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巍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遼寧 沈陽 110001)
“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醫學教育事業帶來空前的發展機遇和挑戰[1],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留學生醫學教育工作是高校教師不斷探索的課題[2]。PBL教學法有助于發揮學生主動性,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獨立思考、相互討論、交流等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探索、延伸和發展,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微信以其即時性、互動性、普及性,為醫學教育改革尤其是留學生醫學教育改革提供了支持[3]。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實現線上、線下教育相結合,應用基于微信平臺的PBL教學法,充分調動留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質量。
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產科實習的留學生中選取28人(2018年9—12月)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14人(男 9人,女 5人),年齡(22.17±0.72)歲;實驗組 14人(男 8人 ,女 6人),年齡(22.21±0.69)歲。兩組實習生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對照組實施常規課間教學模式,按照教學大綱結合講義、PPT授課,具體步驟如下:(1)教師對正常分娩機制、產程處理等之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與歸納;(2)帶領實習生到病房詢問病史、查體,在分娩室觀察產程及分娩過程;(3)返回教室后教師再次總結、現場提問。
實驗組采取基于微信平臺的PBL教學法,具體步驟如下:(1)教師與實習組長聯系,建立微信群,實習前通過微信群發送學習資源及患者資料、正常分娩視頻;(2)實習前學生分為3個小組,教師帶領學生詢問病史、查體,在分娩室觀察產程及分娩過程;(3)返回教室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做出診斷,進行鑒別診斷,制訂診療計劃,教師啟發引導,各組派代表發言,教師根據實習情況再次講解,將教學大綱及教學重點發送至微信群,提出問題:產程異常該如何處理;(4)教師在微信群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及時點評。
課程結束后進行閉卷考試,其中理論知識占30%,病例分析占50%,教學參與度占20%
兩組理論知識考試成績分別為(26.00±2.12)分、(24.10±1.98)分,組間差異無顯著性;實驗組病例分析成績為(47.01±1.35)分、綜合成績為(89.10±5.3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5.00±1.16)分、(76.22±4.21)分,兩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教學參與度方面:實驗組為(18.90±1.11)分,對照組為(11.15±2.43)分,實驗組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考試成績比較(±s,分)
組別 病例分析47.01±1.35 35.00±1.16理論知識實驗組(n=14)對照組(n=14)26.00±2.12 24.10±1.98教學參與度18.90±1.11 11.15±2.43綜合成績89.10±5.35 76.22±4.21
實驗組教學滿意度(85.71%)顯著高于對照組(57.14%),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實驗組92.85%的學生、對照組64.28%的學生認為各自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學參與度,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在提高學習主動性、學習興趣方面,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教學效果比較[n(%)]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即時通信工具,截至目前活躍用戶已突破8億,各類微信公眾號超過800萬個,微信已影響了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而如何利用這一新的平臺技術增進教學動力、興趣點,是非常有趣的探索[4]。目前,將微信這一技術應用于醫學高等教育還屬于探索階段[5]。近年來,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我國學習醫學,2017年共有來自204個國家和地區的48.92萬人來華留學,我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我校自1976年開始招收獲得政府獎學金的留學生,2005年開始招收全英文授課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他們來自印度、泰國、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目前超過1 000人。隨著醫學留學生人數的逐年上升,各種問題也日益突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學習氛圍也會給這些留學生帶來挑戰[6]。留學生教育和國內教育不同,如何在新形勢下將課堂教育與微信平臺有機結合從而提高留學生學習效果,是新的研究熱點。
留學生的中文水平參差不齊,通過微信群發送文件等文字資料可保證信息點到點有效傳播[7],微信還可以發送語音和視頻等影像資料,支持多人同時語音對講,有助于提高留學生漢語溝通能力。教學前的準備對留學生克服語言障礙、理解教學內容非常重要,教師通過微信群,課前發布相關視頻和文獻資料,尤其是一些前沿信息,一方面有助于留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擴展知識面,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也會督促教師課后閱讀文獻,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促進教學相長。
PBL以信息加工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為基礎,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提煉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有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受到各國醫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是目前國內外比較提倡的教學方法[8]。大多數留學生課上比較活躍,喜歡提問,因此,PBL教學法也適合留學生教學[9]。目前,許多高校嘗試應用PBL教學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10],我科將基于微信平臺的PBL教學法應用于留學生課間實習,具體如下。
圍繞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設疑啟發。PBL教學法的關鍵是教師設計邏輯性較強、突出教學重點的問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11]。產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我們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以及教學大綱要求設計問題,如在學習正常分娩內容時,課前,帶教教師在微信群提出問題:如何區分分娩先兆、臨產,如何判斷分娩的3個產程,如何進行產程監測,并發送分娩相關視頻。
學生實習前利用微信平臺上的資源進行學習:觀看正常分娩的PPT及視頻,思考教師在微信群里提出的問題,帶著問題準備課間實習。實習時教師帶領學生問病史、查體、觀察產程及分娩過程,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教師課前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予以點評。總結分娩先兆的3個特征、臨產標志等,課后在微信群發布分娩最新指南,擴大學生知識面。
我科在留學生課間實習時采用PBL教學法,實習結束后的考試結果表明實驗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教學評價也明顯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這一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留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提高留學生教學質量。
基于微信平臺的PBL教學法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將該教學方法應用于臨床理論教學,提高留學生整體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