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蘭
摘? 要:學界對漢泰語的研究主要圍繞漢泰語在語音、詞法、語序,學習偏誤或母語與對象國語言作對比研究,專門對漢泰語句法結構,尤其是動賓結構作研究的甚少。本文擬就國內外學界對漢泰語動賓結構的研究現狀作簡要概述。
關鍵詞:動賓結構;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H0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5--02
一、引言
動賓結構是句法結構中最為復雜的一種。動詞是句子的中心所在,與它前后名詞間的關系最為復雜。賓語作為動詞的連帶成分,與動詞有著各種各樣的關系。本文擬就國內外學者對漢泰語動賓結構的研究現狀作簡要概述。
二、國內動賓結構研究現狀
自1898年馬建忠提出“語詞(即謂語)”和“止詞(即賓語)”開始,動詞和賓語問題就引起了國內學界的關注,學者們對動賓結構的探討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有關動賓結構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不少優秀的研究成果。
有關動詞和賓語語序方面,學者們普遍認為動賓結構中動詞和賓語在正常情況下,一般都是動詞在前,賓語緊跟在動詞后面。如朱德熙(1982)、孫玄常(1958)、葉蜚聲,徐通鏘(1997)等在分析研究漢語動賓結構時均贊同此觀點,認為動賓結構中動詞和賓語語序為動詞在前,賓語在后。
在動詞和賓語關系問題方面。高明凱,石安石(1963)認為動賓關系是支配與受支配關系,謂語是支配成分,賓語是受支配成分。朱德熙(1982)、葉蜚聲,徐通鏘(1997)認為述賓結構表達的意義較復雜,但主要反映了述語和賓語間施動和受動關系。除了有支配與受支配,施動與受動關系之外,學者們普遍認為動詞和賓語間有著復雜的語義關系。雅洪托夫(1958)、孫玄常(1958)在對動詞和賓語作研究時發現動詞和賓語之間的意義聯系是各式各樣的。丁聲樹(1961)明確提出動詞和賓語間有受事、施事、結果等六種語義關系。李臨定(1990)多角度地分析了動詞和賓語間的種種關系,認為動詞和賓語間有十種語義關系。孟琮等(1999)認為動詞和名詞性賓語間有十四種語義關系。
學者們不僅從語序和動賓關系討論動賓結構,還從語法結構、語義、句法以及語用等層面上,多角度地研究漢語動賓結構。張莉莉(2002)從動賓結構的語義特征、范疇化及句法三個層面對現代漢語V1+V2動賓結構的內部關系和外部功能展開分析研究,歸納出動賓結構中動詞的相對語序遵循時間順序原則。同時對V1+V2動賓結構句法功能做了分析研究,認為大多數V1+V2動賓結構可實現為非主謂句。齊滬揚(2003)從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層面對[(V+N1)+N2]短語作了全面考察,認為這三個層面對[(V+N1)+N2]短語格式都有制約且這種制約性經常會交互起作用。
此外還有學者從對外漢語角度全面考察動賓結構,提出高效實用的對外漢語教學意見。如張殿恩(2009)從語音、語法、語義和語用等方面,多角度、多層面地對比研究漢英語動賓結構的異同和制約機制,認為漢語動賓結構在語音上受到韻律制約;在語法上以語義區分動詞和賓語語法類別;在語義上漢語動賓結構的搭配范圍比英語廣泛;在語用方面漢語和英語也同樣存在差異。魏紅(2009)從對外漢語本體研究、外國學生漢語習得和對外漢語教材三個角度對漢語常用動詞帶賓語情況作了全面考察。對重疊動詞帶賓語,動詞帶趨向動詞再帶賓語,動詞帶結果補語再帶賓語以及動詞帶雙賓動賓結構分別展作了個案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有關動詞和賓語的教學策略,為對外漢語教學和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參考依據。何清強(2014)從動賓句和動賓式離合詞兩方面考察外國留學生在漢語動賓結構語義關系和習得順序間的關系,發現留學生漢語動賓結構的習得不受學習者母語背景影響,而是深受其語義關系的影響,動賓結構的習得遵循受事—處所—工具—施事的先后順序,建議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和教材編寫過程中,應重視動賓結構語義關系和外國留學生動賓結構的習得順序。
學者們分析以非漢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習得動賓結構產生的偏誤現象及造成偏誤的原因并提出對策,不僅可加深漢語學習者對動賓結構的認識,更促進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靳可欣(2012)認為韓國學生在漢語動賓結構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偏誤現象主要體現在動賓結構的句法結構和語義選擇上,指出學習偏誤產生有主客觀的原因,建議從教材、教師和教學三方面降低學習偏誤。鄭佩蓉(2012)認為泰國漢語專業學生在漢語動賓離合詞習得過程中的偏誤現象主要是受母語負遷移、學生自身漢語知識、教師及教學法的影響,建議從教學技巧上降低學習偏誤,并提出具體教學方案。胡靖偲(2014)認為引起泰國漢語學習者習得漢語V雙+N雙動賓結構偏誤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母語遷移、目的語語言知識類型和學習者學習策略,建議教師從V雙+N雙動賓結構特點和規律上實施教學,以擴大語言的可理解性,減少母語負遷移,從而降低學習者學習偏誤。
有些學者還對動賓結構中的歧義現象作了初步探索。馬慶株(1992)從結構上對述賓結構的歧義現象作了探索性研究,指出述賓結構在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上均存在歧義現象,提出“設立基本句法結構,劃分動詞小類與賓語小類的必要性。”張莉莉(2002)在對現代漢語中的V1+V2動賓結構的內部關系和外部功能展開分析研究時,對非典型的V1+V2動賓結構中歧義現象作了詳細描寫和分析。
動賓結構比較研究方面,學者們多從漢英,漢日,漢韓或漢語和對象國語言作比較研究,研究角度主要從語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層面出發,對比研究漢語和其他語言動賓結構在這三個層面上的異同。阿珠(2000)從語法結構和語義層面上對比研究漢英動賓結構,發現動賓結構在譯成英語時,語法結構和語義關系并非一一對應,只有部分動賓結構譯成英語時仍為動賓結構;漢英互譯時,語義關系上基本能保持語意,但句中各句法成分間的語義關系可能會發生變化,由此推導出漢英語中動賓結構在語法結構和語義關系上有同有異。姚繼忠(1996)從語法角度對日漢動賓結構作比較研究,發現漢語和日語動賓關系之間的一些規律,若動詞對賓語的支配使客體發生物理性變化,漢日語的互譯可采用相同形式的動賓結構表示同樣的語意;若自動詞的使役意義不太強烈,日譯漢時除少數需要一般動賓結構表示外,大多需借助于介詞詞組表達。梁貞愛(2014)以漢韓語中“吃”為例,從語義、句法和文化三個層面上對漢韓語動賓結構作對比研究,比較分析漢語和韓語動賓結構的共性和個性。
目前,漢語學術界對動賓結構的研究已獲得不少優秀成果,研究深度和廣度也有了拓展,研究角度也越來越有見地。前輩的研究成果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從筆者目前收集到的資料看,我們僅找到一篇對漢泰語動詞短語作比較研究的文章。甘蓋爾(2012)在博士論文《漢泰動詞短語分析比較》中,從漢泰語的語法結構、語義特征和句法功能出發,比較漢泰語動詞短語在語法、語義和句法上的共性和差異,指出引起泰國學生學習漢語動詞短語學習偏誤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除此之外,尚未找到有關漢泰語動賓結構作深入比較研究的文獻。
三、國外動賓結構研究現狀
與漢語相比,泰國學術界對動賓結構的研究相對要滯后一些。從筆者目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來看,尚未找到對泰語動賓結構作深入全面研究的相關書籍,尤其是學術專著方面。能作為研究參考的主要是一些語法書籍,書中對泰語動詞的介紹較為全面,對賓語的介紹通常是一筆帶過,普遍認為賓語的出現是因為要彌補及物動詞在語義表達上的欠缺,很少會涉及到動詞和賓語間的關系。
烏巴吉.辛拉巴汕(1935)認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的不同主要在于動詞本身表意是否完整,若動詞表意完整,動詞后不須帶賓語,該類動詞便是不及物動詞;若動詞表意不完整,則要有賓語或表受事的詞跟在動詞后面,這類動詞為及物動詞。”學者們大都認同了烏巴吉.辛拉巴汕有關及物動詞的觀點,認為及物動詞后帶賓語是由于及物動詞本身在語意表達上的不完整性所決定。如甘瑪差.通隆(1952)認為“及物動詞后必需帶賓語才能使動詞所表達的意義完整。班宗普.潘圖美塔(2010)認為某些動詞需借助于賓語來彌補動詞在意義表達上的不完整。
有關動詞和賓語語義關系方面,甘瑪差.通隆(1952)、班宗普.潘圖美塔(2010)、歐姆拉.布拉斯臘斯(2001)均認為賓語的功能是作為受事,賓語是對動詞而言的,是作為動詞的賓語,可分為直接賓語和副賓語。在動詞和賓語語序方面,維金.帕努蓬(1989)認為直接賓語和副賓語均由名詞充當,并對直接賓語和副賓語的分布作了介紹。
對泰漢語作比較研究的大多是圍繞語音、構詞、詞類、詞類的重疊及學習偏誤方面或將泰語和其他語言作比較研究,基于句法結構尤其是動賓結構作比較分析的相對要少一些。如裴曉睿(2001)結合漢語學界有關語法方面的研究,從詞法、詞類、句法結構、句子分析方面對泰語語法作了全新的研究整理。從動詞和賓語語義關系,動詞和賓語性質以及動賓結構語法特征方面作了分析研究,為中國學生學習研究泰語語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借鑒,填補了國內泰語語法教學方面的空白。青瓦尼訥(1978)從語法結構上對泰英語動詞短語作比較研究發現泰國學生英語學習偏誤的主要原因是泰英語在動詞短語語法結構方面存在較多差異,建議教師要根據英語動詞短語的語法結構教授英語,以降低學生英語動詞短語習得上的偏誤。
四、結語
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分析整理,動詞和賓語問題已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到了研究隊伍中。國內學界對漢語動賓結構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泰國學界對泰語動賓結構的研究相對要滯后一些。將兩種語言作比較研究的成果也越來越多,但這些研究主要是圍繞語音、詞法、語序以及學習偏誤方面或將本國語言與英語等其他語言作對比研究,專門針對漢泰語句法結構,尤其是以漢泰語中的動賓結構作為研究對象的甚少。
參考文獻:
[1]張殿恩.漢英動賓結構對比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2]魏紅.面向漢語習得的常用動詞帶賓情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慶株.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4]阿珠.漢語英語動賓結構的對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0.
[5]靳可欣.韓國學生的漢語動賓結構偏誤分析[D].吉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