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雨昕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近幾年,網絡綜藝節目興起,并呈現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垂直網絡綜藝。垂直網絡綜藝與傳統網絡綜藝有著類似的節目符號體系,但是由于目標受眾的不同,垂直網絡綜藝在符號的編碼和解碼過程中與網絡綜藝節目有所區別。在傳媒由新媒體向融媒體過渡的新階段,網絡綜藝如何正確地建立一種符號引導變得尤為重要。本文試從符號學的角度解讀《樂隊的夏天》本檔節目的編碼優勢,分析垂直網絡綜藝如何符號化。
一、面向樂迷編碼,善用垂直領域
《樂隊的夏天》作為原創的音樂節目,在某種意義上是中國首檔以樂隊為目標性群體的網絡綜藝節目。中國有很好的樂隊文化,卻沒有一檔節目針對這些有態度、有音樂水準的樂隊進行創作。與網絡選秀節目和慢網絡綜藝節目不同,《樂隊的夏天》所編碼的受眾群體既不是類于《青春有你》《創造101》中要被“割韭菜”的偶像粉絲群體,也不是類于《中餐廳》《向往的生活》中大眾化、生活化的觀眾,而是面向有態度的樂迷進行編碼。《樂隊的夏天》利用這一垂直領域,在符號的第一系統內進行編碼,增強了節目編碼的專業性,同時其解碼受眾自身對樂隊有關注的歷史,這也大大降低了垂直領域受眾解碼時的困難。換個角度說,節目的專業化程度越高,垂直領域的受眾反饋就會越好。
對垂直領域的受眾進行節目編碼自然有其優勢,其受眾的局限性也不言而喻,雖然節目針對的是垂直的樂迷粉絲,但是最終的播出預期受眾不應止步于垂直領域的粉絲。節目所邀請的專業評委,如張亞東、吳青峰、高曉松等,廣受垂直領域樂迷粉絲的認可,可以很好地提升節目音樂點評的專業度,增加點評的信服力。節目的專業評委也有自身的熱度,在帶給節目流量和關注度的同時,也可以幫助節目“出圈”。在留住垂直領域粉絲的前提下,不斷吸引更多的普通受眾,這才是垂直網絡綜藝應該走的方向。
二、垂直樂隊音樂編碼,善用差異性
《樂隊的夏天》邀請了31支樂隊,其建立時間長短不同,性別不限,唯一的相同之處就是樂隊各有特色。不僅有老牌樂隊新褲子、面孔、旺福,也有新生代的樂隊力量盤尼西林、Click#5,其中也不乏成立時間長但是樂隊一直不溫不火的刺猬樂隊。節目組還打破了以往人們想到樂隊時僅有搖滾樂隊的束縛,邀請了斯斯與帆和鹿先森樂隊這種走抒情路線的樂隊。在融媒體的環境下,節目組積極調整創作思維,在編碼時減少了樂隊的硬性要求,努力將樂隊的范圍擴大,這也增加了節目中音樂的風格。
樂隊往往是最容易被符號化和標簽化的音樂團體。高曉松也曾經在節目中稱“樂隊這個群體玩的就是一種態度”。因為創作演唱的音樂曲風不同,樂隊分為搖滾、朋克、重金屬、EMO(情緒)等類型,樂隊成員會根據自己曲風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穿搭。每個樂隊在創立后基本上就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標簽,這種標簽在樂隊一張一張專輯和一次一次巡演之中被加重,標簽也就成了一種符號化的產物。樂隊的種類豐富,每支樂隊都已經擁有自己的符號化音樂,節目組無須再次幫助樂隊音樂進行編碼和營銷,可以更好地將注意力集中在作出樂隊和樂隊之間的差異上面,這樣既可以保證節目音樂的多元化,也可以滿足不同音樂領域的樂迷。節目組沒有音樂總監,唯一的音響總監金少剛也是一個“搖滾男孩”,所有的音樂不論改編還是原創都是由樂隊自己進行,也極大程度地保證了每個樂隊的符號不被重新定義。
新媒體向融媒體過渡的這個時期,一檔節目中有符號的對比是很有吸引力的。新褲子樂隊的符號是搖滾,鹿先森樂隊的符號是民謠,果味VC樂隊的符號是英倫搖滾……這些已經擁有自己符號的樂隊,不用進行一對一較量,受眾也可以在解碼的過程中感受到其中強烈的對比和差異。而節目中最成功的符號化樂隊,刺猬算得上是一個。刺猬樂隊一再說:“我們不玩搖滾,我們玩的是EMO(情緒)。”在節目后期的制作中,刺猬的確將這種EMO(情緒)做到了極致,不論是主唱兼吉他手趙子建摔吉他、跳水,還是在改編《白日夢藍》時突發奇想請來了大提琴手,都一再印證了這個樂隊“玩情緒”的這個符號。
三、利用樂隊故事編碼,善用情感共鳴
法國社會學家羅蘭·巴特在其《符號學原理》一書中界定了符號意指的兩個系統,即直接意指第一系統和含蓄意指第二系統。他認為“一個被含蓄意指的系統是一個其表達面本身由一意指系統構成的系統”,且“在含蓄意指的符號學內,第二系統的能指是由第一系統中的記號所組成”。可以說,巴特對于直接意指與含蓄意指的探討使得符號學指向了文本之外的世界,界定了符號表意系統的外延與內涵。
如果說樂隊的音樂是樂隊符號的第一系統,那么樂隊符號的第二系統(外延)就是樂隊的故事。樂隊不像偶像團體,有很好的粉絲經濟體系,樂隊玩的是態度,使得支持者對其音樂的認同和肯定變得困難。一個樂隊音樂水平的高低往往是根據樂隊符號的第一系統來認定的,而一個樂隊國民度的高低往往是根據符號的第二系統來決定的。可是,大多數樂隊的符號系統中往往是第一系統飽和,第二系統空白。這也就造成了“有好歌,沒故事”的局面產生。樂隊的夏天作為一檔綜藝節目,在展現樂隊音樂魅力的同時,努力幫樂隊打造了樂隊符號的第二系統。
刺猬樂隊成立14年,一直不溫不火,除了樂隊,三個人還要掙錢,主唱和鼓手在一起七年、分開又七年,樂隊成立至今,主唱和鼓手幾乎天天吵架,鼓手嫌棄主唱邋遢不洗澡,但是又舍不得主唱的才華,樂隊的貝斯手除了要兼顧銀行的工作還要勸架……這些樂隊的故事,往往是最能吸引受眾的。節目中的談話環節幫助樂隊彌補了樂隊符號第二系統的空白,幫助樂隊更有“梗”,刺猬樂隊主唱不愛洗澡的話語播出后,也成了主唱趙子建在巡演時自嘲的“梗”。這種第二系統的建立,也有助于聽眾結合樂隊的故事來理解樂隊歌曲,對樂隊音樂的理解往往更有深度,也更有共鳴。
四、結語
《樂隊的夏天》通過符號傳播手段,幫助很多樂隊走出了“冬天”,也給更多中國的樂隊以鼓勵和希望。它讓一直堅持背負生活壓力、堅持音樂夢想的樂隊人知道:夏天不僅是夢、幻覺與暗月光。這是一次垂直領域網絡綜藝的成功,也是一次符號和綜藝結合的成功。
(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