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一、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根據智力障礙兒童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現狀及新形勢下社會發展要求,學校德育目標定位于打好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心理素質基礎。其中應強調自信、自強及社會適應性素質的培養,例如健康的心境、積極的情緒、良好的耐挫的能力等。首先,美術教育它的主要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美術知識,也不僅僅是美術技能的訓練,還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愛國主義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所以美術教學的目標中就擁有思想教育的內涵。它與德育目標是相通的。其次,美術教學向學生展示中華民族的優秀藝術傳統,在潛移默化間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愛國的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最重要的是通過藝術的療愈作用可使學生內心達到審美狀態,良好心理得到培養和發展,不良心理受到療治和矯正,使各種心理功能趨于和諧,各種潛能協調發展,達到健康的心境和積極的情緒的目的。最后,行為習慣的形成非一早一夕之間,美術教學中對衛生習慣、作畫的行為表現等應從點滴抓起,反復訓練習得,于細微處見精神,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風范。由上可見,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可行的,也是德育實現的重要途徑。
二、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
1.利用美術作品滲透德育
欣賞是美術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直觀的欣賞來感知世界的美與善,學生通過欣賞美術作品來建立正確的審美標準和健康的價值取向。許多美術作品體現了民族文化精神,表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審美理想,對于認知相對好的輕度智力障礙的學生而言,可以從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作品中了解到祖國悠久的、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美好的藝術傳統和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如在潛能開發的陶藝課上學習人物制作時欣賞了《兵馬俑群》,學生看到這龐大的雕塑群感嘆著說“好厲害”“好威武”,筆者適時地向他們介紹當時的制作背景和如何制作的過程,學生臉上顯露出了無比的贊嘆和自豪感,就在這節課上有個學生制作了現代版的“兵傭”。在課上欣賞具有民族精神的作品對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有著重要意義。而大部分的學生也可以從同齡學生的美術作品中感受健康的、積極的生活樂趣、陶冶美好情操。這些作品盡管無法和美術家們的表現技巧和思想深度相比較,但更接近學生自己的生活,容易被學生接受。2.利用美術創作過程滲透德育
美術創作的過程有利于促進學生人格的發展,這里說的美術創作主要指的是繪畫創作與手工制作等。在繪畫創作中,可以通過不同的繪畫形式、教學手段來陶冶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如通過線描畫,利用粗細、疏密的不同曲線表現畫面,投入創作的過程要學生平心靜氣、一絲不茍,培養了學生細致、耐心、認真的品質。通過裝飾畫的創作明快的色彩和均勻的色塊,能使學生產生愉悅、積極的心境。在低年段可設計一些美術造型游戲,不需要強制設定主體或形象,憑學生感覺、想法來創作,在認知較好的學生中可利用命題的繪畫創作,學生能從創作中獲得快樂,表達想法和感受,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作品,滿足學生表達需求,培養學生表達自我的習慣。當給學生一個《我最喜歡的……》題目時,學生創作出了《我最喜歡的樂高》。場景、布局都是學生一氣呵成的,筆者做的只是提供了樂高積木的圖片以及在畫面后期完成度上給予意見。
手工制作過程中,會接觸到各種工具材料,在實際動手過程中,豐富對實際生活的體驗,通過對這些材料的了解與掌握,感受勞動創造的愉悅,以培養學生珍惜勞動成果、藝術作品的良好品德。在上《我的小屋》一課時,筆者讓學生用各種材料模擬制作自己的房間或是家里房間的場景,利用學生熟悉的家庭環境,在實際操作和創作過程中提高動手能力,在良好的情感氛圍中獲得良好品德的潛移默化。學生在使用到較多的工具制作時也需要較強的計劃性,在此過程中可利用示范、視覺提示、提醒等支持手段,培養學生有序的工作習慣和講衛生、愛整潔、維護公共利益的行為習慣,逐步培養學生耐心細致、勇于克服困難和忍耐堅持的心理品質。同時,這些品質也會受到教師影響,這也要求美術教師在教學中以身作則,重視教學示范過程。通過創作和訓練,使學生情感氛圍獲得良好品德的潛移默化。
3.配合教學主題滲透德育
基于教育生態觀下的教學要“以人為本”,滿足有不同需求的學生,促進每個生命個體的發展,我校以主題教學為切入點,包括重大民族節日、藝術節、運動會等。美術教學寓教育于主題活動中,通過感受民族節日特色,欣賞和創作美術作品;通過為節日活動、藝術節、運動會等制作宣傳海報和制作環境布置的裝飾物,推進學生愛生活、愛祖國的情感教育。如中秋節主題時,美術課上學生會制作燈籠或者與中秋有關的制作和裝飾物,在中秋統整活動——中秋晚會上,學生制作的燈籠用來掛燈謎,其他裝飾物用來裝扮會場,節日的氣氛是歡樂的,學生的身心全程參與到主題之中,在自然而愉快的氛圍中了解了中國傳統節日——中秋,度過自己主導的節日,德育也在其中滲透。
4.注重環境滲透德育
一方面,優化美術課堂,美術教室的布置應寬敞明亮,教室空間適宜,設備擺放合理美觀,根據教室的實際情況,開辟畫廊展示學生作品,增強美術創作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美的環境,給他們帶來視覺的愉悅和美的熏陶。課堂教學應利用適合教學內容的環境布置激發學生情感的帶入,比如在上《小藍和小黃》一課時,筆者利用繪本故事將小藍和小黃設計成兩個小孩,將教室布置了很多藍色和黃色,設計了尋找藍色和黃色的教學環節,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尋找著教室中的顏色,以積極的心態完成操作。另一方面,優化校園環境,營造培智學校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優美的校園環境,如:懸掛學生美術作品的櫥窗、學生照片的宣傳欄、太陽花寶寶的形象等,讓每一棵花草、每一堵墻壁都成為育人的工具,讓德育融化在好的環境中,校園成為孩子們美麗的家園、樂園、學園,我們的孩子愛干凈、愛勞動、愛學習、愛生活,喚醒他們的情感,從而使他們獲得真切的體驗。讓學生置身于最優化的生活校園環境中,讓學生真正能在一個和諧美麗、文化氣息濃郁的環境中懂得真、善、美。
總之,我們不能小看一幅平面繪畫創作、一件陶藝作品、一件紙質作品給予學生積極參與、勇于探索的道德品質。美是一種心靈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讓我們為孩子們創設一個真、善、美的情感空間,使他們在美術學習的同時接受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