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茹
摘要:分析牯牛降風景區利用祁門紅茶這一資源,以茶文化為特色,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了多渠道宣傳;提供優質住宿;周邊景點聯動;進一步開發特色旅游項目和產品;立足根本利益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等發展建議。
關鍵詞:生態旅游;茶旅結合;牯牛降風景區
中圖分類號:F326.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1-0157-02
一、發展意義
“生態旅游”這一術語,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于 1983 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對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是旅游業的一個分支。[1]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單一的山水風光游已經無法滿足旅游者的需求。風景名勝區可以為周邊鄉村生態旅游提供客源,促進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風景名勝區周邊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可以拓展山水風光游以外的旅游項目,提升旅游者的旅游體驗,有利于延長旅游者的旅游天數。牯牛降風景區所在的祁門縣和石臺縣是祁門紅茶的重要產區,牯牛降風景區利用這一重要資源,突出茶文化特色,茶旅結合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既可以為風景區拓展旅游項目,又可以促進當地紅茶產業的發展。
二、發展優勢
(一)自然風光的優勢
牯牛降風景區距石臺縣城22公里,主峰海拔1 727.6米,總面積為6 700公頃。牯牛降以雄、奇、險著稱,山岳風光秀美綺麗,境內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2]奇松、怪石、云海、飛瀑、佛光被稱為牯牛降五絕。牯牛降不僅有青山還有綠水,龍門潭、仙女潭、四疊瀑布等流淌于澗底或懸掛于峭壁,增添了牯牛降的靈氣。2014年,牯牛降風景區景點榮獲“安徽名牌”稱號。
(二)人文景觀的優勢
明末復社領袖文學家、歷史劇《桃花扇》主角之一吳應箕在牯牛降地區堅持反清復明的斗爭。嚴氏宗祠位于嚴家村,建于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軍在牯牛降地區設過兵工廠。抗日戰爭爆發后,北上抗日先遣隊在這里駐扎過,當時的標語墻保留至今。
(三)生態環境的優勢
牯牛降地處華東地區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過渡的濕潤地帶,水資源豐富,地層古老、氣候宜人,保存了結構復雜、功能完好的自然生態系統,動植物資源豐富,被稱為中國東部地區動植物物種“天然基因庫”、綠色“自然博物館”。[2]負氧離子濃度每立方厘米高達7萬個,鴛鴦潭附近更是高達31萬個每立方厘米,是世界衛生組織界定標準的147倍,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
(四)茶文化旅游的優勢
祁門紅茶簡稱祁紅,是中國歷史名茶和著名紅茶精品。茶文化旅游是一種將茶業資源如茶葉生態環境、茶生產、茶文化內涵等與旅游資源融為一體進行旅游開發而形成的旅游方式。其涵蓋觀光、休閑、度假、娛樂、購物等多種旅游功能。[3]
1.茶葉生長的自然條件優越。牯牛降地處我國東部中亞熱帶邊緣,向北亞熱帶過渡的濕潤地帶,年降雨量1 6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5.6攝氏度,年有效積溫5 000攝氏度以上,年日照約1 900小時,無霜期長達240天。牯牛降地處深山,比較封閉,沒有工業污染源。
2.茶葉種植和制作歷史悠久。祁門紅茶的原產地就在祁門縣。祁門縣茶葉的生產歷史可追溯到唐朝,陸羽《茶經·八之出》中記載,“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當時的祁門就隸屬歙州。1875年前后,祁門人士胡元龍借鑒了外省的紅茶制法,在祁門加工出了紅茶,后由北平同盛祥茶莊引入北平,在市場獲得了成功。
3.茶葉品質優,種類豐富。祁門紅茶是櫧葉樹種生長的,以茶樹芽、葉、嫩莖為原料。精制加工后的祁門紅茶,外形條索緊結細小如眉,苗秀顯毫,色澤烏潤。茶葉香氣清香持久,似果香又似蘭花香,國際茶市上把這種香氣專門叫做“祁門香”。茶葉湯色和葉底顏色紅艷明亮,口感鮮醇酣厚,即便與牛奶和糖調飲,其香不僅不減,反而更加馥郁。[4]牯牛降及周邊地區不僅生產紅茶,還有很多優質綠茶品種,比如歷山毛峰、牯牛降毛峰、赤嶺毛峰、大洪嶺云霧,可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
4.祁門紅茶制作工藝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祁門紅茶采制工藝精細,采摘一芽二、三葉的芽葉作原料,經過萎凋、揉捻、發酵,使芽葉由綠色變成紫銅紅色,香氣透發,然后進行文火烘焙至干。紅毛茶制成后,還須進行精制,精制工序復雜花功夫,經毛篩、抖篩、分篩、緊門、撩篩、切斷、風選、揀剔、補火、清風、拼和、裝箱而制成。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祁門紅茶制作工藝,為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奠定了文化基礎。
5.祁紅莊園的建立為茶旅結合的鄉村生態旅游提供了實物基礎。牯牛降風景區的負責人楊紅兵,在牯牛降山腳下流轉了三百多畝土地建立了祁紅莊園,讓游客們在欣賞風景的同時,還能體驗祁門紅茶的生產、加工和制作過程。在附近的古村落設立了祁紅莊園的體驗館,將祁門紅茶制作工藝對外展示。
三、存在的問題
(一)地理位置的局限
從距離牯牛降風景區最近的火車站池州站到牯牛降風景區乘汽車要約兩個半小時,從距離牯牛降風景區最近的機場安慶天柱山機場到牯牛降風景區乘汽車約三個小時。以上海的旅游消費者為例,如果采取自駕的方式到牯牛降風景區要七個小時左右。如果先乘火車,從上海到池州要四個小時,然后再乘汽車到達景區,共計七個小時左右。
(二)景區的名氣不夠響亮
雖然牯牛降以雄、奇、險著稱,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古稱“西黃山”,但是其名氣遠遠不如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黃山。
(三)茶文化旅游具有季節性
由于牯牛降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茶葉生長的特點,適宜進行茶文化旅游的季節為春、夏、秋三季,主要是春季,具有很強的季節性。旅行社通常在春季安排茶文化旅游項目。
(四)茶文化旅游目的地之間的競爭大
安徽省是茶葉生產的大省,公認的中國十大名茶中有三種產于安徽,它們是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和六安瓜片。另外安徽省還有著名的茶葉品種太平猴魁、屯溪綠茶和岳西翠蘭。黃山市黃山區有太平猴魁核心產區“茶道尋源”之旅的茶鄉風情游線路。“黃山、宏村、屯溪老街、謝裕大茶博館三日游”曾被評為“中國十大金牌茶旅游線路”。祁門縣茶文化旅游與安徽其他地區的茶文化旅游競爭激烈。而祁門縣有茶園15萬畝,還有祁紅產業園、祁紅博物館、老祁紅工廠遺址和祥源茶園生態旅游區等多個祁門紅茶茶文化旅游景點,牯牛降的茶文化旅游與祁門縣其他地方的茶文化旅游的競爭也很大。
(五)茶文化旅游項目雷同
目前,各地茶文化旅游產品內容都比較單一,活動內容和形式還局限于游茶園、購茶、品茶、觀賞茶藝等幾個方面,各地茶文化旅游項目雷同。牯牛降的茶文化旅游項目也沒有什么創新之處。
(六)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
生態旅游應該是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兼顧旅游開發。如果開發不當,會給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甚至是不可逆轉的破壞。而少數游客的不文明行為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四、發展建議
(一)多渠道宣傳
除了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和戶外廣告牌等宣傳手段之外,要利用網絡的力量。可以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等短視頻的宣傳能力,制作宣傳牯牛降風景區和茶文化的短視頻,引起大家的關注。可以在螞蜂窩等旅游網站上傳游記、圖片和視頻。
(二)提供優質住宿
利用牯牛降景區附近的古村落,打造硬件舒適服務優良的民宿,吸引游客留宿,而不是一日游就離開。
(三)周邊景點聯動
牯牛降風景區附近有大洪嶺古道。大洪嶺古道是古時祁門通往池州、安慶等地的重要通道,整條古道從山腳到山頂一直綿延達4.2公里,全部由寬3米左右的青石板構成,沿途瀑布、碑亭、驛站錯落分布,景色十分優美,[5]適合徒步活動的開展。景點聯動拓展旅游項目,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延長旅游時長。
(四)進一步開發特色旅游項目和產品
一部電視劇《知否知否》讓屏幕前的觀眾領略了宋朝的斗茶之風,雖然宋朝斗的不是紅茶,但是可以借鑒歷史上的茶文化知識開發茶文化旅游項目。可以利用茶樹的樹枝、樹根等制作茶文化旅游紀念品。
(五)立足根本利益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政府應當綜合考慮居民生活基礎設施和旅游業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系統性建設,為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良好的硬件設施。政府應該制定和實施鄉村生態旅游接待的安全、衛生和環境保護標準條例,嚴格監督、管理鄉村生態旅游經營者的安全、衛生和環保條件。同時,也要制定和實施相關的條例,約束游客破壞生態環境的不文明行為。
參考文獻:
[1] 楊桂華.生態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王小丹.福建茶文化旅游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9.
[3] 葉群峰.祁門紅茶文化發展的幾點建議[J].農業經濟,2017(5).
[責任編輯:王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