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蓮
摘要:音樂作為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引導學生的道德教育意義重大。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在教學實際過程中,音樂教師的德育意識缺失,忽視了音樂教育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問題極為突出。本文以小學音樂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哈里羅》音樂新授課作為教學案例,通過對節奏教學、旋律教學和趣味性教學的分析,力圖探究和說明如何在音樂教學中用真善美音符塑造學生對崇高道德品質的向往。
關鍵詞:小學音樂? 滲透教育? 思想品德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2-0076-03
音樂科目是我國小學教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引導學生對世界和自然的認知,培養學生欣賞美、向往美的審美情趣,并最終實現對學生崇高道德品質養成習慣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綜合目前的教學實際來看,“機械化教學”“就教學而教學”“忽視學科育人,忽視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等諸如此類的問題較為突出。一線教學的主要內容是科目教學,即音樂內容的教授。但是在目標和內涵的深化與拓展層面不應該止步于此。新課標明確:要求在小學音樂科目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引導學生音樂素養的進步和提升,更應該以此為載體促進小學生在審美情趣和認知世界方面的進步,進而塑造和培養小學生對崇高道德品質的向往,為國家未來的人才需求提供合格的接班人。因此,如何在現有教學中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是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研究內容。本文以《哈里羅》新授課作為教學案例,主旨在于探究如何通過實際教學過程中,采用滲透教學的方式完成上述教學目標。
一、以節奏為媒,滲透禮儀習慣培養
節奏是音樂的三要素之一,也是《哈里羅》教學的重點內容。通過對節奏的教學能夠很好的引導學生理解歌曲以及歌曲蘊含的內在魅力。同時通過《哈里羅》的節奏教學,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內在課堂禮儀,從而實現在音樂內容的外在學習與課堂禮儀的潛移默化兩個層面的教學目標。
(一)模仿節奏引出課堂禮儀
《哈里羅》的兩種不同的切分節奏是該節教學內容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如何通過節奏教學使得學生在理解《哈里羅》的切分節奏,準確掌握這兩種切分節奏的同時,欣賞到這種節奏之美,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采用恰當的課堂禮儀完成師生、生生關系的融洽交往是最為關鍵的目標。因此,在教學實際中,教師首先應該重視對《哈里羅》中切分節奏的講解和闡述,教師可以采用拆分節奏的方式,把節奏拆分為學生熟知的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讓學生說一說這個節奏是怎樣組成的,逐步的引導學生對節奏的把握。通過這種示范、交流、實踐的教學過程,能夠直觀、容易的幫助學生認識這種切分節奏,同時通過師生和生生之間交際幫助學生體會課堂禮儀的重要性。
(二)融入情景理解課堂禮儀
除了上述切分節奏外,《哈里羅》中涉及的特色“絲巾舞”的引入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針對這一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實際觀摩老師跳“絲巾舞”的方式,同時結合《哈里羅》的創作情景,幫助學生建立情景教學環境,從而突破難點,讓學生融入情境中,學會交往的禮儀。真正的實現在情景中學習新知識,在情景中理解新禮儀,在情景中升華思想和道德。
二、以旋律為窗,認識世界多元文化
在世界文化發展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各自創建了屬于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傳承蘊含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們的生活、風俗乃至思維意識當中。因此通過《哈里羅》的音樂教學,以其中的特色旋律為窗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不同于我們中華文化的,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并深刻的意識到世界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多元化。
(一)旋律中的地域特性
將《哈里羅》歌曲中四個典型的“哈里羅”中的歌詞和旋律結合起來,同時配合當地地理風貌和文化習俗的講解能夠非常直觀的展現《哈里羅》中反映出來的特立尼達人們的文化特色。作為特立尼達的代表性歌曲,《哈里羅》中的旋律和歌詞特性很好地反映了當地的生活和習俗特征。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能夠以多媒體為載體,通過音樂欣賞、圖譜展示等多種方式直觀的展現特立尼達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場景,從而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異國的秀美風光和獨特習俗,增添學生對他鄉人們生活的認知和理解。通過多媒體化的情境再現,帶領學生以異國來客的身份感受特立尼達的風土人情,從而深刻地培養學生對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文化的認知與欣賞,同時增強對我們祖國特有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幫助學生建立在世界多元的地域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旋律中的文化特性
文化的認知是第一層,文化的體驗則是第二層。因此,教師在《哈里羅》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幫助學生認識特立尼達人們的文化特點的同時,也應該進一步的突破教學難點,掌握《哈里羅》歌曲中的語言的文化特點,培養學生的世界文化觀。能夠準確地實現對《哈里羅》的旋律演唱,同時自然地實現對歌詞和音調的把握是這節教學過程中的另一個難點和重點。《哈里羅》的“二度模進”旋律是特立尼達的歌曲特色,但是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卻是一個較大的挑戰。教師可以通過逐句師范和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體驗歌曲演唱,通過直觀的圖譜幫助學生理解音調的律動,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特立尼達人們的熱情奔放和樂天達觀。
三、以游戲為輔,發展社會交往能力
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學應以符合學習對象年齡特點的方式開展。作為小學低年級學生,一年級小學生在身心層面的發育還處于初步水平,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以符合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的方式開展教學十分重要。
(一)逐步深入開展游戲教學
音樂課程作為一門需要一定感知和天賦的特殊教學科目,不同年齡段(主要指心理年齡)、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感知水平的學生對于音樂理解的準確度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如何設立合理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障礙,一方面避免音樂感知力較弱的學生不會畏懼學習、排斥學習;一方面又能充分發揮音樂感知力較好的學生充分的發揮自身的優勢獲得更為出色地音樂體驗,這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要重點關注的兩個方面。因此,采用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引入教學,然后在一些關鍵的、較為困難的、相對重要的教學點通過分化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通過趣味化的游戲教學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同時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和積極性。
(二)引導參與促進社會交往
用哈里羅互動和交流,用音樂交流,發展孩子社會交往能力培養,學會“良好交往”。在《哈里羅》新授課的教學過程中,在最后表演階段,教師可以采用跳“絲巾舞”的方式體驗歌曲,讓學生用跳絲巾舞的方式互相打招呼,同學之間互相合作打招呼的方式雖然簡單,卻能直白的讓同學體會到相互合作的重要,同時通過這種趣味化的音樂活動很好的促進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實現了以音樂為橋梁溝通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進而促進班級和諧關系的養成。通過這種游戲化的趣味教學不僅僅降低了教學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促進師生和生生關系的和諧發展,可謂一舉三得。
本文立足解決當前較為突出的“音樂教師的德育意識缺失”“忽視了音樂教育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等問題。本文以小學音樂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哈里羅》音樂新授課作為教學案例,通過對節奏教學、旋律教學和趣味性教學的分析,力圖探究和說明如何在音樂教學中用真善美音符塑造學生對崇高道德品質的向往。總之,通過《哈里羅》新授課的節奏、旋律以及教學方式的不同視角的打磨和探究,能夠在不同程度上促進學生在感官、認知、思想以及情感各方面的參與性,從而為學生的音樂素養的提升做好鋪墊,進而對學生良好思想意識和道德素養的塑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歐爾仁.讓音樂之花在學生心中綻放——略敘小學音樂教學藝術和策略[J].戲劇之家,2019,(10):208.
[2]劉艷.音動真心,樂伴成長——人性化趣味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的開展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6):219-220.
[3]單慧佳.“潤物無聲”——試論小學音樂教育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9,(21):223-224.
[4]高志軍.思考德育教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策略[A].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四)[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2.
[5]楊文燕.攜德之手,與音同行——小學音樂教學德育滲透解析[J].黃河之聲,2019,(1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