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
[摘? ? 要]少數民族民歌是我國優秀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寶庫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各民族日常生活娛樂中用以抒情達意的行為方式的載體,也是族群歷史心性與記憶認同的有效符號表征。以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開設的中國民歌概論教學課程為例,通過個體“主位”參與觀察視域下的歌唱體驗與教學實踐,探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當代教學呈現及重要意義,對當下少數民族民歌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改革體系予以相關論述,深化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與包容,重構他們對于族群歷史記憶與國家認同的集體觀念。
[關鍵詞]多元一體;少數民族;民歌演唱;族群認同;教學改革
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少數民族民歌是我國優秀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寶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民族日常生活娛樂用以抒情達意的行為方式載體,也是族群歷史心性與記憶認同的有效符號表征。少數民族民歌的課程教學在作品選擇、創作編配、歌曲演唱和情感表達方面都體現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特征,也展現著“各美其美”絢爛的中國音樂版圖。少數民族民歌演唱的藝術性、思維性與豐富性都體現著較高的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當下,全國高校普遍將中國民歌概論、中外民歌賞析、中國民間音樂、少數民族民歌等課程納入音樂表演或音樂學方向本科生的學位課程教學內容,或綜合院校其他專業本科生的通識課程教學范疇。本文以中國少數民族民歌演唱與族群認同的互動關系為要素,通過個體“主位”參與觀察視域下的歌唱體驗與教學實踐,探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當代教學呈現及重要意義,對當下少數民族民歌的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體系予以相關論述,深化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與包容,重構他們對于族群歷史記憶與國家認同的集體觀念。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中國民歌的多樣性與民族性,并了解民歌所處、所屬的文化生態語境,有助于改變當下學生對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理論功底相對薄弱的現狀,從而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與包容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有效傳承中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增強學生對于社會集體、民族群體和國家整體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一、“多元一體”格局與中國少數民族民歌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政治共同體,民族命運血脈相依。中國少數民族民歌如何體現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特征,這與我國各民族文化所彰顯出的多樣性、差異性與共性息息相關。斯大林將民族定義表述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①由此可見,各民族之間語言、地域、經濟生活和文化的差異性因素促成了“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也對各民族民歌的多樣性與豐富性產生著深遠影響。
(一)“多元一體”格局的來源與少數民族民歌的界定
中國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由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費孝通先生于1988年首次提出,他認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過程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接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所謂“統一”是指各民族之間不可分割互存互利的關系,而“多元”則是指各民族作為“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②多元一體格局以華夏族團和后來的漢族為凝聚的核心,漢人大量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形成了一個點線結合、東密西疏的網絡,這個網絡是多元一體格局的骨架”③。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占全國面積一半以上,很大一部分從事畜牧業,漢族以農業為主,形成不同而又互補的經濟類型。漢語已逐漸成為共同的通用語言,漢族的農業經濟是形成漢族凝聚力的主要來源。各成員之間人口規模懸殊,漢族是當今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中華民族成為一體的過程是逐步完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民歌屬于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下屬分支,要理解少數民族民歌的界定,首先要厘清少數民族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之間的關聯。何謂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杜亞雄先生認為:“在漢語中,民間音樂是近代才出現的一個術語,系指由廣大人民群眾集體創作,并主要通過口頭流傳的音樂藝術作品和音樂表演形式。中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是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除民間音樂外,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還包括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和文人音樂三個大的類別。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和傳統音樂中的其他類別既有聯系又有區別。”④田聯韜先生指出:“我們贊同音樂學家董維松在《關于中國傳統音樂及其分類》一文中對‘中國傳統音樂所下的定義:‘中國傳統音樂是指在中華民族大地上歷代產生并大多(或少部分)流傳至今,和在古代歷史長河中由外族(包括現屬于我國的少數民族和國外民族)傳入并在我國生根發展的一切音樂品種。以上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界定,完全可用于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⑤由此可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下屬范疇。同樣少數民族民歌也隸屬少數民族音樂分類體系中的民間音樂范疇,正如趙曉楠對少數民族民歌的界定:“它是由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集體創作、口頭傳承的藝術形式,是各民族音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中民間音樂的兩個類別,它的組成包括了現有的55個少數民族民歌和74萬多未識別族群的民歌。”⑥
(二)少數民族民歌中的“多元一體”特征
語言是影響音樂風格的決定性要素。一方面,民歌演唱過程中的“依字行腔”方式,讓各民族民歌的形態旋律與語言文字密切關聯,致使各民族音樂語言特征得以充分展現,成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下“多元”文化的內在表達。另一方面,所分屬同一語系的各少數民族語言之間又存有若干共性,語言上的共性也對音樂形態的相對“一體”發生著深刻影響:比如漢藏語系下屬語族和語支均是單音節、有聲調的語言,該語系所屬的少數民族民歌普遍采用“依字行腔”方式發展其旋律形態,相反,阿爾泰語系下屬的語族和語支是多音節、無聲調的語言,該語系所屬的少數民族民歌旋律與歌詞音節的對應關系存在共性。亨廷頓曾提出“地理決定論”,認為人類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點深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我國幅員廣大加之各少數民族地理分布的復雜性,同樣造就了少數民族民歌的多元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藝術屬于意識形態領域,因此,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極不平衡性,致使少數民族民歌的題材與內容具有多樣性特征。音樂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民歌的多樣性也正是各民族音樂文化多樣性的一種體現。
我國各少數民族民歌的“一體”性主要體現在按樂系劃分的音樂形態特征和民歌題材分類兩個方面。從音樂形態特征來看,屬于中國樂系的各少數民族民歌均以五聲性調試音階為基礎,普遍采用“音腔”,圍繞主干音進行潤腔,而波斯-阿拉伯樂系的各少數民族民歌以七聲性調式音階為基礎,旋律常出現樂音微分、調式多樣,歐洲樂系的各少數民族民歌均具有縱向和聲功能性思維,節奏節拍均分律動。少數民族民歌是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和歷史記憶的寫照,按照各省卷的歌曲集成類分方式,少數民族民歌同樣可分成勞動生產、社會斗爭、愛情婚姻、世情風物、傳統故事和兒童生活六大類,也是少數民族民歌存見于“多元一體”格局下分類方式的一種相對共性。由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政治實體,國家認同先于族群認同而存在,因此,無論中國少數民族民歌如何多樣與豐富,都是“多元一體”格局中“一體”特征之下的“多元”。
二、中國少數民族民歌的演唱與教學實踐
民歌是時代的一面鏡子,也彰顯著地域的風土人情與民族的歷史文化。我國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民歌演唱風格多樣、色彩鮮明,常被用于當下聲樂比賽、音樂會、聲樂教學、理論課程教學等多個方面。立足中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傳統,弘揚少數民族民歌音樂文化,是中國民歌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與民歌演唱實踐的核心宗旨。筆者將從個體“主位”參與觀察視域下的歌唱體驗與教學實踐出發,以廣西藝術學院中國民歌概論課程教學實踐為例,從該課程中的少數民族民歌作品選擇和情感表達兩個方面展開論述,對少數民族民歌的課堂教學實踐與發展創新進行學理層面探討,從而讓同行從業者理解在中國民歌概論課程教學開展少數民族民歌專題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也讓學生在學習少數民族民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各美其美”與“美美與共”的文化內涵。
(一)教學作品的選擇
在廣西藝術學院中國民歌概論課程的“少數民族民歌專題”教學中,筆者精選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音樂風格的十余首民歌作品作為主要授課內容,對聲樂演唱、作曲、流行音樂、錄音藝術等不同專業的學生予以靈活性講授與教唱實踐。從作品選擇來看,筆者除了選取流傳較廣的北方少數民族民歌之外,還融入了獨具地域特色的云南白族、貴州侗族等南方少數民族民歌。特定的音樂形態是特定地域文化土壤的產物,選擇不同民族的民歌作品不僅對歌唱者演唱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戰,也是民歌教學中演唱風格多樣性與地域風格性的一種體現。例如,《諾恩吉雅》是蒙古族一首傳統的科爾沁短調民歌,作品通過悠揚的旋律和凄婉的唱詞,描繪科爾沁草原的神秘歷史和獨具特色的地域人文與民俗風情。《洱源情歌》是根據云南洱源白族的一首民歌改編而成,洱源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轄縣之一,是洱海之源,情歌對唱更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談情交友常用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美人》是一首傳統的云南藏族民歌,在課程教學中,通過藏語演唱再現著藏域高原的圣潔與靈動,具有代表性的藏族附點和切分音樂節奏彰顯著藏民能歌善舞之人文情懷。《夏蟬之歌》是流傳于貴州黔東南地區的一首經典的侗族大歌,用歌聲來模仿夏天的鳴蟬,希望侗族群眾隨之和聲。在中國民歌概論課程教學實踐中,運用侗語這種“原生語言”的教學演唱可將這首民歌還原到其所屬的文化語境之中,將歌曲呈現得惟妙惟肖,從而描繪侗寨鄉村“飯養身,歌養心”的日常生活,表達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青春愛情的歌頌。《阿瓦爾古麗》是新疆維吾爾族的一首改編民歌,“阿瓦爾古麗”是一種花名,歌曲通過借花喻人的比喻手法,表現了男性對姑娘的追求和贊美。通過這首作品的民歌教學演唱,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新疆維吾爾族同胞的音樂風格與歌舞熱情,而且也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維吾爾族男女之間“以歌交友傳情”的民歌實用功能。
(二)歌唱情感的表達
少數民族民歌演唱的情感表達源于歌唱者對民族元語言的學習和對其風格特征的把握,將作品放置在其所處的音樂文化語境中予以理解和自我闡釋,“聲、情、身、韻”的高度結合是少數民族民歌演唱情感抒發的有效途徑。在民歌的演唱過程中,所用唱法要服務于作品本身,聲音審美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位置”與“共鳴”本身,更在于如何把握各少數民族民歌之間的多樣情感、音色和韻味。首先,民歌的元語言運用是演唱情感表達的基礎。在中國民歌概論課程教學中,筆者所選擇的少數民族民歌教學作品涉及運用壯語、藏語、侗語、蒙古語、朝鮮語等少數民族元語言,讓歌詞本身所具備的符號象征功能得以顯現,加深了演唱者對歌曲文化內涵的理解,讓學生的自身情感融入歌唱后形成情感的再次抒發與表達。其次,身體的律動是少數民族民歌演唱中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在云南藏族傳統民歌《美人》的教學與作品演唱中,筆者要求學生隨著藏族音樂特有的切分與附點節奏邊唱邊舞,通過雙腳的弦子舞步和雙手有節奏的上下擺動,深化學生在歌唱中對歌曲內涵的理解,將受眾學生群體帶入藏族歌舞海洋圣地,去感受來自雪域高原獨特的藏族音樂之魅力。另外,在少數民族民歌的情感表達中,歌曲“韻味”的演唱與把握尤為重要,“韻”源自歌者對所演繹民歌音樂文化背景和風格特征的理解。筆者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深化演唱專業學生對于田野調查“參與體驗”的重要意義,鼓勵他們到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民歌演唱與文化傳承的采風考察活動,不僅要向當地歌手學習方言的運用與演唱時的行腔,而且還要注重“我者”與“他者”之間的歌唱差異,在演唱的情感表達中體悟少數民族民歌之“韻”與“情”。
三、少數民族民歌演唱與族群認同的建構
“詩言志,歌詠言”。《呂氏春秋》中記載涂山氏之女演唱的“候人兮猗”被認為是最早的民歌,抒發了對大禹的思念。《詩經》中又收錄有十五國風,這些都是不同地域的民歌。由此看來,對民歌的演唱從上古一直流傳至今,是我國優秀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寶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民歌作為民歌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也是各民族日常生活娛樂用以抒情達意的行為方式載體,是族群歷史心性與記憶認同的有效符號表征。
少數民族民歌的演唱,會對族群歷史形成追憶,在一定程度上重構著族群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感。“歷史記憶又被稱為集體記憶,是一個社會建構的概念,它是一個族群或社會群體的‘過去。”①民歌映射著族群早期形成時的那段歷史集體記憶與民族心性,蘊含著祖先前輩記憶中“民族歷史”的真實寫照。少數民族民歌亦是族群歷史記憶的一面鏡子,歌詞不僅反映了民族的語言習慣與地域生活,甚至還記錄著族群歷史遷徙與祖脈傳承,堪稱為“活著的文獻”。透過少數民族民歌演唱,不僅讓歌者與聽眾深入理解該族群的歷史、人文與內部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構著有關族群文化發展脈絡的文化記憶與集體情感。
少數民族民歌演唱中的情感表達是歌者基于“多元一體”格局下,對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理解和他者認同的基礎。民歌的歌詞與曲調深受地域環境、人文等因素影響,少數民族民歌只有用本民族的語言演唱才婉轉動聽,否則就黯然無味。這是一種自然的影響,也是當地人們選擇的結果,其背后是一個族群共同的知識結構積累和審美喜好。所以,歌者在少數民族民歌的演唱過程中,既可以了解各民族多個族群的地域生態環境,又可以從歌詞中窺探其文化內涵,最終在審美情感上與其達成共識。也只有這樣,才能將少數民族民歌還原到本土語境中進行演唱,才具有原汁原味的恰到好處之情韻。少數民族民歌演唱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凝聚力體現在文化軟實力之中。就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共同體而言,不同族群之間形成的相互理解和族群認同、國家認同,本身就是一種凝聚力的體現。所謂族群認同,是指“族群成員對自我身份歸屬的認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是對民族的自我認定以及對民族的歸屬感和依附感”①。音樂可以被用來建構個人或族群的認同,少數民族民歌對族群認同的建構是一種新的族群意義上的自我理解。通過少數民族民歌的“我者”或“他者”演唱,不僅可以溝通深化族群成員之間的基本情感和共存記憶,而且還能增強“我者”對“他者”多元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包容和接納,這也是“多元”格局共存的一種體現。
四、結語
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并經過代代相傳流傳至今。民歌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信仰觀念和民俗傳統,是民族文化的符號表征和集體歷史記憶之縮影,每一首民歌都是一顆活化石。誠如前述,中華民族共存于“多元一體”格局之下,多元的少數民族民歌為我國的民歌演唱提供著風格多樣的歌曲素材。作為中國民歌概論課程的教師,筆者在要求學生把握每首民歌的詞曲結構、行字唱腔之外,更注重他們對民歌背后所蘊含的民族文化與歷史記憶的理解。少數民族民歌的演唱實踐不僅是對民歌音樂文化的傳播,更是對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種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