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14)
筆者回顧自20世紀70年代起的具有代表性的輟學相關研究成果,在關于學生輟學的影響因素中,大多數學者的觀點都集中在學生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因素。學生輟學的原因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分為社會、家庭、教師、學校以及學生自己幾個方面的原因[1]。
Miller(1988)對學生的輟學情況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性別、區域、種族三個要素上,并且認為上述三要素中種族的影響最為關鍵[2]。盤點國內的相關研究成果,多數是針對農村中小學輟學問題的研究,研究中職學生輟學問題的成果數量有限。一些研究者根據我國現實國情發現學生輟學與學生個人特征與社會特征情況密切相關,其對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就讀原因進行調研以及統計分析后發現,這部分學生大多都是中考的失利者,對于讀書的興致不高,屬于被動就學。另外學生入學時的專業選擇具有盲目性,可能對于所學專業不了解或者出于無奈并不是出于興趣角度而選擇專業,使得中職學生的學習成為一個被動的過程,久而久之其厭學心理會越來越嚴重,許清鵬等人(2006)以北京市兩所中職學校當中600余名學生作為對象,使用Maslach倦怠問卷學生量表進行了測試,其結果為:學習倦怠直接引起高輟學率,這要求學校加強心理疏導工作[3]。Edstorm(2012)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習成績分布進行了具體的研究后發現,輟學學生的成績往往較差,這些學生不僅沒有好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并且還可能不遵守學校的各項紀律[4]。日本名古屋市治療教育中心專家同樣認為學業成績差是輟學的直接原因,同時還有學者對于西班牙等國輟學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學生自身的學習投入程度是輟學的主要原因[5]。
AStone、Mclanahan(1991)等人研究認為,家庭因素中父母婚姻狀況也會明顯影響學生輟學,父母分居、離婚、單親和重組家庭子女,其輟學的可能性遠大于普通家庭子女[6]。Russell、Rumberger(1995)認為學生輟學問題與學生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關系,家庭貧困的孩子輟學的可能性較大,另一方面學生不利的家庭背景和在校經歷也會加重輟學傾向[7]。澳大利亞的研究者認為在輟學這一現象中,家庭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家長缺乏指導孩子的能力,這些家長本身就處在酗酒、吸毒和離婚等危險之中,使孩子缺少生活保護和教育扶助。國內研究者也在此領域做了思考的研究,他們都認為輟學原因是因為家庭貧困、學生知識基礎差、從眾心理、父母目光短淺和社會價值取向等[8]。我國學者袁振國(1994)特意將日本學生輟學作為研究對象,關于日本學生輟學的原因,他認為學生在校人際關系、個人身體狀況、家庭狀況等都是不可忽視的的因素[9]。面對同樣的問題,鄭建風、牛道生(1998)則將日本輟學原因歸咎于急速下降的日本傳統家庭倫理道德觀念[10]。袁迎春(2008)認為,個人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都可能作為學生輟學的重要原因[11]。常寶寧(2010)通過COX回歸分析得出少數民族學生相對于漢族學生來說更易輟學;母親的受教育程度低,學生輟學率高;兄弟姐妹個數多,學生更易輟學;學習用品數量更多的學生,輟學率相對更低;學業成績是輟學的主要原因;家庭經濟條件是影響學生輟學的潛在變量[12]。
Wehlage和Rutter(1987)認為學校對學生行為參與有所影響,老師也同樣有著上述作用,進而認為學校以及老師的某些行為能夠影響到學生,從而影響到他們的輟學情況,如學校和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教育引導,幫助其改變學習經歷和對學校的直觀感受,有助于減少學生輟學比率[13]。在學校方面招生松散、教育方法不系統、師資力量薄弱以及學校管理理念落后等原因和社會方面的社會風氣以及政府的導向性較差都是影響到學生正常校園生活從而造成輟學現象的因素[14]。德國學者認為學生輟學主要是因為學校管理不嚴,對于學生曠課、逃學等危險信號沒有做相應的反應。此外,國內也有學者結合國外學生輟學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論成果。他們指出:校園和社會是影響學生輟學的重要因素,如果學生所在學校教師教學行為能夠有效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水平、提高學業成績、細化學校管理會有效解決學生輟學問題,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也將有效解決這一問題[15]。尚群智(2008)認為加大經費投入、增強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才是解決中職學生流失最好的辦法[16]。王麗萍(2014)認為中職生出現同一性危機,需要給他們更多關愛以及引導,要控制班級人數,班主任要有責任意識[17]。高奎榮(2014)提出要加強就業指導、頂崗實習以及校企合作。同時還指出應借鑒德國的職業教育體制,實現“訂單辦學”以職業技能的實訓代替文化基礎課的學習[18]。
一些文獻指出,采取一定手段制約隨意輟學的學生是有必要的。張思藝(2010)建議效仿美國采取將社區、少年法庭以及學校相結合的防輟學制度。她認為若以法律手段約束輟學就會有相當大的警示作用[19]。何振波(2014)認為政府單純的免學費缺乏長效激勵機制不利于政策目標的實現[20]。
與國外研究相比,我國輟學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展以來,在量上已經不少,但在質上仍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體現在研究以簡單描述性居多、研究方法不規范、研究缺乏理論上的提升等方面。我國對于輟學研究完全可以在國際化背景下,通過對于國外研究的參考與借鑒,實現自身的本土化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