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聲的融入屬于現代歌曲演唱中的主要項目,特別是在民族唱法中,該項目的融入不可或缺,這就需要對假聲進行合理運用的訓練。本文將對聲樂演唱中假聲的運用與訓練進行詳細研討,以期能夠促進演唱者訓練成效的強化和專業技能的提升,體現假聲合理運用和訓練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聲樂演唱 假聲運用 假聲訓練
假聲是民族和美聲唱法中的一項基本要求,由于在民族歌曲演繹中,會有多次的高音部分必須借由假聲才能才得以良好呈現。一個優秀的演唱者應當保證對假聲進行適度、合理的運用,這樣才會高效地演繹出飽含藝術美感的歌曲。
一、假聲在聲樂演唱中的運用
假聲的運用在我國民族聲樂中也極為廣泛。首先,在歐洲古典音樂體系中,以美聲唱法為標志,假聲的使用往往是在作品中的高音部分, 即正常人的換聲點小字F以后往往需要采用半假聲的方法進行演唱,這樣才能保證高音的質量,使高音能正常發出并能保證具有一定的磁性,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關閉唱法”。在我國的民族唱法以及民、美結合的唱法中,假聲的運用則更為復雜,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大部分少數民族音樂曲目都屬于帶有地域特色的歌曲,這些歌曲高音區的部分通常都應當由假聲做出藝術性的體現。考慮到作品的藝術處理,我們也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選擇不同程度的假聲來展現音樂中細微的變化。所以,假聲對聲樂演唱來說并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微不足道,只有掌握并能夠靈活地運用假聲才能夠健全自身的技巧體系,演唱更多不同風格的作品。
二、假聲的訓練方法
(一)借鑒合唱訓練中的高位置練聲方法
從以上論述中能夠了解到,假聲的發出通過對聲帶的適度振動而實現。因而加大對聲帶把控的重視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聲帶屬于人口腔中的微妙器官,把控聲帶的方式也很復雜,應當通過反復訓練,使得假聲成為歌唱者的一種本能,如此才會保證對假聲進行合理、適度、高效的運用。聲樂與合唱都是音樂藝術中的專業項目,這兩個專業項目的發聲方式方法不僅具有共通性,還會體現明顯的不同。在平時的發聲訓練中,合唱方面所用到的方法,都較有參考價值。其中,最具參考價值的就是假聲訓練法,這種訓練法也屬于合唱形式中的一個基礎方法。在平時的發聲訓練中,學員或專業人員都會借助閉口模式進行哼鳴訓練,如此訓練能夠深切領悟到共鳴的體驗,以此確定出頭腔共鳴的發聲點,然而閉口模式還會以低發聲為要點,這樣的發聲模式僅會在混聲訓練中較為常用,在假聲訓練運用方面還是較少。合唱方面的訓練中還體現出明顯不同,其主要區別就是借助開口模式的哼鳴訓練。相對于樂曲中的哼鳴訓練來說,其所確定的發聲點更為準確,更能夠促進對假聲感受的精準領悟。因而,在平時練習環節中,學員和專業人員就可考慮借助閉口模式進行哼鳴訓練為前提,再以開口模式訓練為輔助,從而為高質量和高成效的假聲訓練創造條件。
(二)通過系統的音階訓練鞏固技巧
真正意義上的假聲訓練,所涉及的哼鳴練習只屬于初期環節,整體性的練習還應當將音階練習進行聯合,但是在音階練習中,學員或專業人員更多的時候都呈現出認知上的偏差,認為音階的練習主要就是注重音階跨度和反復訓練。其實反復訓練是能夠促進訓練成效增強的,但是對“注重音階跨度”這一說法來說,未免有些偏激。從專業角度來說,欲切實了解假聲使用技巧,就應當在注重音階跨度的基礎上,再確定本身的換聲點。也就是說,需要在保證起點合理、適度的條件下來訓練假聲,才能夠切實保證假聲運用得良好和精準,若僅是基于練習而練習,就可能會導致具體訓練不能有序進行,如不能輕松將真假聲進行交替、假聲不精準等。因而,在假聲訓練環節中,應當摒棄焦躁心理,以成熟靈活的換聲為切入點,細化領悟假聲的微妙轉換,這樣才能與反復訓練進行充分聯合,強化假聲訓練質量和成效。除此之外,在音階的選定上,也應當優先對旋律具有反復性的音階進行選定并練習,這樣的選定能夠保證對固定音階進行反復訓練,從而達到熟能生巧的訓練成效,保證通過假聲演唱的歌曲更具藝術美感。
假聲是民族和美聲演唱法中的主要項目,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那么在假聲運用中,就應當適度把控聲帶振動,還應當從根本上脫離焦躁心理,需要在循序漸進的摸索與訓練中,將聲帶把控作為本身的演唱本能,從而在體現高質量、高成效訓練的同時,也為假聲的高效運用打下堅實基礎,進而使演唱作品更具藝術美感。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藝術教育專項課題項目“國學教育背景下古詩詞歌曲在高校聲樂課堂中的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YJ201911224)。
參考文獻:
[1]曹元平.聲樂演唱中假聲的合理運用與訓練方法[J].藝術評鑒,2019(22).
[2]韓佳.論聲樂演唱中的對立與統一[J].戲劇之家,2019(21).
[3]王國峰.假聲在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中的價值[J].音樂時空,2014(23).
[4]喬新建.假聲漫議[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1(04).
(作者簡介:馬雪婷,女,碩士研究生,山東協和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