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萌 陳風云



摘要:基于1999~2015年我國2000多個縣的面板數據,運用多期DID模型,實證檢驗了鄉鎮撤并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發現,鄉鎮撤并對縣域經濟的影響存在明顯的異質性,鄉鎮撤并不會對所有縣的經濟產生促進效應,只有對某些縣的某些指標變量產生顯著的促進效應。因此,各縣級政府進行鄉鎮撤并時需要充分考慮自身的因素因地制宜,而不能盲目跟風。
關鍵詞:鄉鎮撤并;縣域經濟;雙重差分;經濟增長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陸續出現了“鄉鎮撤并”現象。進入21世紀后,大規模的鄉鎮撤并開始出現。理論上,鄉鎮撤并之后,區域市場實現融合,擴展了發展容量,不僅會加速城鎮化步伐進而增加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投資,而且有利于避免產業結構雷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同時,鄉鎮撤并之后,有利于政府進行統一規劃、整體布局,實現鄉鎮內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而且,鄉鎮撤并之后,行政人員數量將會減少,從而減少行政管理費用,減輕居民負擔,提高居民消費潛力。因此,鄉鎮撤并會在整體上促進鄉鎮經濟增長,進而促進縣域經濟增長。
近年來,學者對這一問題做出了研究,韋欣(2017)研究發現行政區劃改革對窮縣經濟發展產生更大的負面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劫富濟貧”的效果,加劇了貧富縣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劉志鵬(2018)發現鄉鎮撤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后撤并時代”,認為鄉鎮治理現代化的選擇與決策應該是變革與創新,并提出了相關建議。張璐(2016)以鄉鎮撤并為背景,研究了深化鄉鎮體制改革的措施。黃瑛、龍國英(2002)分析了鄉鎮撤并中存在的問題并闡述了鄉鎮撤并對我國鄉村城鎮化進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認為鄉鎮撤并是鄉村城鎮化的必由之路。那么,鄉鎮撤并是否能夠有效的促進經濟增長?會在多大程度上促進經濟增長?我國不同縣(市)的情況存在差異,縣(市)的異質性特征是否會影響鄉鎮撤并的經濟增長效應?回答這些問題不僅可以在理論方面豐富鄉鎮撤并改革的經驗證據,有助于全面準確地認識我國鄉鎮撤并的縣域經濟增長效應,而且在實踐方面可以為進一步推進鄉鎮撤并改革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二、研究設計
本文選用DID,即雙重差分法來探究鄉鎮撤并這一政策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情況。其一個優點在于可以避免內生性變量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只研究鄉鎮的數量變化這一外生變量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從而使其更精確。
(一)模型設定
為了檢驗鄉鎮撤并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設定如下多期DID模型:
yit=c+αIdidit+αkXkit+λt+φs+εit
其中,yit是因變量,didit是政策變量,是進行鄉鎮撤并虛擬變量和時間的交互項。λt為時間固定效應,φs來表示個體固定效應。為了控制外生變量對分析結果的影響,本文控制了基礎設施、人口以及企業因素等控制變量,將這些控制變量共同用Xkit來表示。c為常數,εit為隨機誤差項。以求最大程度上控制模型的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的干擾。
(二)樣本來源及鄉鎮撤并的度量
為使研究結果具有普遍性原則,本文選取的1999~2015年2000余個縣級行政區域的各項指標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縣域經濟統計年鑒》。基于不同自然環境造成的個體差異,根據《中國縣域經濟統計年鑒》的標準將其分為山區縣、丘陵縣、平原縣、南部沿海經濟線、牧區半牧區縣、民族縣、陸地邊境縣、環渤海經濟區、扶貧重點縣、長三角經濟特區十個部分。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只考慮鄉鎮數量減少與將鄉鎮轉變為街道進而導致鄉鎮數量減少的樣本,對于鄉鎮數量不減反增的樣本則予以刪除。因此,本文將鄉鎮數量減少的樣本作為處理組,將鄉鎮數量不變的樣本作為對照組進行實證檢驗。
三、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估計
表1報告了使用多期DID進行基準估計的結果。結果顯示,鄉鎮撤并對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均具有正向影響,但是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但是,鄉鎮撤并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系數為負值,雖然仍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但是負的系數說明鄉鎮撤并對第一產業增加值的促進效應高于第二產業增加值的促進效應。模型顯示,did的系數為負值,表明鄉鎮撤并后,不利于財政收入的增加。因此,可以看出,國內進行的如火如荼的鄉鎮撤并并沒有給縣域經濟帶來明顯的更高的收益。
(二)分樣本估計
為了更精確的檢驗鄉鎮撤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使用多期三重差分方法進行檢驗。結果如表2、表3、表4和表5所示。
其中,表2給出了不同鄉鎮撤并在不同類別的縣對第一產業增加值的影響。由表2可以看出,鄉鎮撤并只有在南部沿海經濟區、牧區半牧區縣、陸地邊境縣和環渤海經濟區財政能顯著影響第一產業發展。而且只有在南部沿海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進行鄉鎮撤并才能夠促進第一產業的發展。在牧區半牧區縣和陸地邊境縣,進行鄉鎮撤并還會對第一產業產生顯著的抑制效應。而在其他類別的縣和縣級市中,進行鄉鎮撤并并不會對第一產業產生顯著影響。因此,基于發展第一產業的目的進行鄉鎮撤并時,只有南部沿海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才具有達到目的的可能性。
表3給出了不同類別縣與縣級市中進行鄉鎮撤并對第二產業的影響。可以看出,鄉鎮撤并對于第二產業只會起到抑制效應,而不會產生促進效應,特別是對于民族縣和扶貧重點縣來講,鄉鎮撤并會顯著抑制第二產業的發展。結合表2中的結論,這一結論也就印證了表1中鄉鎮撤并不利于縣域產業結構的升級的結論。因此,對于基于促進第二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為目的的鄉鎮撤并并不會達到預期目標。
表4報告了在不同縣的鄉鎮撤并對財政收入的影響。限于篇幅我們只是保留了通過顯著性檢驗的樣本的估計結果。由表4可知。鄉鎮撤并對山區縣、民族縣、陸地邊境縣和扶貧重點縣的影響呈顯著的抑制效應。即鄉鎮撤并不利于這些類別縣的財政收入。如果基于增加財政收入視角來看,這些類別縣不應該進行鄉鎮撤并。
表5表示出不同縣的鄉鎮撤并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可以得出,鄉鎮撤并只會對山區縣產生促進作用,而對山區縣、民族縣和環渤海經濟區則會產生抑制作用,并且對其他縣區不會產生顯著影響,因此,從宏觀角度上來看,鄉鎮撤并并不能有效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四、結論與啟示
基于1999~2015年全國2000多個縣的經濟數據,運用多期DID方法,實證檢驗了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鄉鎮撤并政策的影響。研究發現:對于大部分縣或縣級市而言,鄉鎮撤并既不會推動第一產業發展也不會推動第二產業發展,更不會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甚至對產業結構具有抑制效應。只有對少數地區的縣進行鄉鎮撤并才能夠促進第一產業或第二產業的增長或者財政收入的增加。由此,我們得出重要啟示:縣級政府作出進行鄉鎮撤并的決策不能盲目跟風,而應當根據自己縣的具體情況和目標進行。
參考文獻:
[1]葉林,楊宇澤.中國城市行政區劃調整的三重邏輯:一個研究述評[J].公共行政評論,2017(04).
[2]萬陸,李璐瑤.中國撤縣設區政策的區域一體化效果評估[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6).
[3]唐為.經濟分權與中小城市發展——基于撤縣設市的政策效果分析[J].經濟學(季刊),2019(01).
[4]賀大興.鄉鎮撤并改革和農村經濟增長[J].南方經濟,2012(10).
[5]趙福軍.農村公共商品供給與鄉鎮機構改革[J].財政研究,2008(12).
[6]劉志鵬.“后撤并時代”被調整鄉鎮的治理現代化[J]:困境與策略選擇——以廣東為重點的考察.學術研究,2018(02).
[7]黃瑛,龍國英.鄉鎮撤并是鄉村城鎮化的必由之路[J].江西社會科學,2002(02).
[8]韋欣.行政區域規劃政策對企業進入的影響[J].現代管理科學,2017(05).
[9]張璐.鄉鎮撤并背景下深化鄉鎮體制改革問題研究——基于陜西省鎮村綜合改革的調查[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6(05).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行政區劃調整促進了縣域經濟增長嗎——來自鄉鎮撤并的經驗證據”(項目編號:201710446057)。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