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兵
摘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川東北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整體實力還比較薄弱,發展中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需要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防范經營風險和培養引進人才等方面做好工作。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困境;對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出發點。實施好這項工作,對完善村級治理、保障農民權益、探索形成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川東北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總體狀況
近年來,四川加快推進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成員認定、清產核資和股權量化等程序,在川東北農村地區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或農村集體經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農村集體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一)培育產業發展集體經濟
有的村集體結合產業發展優勢,依托大中型涉農企業和農產品物流市場,以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方式參與合作經營,建設高效種養基地,發展現代農業、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按成交額分紅提成,增加村集體收入。
(二)提供服務發展集體經濟
有的村按照“股權平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積累共有”的原則,由村支兩委牽頭成立各類專業協會、農資銷售點和產業服務公司等合作組織,通過服務群眾的生產生活,以有償、微利的方式來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
(三)招商引資發展集體經濟
有的村積極引進業主發展當地特色優勢產業,并以此為平臺帶動創辦領辦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微小加工作坊等經濟實體,村集體參與管理和分紅,在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的同時,獲取穩定的集體經濟收益。
(四)依托資源發展集體經濟
一些村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合理開發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山林、荒地、灘涂、水面等資產性資源,依法建設農業生產、加工、經營、服務等設施,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林下經濟、水產養殖、鄉村旅游、交易市場等產業,通過自主經營或租賃等方式,獲取集體經濟收益。
二、川東北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川東北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整體實力還比較薄弱,發展中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
(一)發展基礎薄弱
一是基礎條件較差。有的村遠離城鎮,基礎配套設施較差,資產資源價值低,經濟效益轉化成本較高。二是集體資產資源較少。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過程中,許多村已將集體土地、山林等資產包產包干到組到戶,村集體可利用的資產資源存量不足。三是主體地位不明確。部分村還沒有建立集體經濟組織和相應治理機構,資產權屬不明晰,成員身份不確定,集體經濟經營方式粗放,管理存在缺位的現象。
(二)發展思路不清
一是思想認識不足;許多村集體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未將集體經濟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二是探索創新不夠;有的村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沒有系統謀劃和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三是產業支撐乏力;有的村有產業但還沒有形成規模,缺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或者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有的村單純依靠發展種養業,二三產業融合度不高,集體經濟很難做大做強。
(三)發展后勁不足
一是收入總量不大。據初步統計,川東北地區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占比30%左右。二是收入來源單一。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資產資源租賃和收取新型經營主體服務費,甚至一些地方農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的是財政產業扶持基金的投資分紅,獨立生產經營、真正的股份合作經營、社會化服務收入較少。
(四)體制機制不全
一是配套政策不完善。雖然中央、省委均出臺了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但是集體經濟組織法人登記、經營管理、創辦實體、建設用地等系列配套政策不健全,仍需各地積極探索。二是風險防控機制不完善。部分村沒有按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要求進行運作,無辦公場地、無辦公設施,運行機制不健全,董事會和監事會沒有發揮作用。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容易引起集體資產流失。三是監管機構不完善。基層農經管理機構職能弱化,一些地方沒有明確監管部門,或者有監管部門但監管不到位等問題較突出,導致集體經濟管理不規范。
(五)村集體經濟人才不足
農村有想法、懂經濟、善管理、有技術的本土能人流失嚴重,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缺少帶頭人。村“兩委”干部年齡普遍偏大,素質不高,基本只能應付村里的日常工作,滿足不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需要。部分村干部思想保守、觀念落后,認為現在農村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認為有無集體經濟無關緊要。
三、川東北地區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對策措施
(一)加大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強政策支持。加快建立和完善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和制度,制定出臺操作性強的方法和措施。二是加強資金支持。政府購買農村社會化服務項目應傾向于集體經濟組織,支農惠農資金應向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傾斜,將財政支農投入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村集體發展項目實行稅費減免和優惠。三是加強信貸支持。充分發揮農業發展公司和農業擔保公司作用,加大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的信貸支持,吸引帶動社會資金參與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二)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踐的探索
一是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主要內容為明確成員范圍、賦予財產權利、完善法人治理、創新資產運營、健全制度體系,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把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權和收益權落實到位。二是加強集體資產資源開發利用。盤活現有的資產和資源,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對閑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老校舍、倉庫等各類集體資產通過拍賣、整修、租賃或入股經營等方式提高使用效益。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對村集體的耕地、荒山、荒地、養殖水面進行統一開發利用,提高資產經營效益。三是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對傳統集體經濟實施股份制改造、新辦經濟實體,優化生產結構,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發展新型合作經濟,引導村集體與基層農技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大戶開展合作,發展技術指導、物資供應、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類型的專業合作社,確保集體經濟發展健康可持續。四是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嚴格村務公開,強化民主監督和審計監督,不斷提高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水平,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加大農村違紀違法案件查處力度,確保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安全。五是防范經營風險。建立投資風險評估機制,及時分析評估業務內容、業務模式和運營狀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市場活動時,必須通過合同或協議的方式控制其經營風險。集體所有的資源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的所有權不得用于承擔經營風險,也不得用于持股、抵押或擔保。
(三)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人才支撐
一是選優配強帶頭人。從能人、大戶和致富帶頭人中選配村干部,將一批有商業頭腦、管理能力和奉獻精神的年輕同志充實到村級班子里,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二是提升發展信心。做好村集體經濟帶頭人的培訓和教育,增強發展集體經濟的信心和能力。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從政治、經濟、上升空間等多方面制定獎勵措施,提高其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三是探索以市場為基礎的選人用人機制。吸引外出務工人員、高校畢業生、科技人員和退伍軍人中的優秀人才到村集體經濟組織及集體企業中任職,探索聘請職業經理人參與經營管理。四是加強基層農經體系建設。在鄉鎮充實一批熟悉農村政策、熱心為民辦事的農經專業人員,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專業指導和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馬塾濱.新階段天津市東麗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之路的思考[J].天津經濟,2011(05).
[2]漢源縣人民政府.漢源縣人民政府印發漢源縣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hanyuan.gov.cn/htm.2018-06-14.
[3]重慶市北碚區人民政府.重慶市北碚區農業委員會關于區政協十五屆二次會議第8號提案的復函[EB/OL].http://www.beibei.gov.cn/htm.2018-07-27.
(作者單位:中共達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