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春芬
小學語文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難題,就是指導小學生寫作文功夫費了不少,但收效并不大。學生的作文依然存在結構紊亂、條理不清、缺乏中心、記流水賬、枯燥無味等一系列問題。這都是學生在習作中缺乏整體的構思造成的。文章的構思就好比一座高樓大廈的框架,框架搭建好了,高樓才能夠建得又高又穩。高樓的框架從哪里來?從圖紙中來。文章的構思從哪里來?我們可以讓學生把紛繁零亂的思緒畫出來。
喜歡畫畫是學生的天性。思維導圖具有線索清晰、畫面簡單、易懂易畫的特點。變枯燥的講解為圖畫的創作,邊畫邊聯想,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思維導圖,圖文并重的技巧、環環相扣的邏輯、分散而有規律的聯想,開發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習作的維度和深度,對小學生的習作的審題、聯想以及梳理脈絡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單元習作教學為例,闡述如何運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習作構思并展開聯想的。
一、確定寫作對象,“真情”是固本之源
學生寫作文要想內容具體、感情真摯,就必須對自己寫作的對象要有真實獨特的感受。學生短短的人生經歷,其實可選擇的寫作對象還是很多的。在紛繁的思緒當中,怎么選擇一個觸動人心的寫作對象,既能打動自己,又能打動別人?我們要讓學生知道,寫的目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生在選擇寫作的對象的時候,就要想它包含著自己怎樣的情感呢?只有選擇了一個真實的、讓自己感動的、印象深刻的寫作對象,習作才能打動人心。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組習作內容是寫“我的心愛之物”,教材中為學生提示了部分的寫作對象,但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確立下來的寫作對象才能讓他們言之有物,物中有情。筆者在教學中啟發學生從“心愛”兩個字出發,圍繞“心愛”這個中心詞,發散思維,學生想到了玩具、文具、動物、植物、服飾用品、家用電器等。學生情緒高漲,他們如數家珍般地一一列舉。接著,進一步提示——這么多的物品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么?然后,在“心愛”的關鍵詞旁邊畫了二級提示“來歷”。學生圍繞著“來歷”這個中心詞開始討論,有的說是過生日的時候親人同學贈送的,有的說是轉學的好朋友臨行前贈送的,有的說是親人為自已購買的。于是筆者以“來歷”為中心寫下了下一個關鍵詞“贈送”“購買”,進一步引導學生——為什么他們會贈送或購買這個物品給你呢?有的學生說他的加濕器是因為流鼻血,父母擔心天氣干燥專門為自己訂購的,于是我在主題詞“來歷”之后又寫上了一個關鍵詞“父母之愛”“友誼之花”;有的學生說自己的心愛之物是一個青花飯碗,看到它,就想起了自己小時候挑食被父親懲罰的事,于是我在“來歷”的背后加一個主題詞“警戒”。緊接著,我又提醒學生——可以抓住哪些方面來寫出心愛之物的特點呢?他們紛紛暢所欲言,有的說可以寫物品的大小、顏色、樣子,還有的說可以寫物品的結構。那我啟發他們,除了寫這些之外,還可以寫這個物品的功用。經過教師的啟發,學生對心愛之物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寫起來就覺得容易多了。
二、精心選材,才能妙筆生花
確立了寫作對象之后,我們指導習作的又一難點就是選材。學生習作無病呻吟、湊字數、堆砌材料就是因為選材這個環節沒有做好造成的。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組課文的習作是想象作文“20年后的家鄉”。學生寫想象作文的特點就是覺得容易寫,也喜歡寫,但寫出來的作品膚淺、散亂、不著邊際的亂想象,沒有建立在科學的依據上。筆者在指導學生習作的時候圍繞寫作對象分別從樣子、功能、科學依據和操作方法四個方面組織學生發揮想象。例如,學生想象未來家鄉的交通工具有膠囊型的,有球型的,有子彈頭型的。未來的交通網是立體的,有密如蛛網般的指揮系統,有太空交換站,有快捷洲際空中運輸系統,有個人飛行器,有城市穿梭機,有海底隧道,有全球聯網懸浮高鐵。教師要引導學生想一想,為什么會覺得如今的交通工具能這么發達呢?科學依據是什么?于是,學生根據自己平時豐富的課外閱讀一一列舉出來,有的學生說現在無人駕駛技術已經開始運用了,有的學生說中國北斗已經覆蓋全球了,有的學生說未來的磁懸浮技術會使得交通工具速度更快……
未來的衣服、醫院、學校又會是怎樣的呢?筆者讓學生上網搜索現代高科技的報導,讓他們從納米材料和防水涂料的發明以及變色龍的仿生技術,以及5G通訊網絡等方面進行想象。這樣子寫出來的文章就顯得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三、提煉歸納,化抽象為具體
學生在習作中還有一個難點,就是寫得很籠統,不夠具體生動。如何把一個很抽象的話題寫得具體、生動、豐富呢?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一個抓手,讓他們有的放矢的觀察和聯想。例如,要把“風很大”這個話題寫得生動,我們就要借助吹彎了的小樹、難以行走的行人、呼呼的風聲、寒冷的感覺等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從遠近高低等多角度地進行描寫。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習作要求是觀察一種自然現象或一處自然景觀,要寫出景物的變化。這篇習作的重點和難點在于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描寫景物,要把景物的動態變化寫得具體生動。景物的動態變化是很難描寫的,怎樣才能教會學生把景物寫出動態的變化呢?首先,筆者讓學生認真審題,抓住自然現象和自然景觀這兩個要素認真地思考它們之間的區別。圍繞著中心詞“自然之美”,在黑板上畫出了自然景觀和自然現象兩個分支。下一步請學生認真思考自然景觀有哪些呢?他們開始暢所欲言,有的孩子說火燒云、朝霞、晚霞、風、雨、雷、電、潮漲潮落、彩虹、霧、日出日落等。那么自然景觀又有哪些呢?他們紛紛說有山間的云霧,有雨后的春筍,有楓林的紅葉,有飛流直下的瀑布,有六月的荷塘,等。這篇習作的重點和難點在于讓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寫出景物的變化。于是在“自然之美”這個中心詞之外,我又生發出第三個關鍵詞“動態變化”。怎么寫出景物的動態變化呢?筆者引導學生結合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從景物性狀(如顏色、形狀、位置、明暗、疏密、聲音、氣味)、人和動物的表現、準確生動的動詞、“先……再……漸漸地……”等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化整為零的方法(如清澈見底的小河,可以化整為零為遠看、近看,河水、河底、小河的四周,河水中的小魚)等這五個方面來寫出景物的動態變化,把景物寫得具體而生動。
在教師手把手的指導下,學生在寫作之前已經對寫作對象、寫作材料、寫作主題、寫作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構思,然后教師讓學生再針對自己的寫作對象列一個寫作提綱,就變得十分簡單了。有了一篇緊扣中心、有詳有略的按一定順序列寫的提綱后,學生寫作文就不會無話可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