者尺神經以及上肢正中神經等支配的皮膚區域進行測試,在患者沒有痛感時表示為麻醉起效)、恢復室停留時間、鎮痛持續時間以及并發癥情況(包括誤刺血管、手部異感以及煩躁等)。
1.4 統計學分析
按照統計軟件SPSS21.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如并發癥)與計量資料(如鎮痛維持時間等)分別表示為(%)、(),檢驗用、t,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阻滯效果
如表1:甲組麻醉起效時間與恢復室停留時間比乙組短(P<0.05);甲組鎮痛持續時間明比乙組長(P<0.05)。
2.2 并發癥發生率
3 討論
最近幾年,伴隨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超聲技術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運用,可使準確定位麻醉部位,促使麻醉成功率有效提高[3]。羅哌卡因屬于局麻藥物的一種,主要是單一對映結構體長效酰胺類S型藥物,有起效迅速、作用時間長以及安全性高的特點,可對神經細胞鈉離子通道有效抑制,使神經興奮和傳導有效中斷[4]。相關研究顯示:羅哌卡因的理化性質在布比卡因與利多卡因之間,由于羅哌卡因的麻醉效果較理想,中樞神經的毒性比較弱,所以,會形成一定的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阻滯分離的特點,其也是區域神經阻滯的首選藥物。現階段,對于羅哌卡因濃度和麻醉效果的關系成為本領域研究的重點。有學者經研究發現,0.75%羅哌卡因由于阻滯平面比較窄,持續時間比較長,0.375%羅哌卡因由于痛覺阻滯平面較大,持續時間比較短,容量增大不良反應會明顯增多[5]。本研究結果顯示:甲組麻醉起效時間與恢復室停留時間比乙組短;甲組鎮痛持續時間比乙組長;甲組并發癥發生率5.88%,比乙組的29.41%小,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
總之,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應用0.5%的羅哌卡因,可縮短患者的麻醉起效時間與麻醉室恢復時間,延長鎮痛時間,減少并發癥出現。
參考文獻:
郭能起,吳論,伍嘉艷,等.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08):109-110.
歐陽小紅.超聲引導下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對麻醉效果及術后恢復的影響[J].醫療裝備,2018,31(20):100-101.
高孝坦,鄭曉春,李學山,等.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36):74-76.
張清文.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J].醫療裝備,2017,30(13):125-126.
湯定榮,尹琪,范云霞,等.相同低劑量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6,35(36):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