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陳玉芳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職業防護是針對工作中對工作人員可能造成機體臟器功能損傷的職業有害因素,采取措施避免職業性損傷發生或將損傷程度降到最低的一種防護行為[1]。醫療過程中護士與患者接觸最密切,是發生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2]。實習護生因為臨床經驗不足、技能操作不熟練、臨床工作繁重等原因,比在職護士更容易發生職業暴露[3]。因此,我們于2018年6月分別對151名本科護生和112名專科護生進行職業防護能力問卷調查,以了解不同學歷層次護生職業防護現狀,探討職業防護對策,以最大限度減少實習護生職業暴露。現將調查情況及結果報告如下。
采取隨機抽樣法,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臨床實習滿8個月的護生為調查對象,共263名。其中本科護生151名,占57.41%;專科護生112名,占42.59%。男護生21名,占7.98%;女護生242名,占92.02%。
采用問卷調查法,自行設計護生職業防護能力調查問卷,問卷由從事臨床護理及教學的5名專家討論、修訂而成。調查問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分析,針對本科和專科層次進行卡方檢驗,比較其差異性。
調查顯示,對于醫護人員職業暴露的認知程度,接受調查的263名護生中,89名表示完全了解,占33.84%;167名護生了解一些,占63.50%;6名護生不了解,占2.28%;1名護生表示從未關注,占0.38%。不同學歷層次護生對于醫護人員職業暴露的認知程度均表現出一致性,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護生主要通過實習帶教教師、學校教育和網絡了解醫護人員職業暴露,分別占88.2%、87.1%和52.1%(見圖1)。護生認為能導致職業暴露的疾病前3項為艾滋病、乙肝和梅毒,分別占96.6%、94.3%和 79.1%(見圖2)。

圖1 護生了解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途徑

圖2 護生對能導致職業暴露的疾病的選擇
在職業防護能力方面,“應該用何種方式收拾有患者血液、體液的物品”這個項目,大專護生和本科護生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其余各項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見表 1)。
護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前職業防護意識欠佳,原因是我國護理教育對職業防護不重視,不屬于日常教學任務[4]。調查結果顯示,實習帶教教師、學校教育和網絡是護生了解醫護人員職業暴露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校應組織相關講座,同時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在護生中開展線上及線下教育,并且積極與實習醫院對接,提高護生對醫護人員職業暴露的認知水平,增強職業防護意識。

表1 不同學歷層次護生職業防護能力差異[n(%)]
有研究認為,在大量的日常護理工作中,由醫用針頭刺傷等所造成的職業暴露而引發的血源感染的潛在危險正日趨嚴重,尤其是乙肝、丙肝、艾滋病感染等[5]。調查顯示,不同學歷層次護生處理針刺傷的方法差異無顯著性(P>0.05),83.65%的護生能做到立即在傷口旁遠心端輕輕擠壓,盡量擠出傷口處血液,而非做傷口局部擠壓,但是還有16.35%的護生不能正確處理。因此,護生在臨床操作中要增強自我防護意識,規范操作行為。
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當艾滋病患者的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下列哪種做法是錯誤的”這一條目中,263名護生中僅有179名做出正確選擇,占68.06%。充分說明護生對職業暴露概念模糊,對職業暴露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導致防護措施不當。在“應該用何種方式收拾有患者血液、體液的物品”這個項目上,大專護生和本科護生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其余各項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分析原因,可能與本科生培養比較注重教學、科研及管理等綜合能力,對實踐能力要求較低有關。
調查顯示,在“醫療廢物的正確規范處理能否有效減少職業暴露的發生”這一項目中,有96.96%的護生表示醫療廢物的正確規范處理能有效減少職業暴露的發生。不同學歷層次護生對醫療廢物的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209名護生能夠選擇正確的處理方式,占79.47%,而其余54名護生對醫療廢物的處理認識不明確,占20.53%。作為醫院,應該加強醫療廢物管理,加強對護生有關醫療廢物管理知識的培訓,并且在產生損傷性廢物的地方均放置銳器盒,使損傷性廢物第一時間投入銳器盒,避免銳器傷[7]。
護生由于臨床經驗不足、操作技能不熟練等原因,是職業暴露發生的主要群體,因此,如何讓護生在短時間內了解職業暴露的危害性,提高職業防護能力,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經過調查,我們認為需要個人、學校和醫院共同努力,有效增強護生防護意識,提高防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