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綺雯
一、“以校為本”,完善班級家校合作制度
(一)健全家校合作機制,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
家校合作使家長重視教育,意識達成一致,是完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缺少的條件。民主型、引導型的家校合作方式也及時給學生更好的成長方式,使學生得到最好的成長。
班級制度建設緊緊圍繞家校合作,家長學校定期召開校級家委、班級家委會議,對班級管理定期進行經驗反思與總結,完善家校合作制度,不斷提高家長學校、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班級管理等規章制度的實施有效性。班級文化管理指導和幫助家長了解學校工作況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掌握科學育人方法,樹立家長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老師”的觀念,促進班級管理多元發展。
(二)發揮家委作用,引領班級制度建設
每班家委代表組成校級家委會,學校定期召開家委會會議,發揮管理合力作用。校級家委全程參與學校和班級管理,實時監控學校現狀,及時傳遍到每位家長。通過家校合作,一起討論問題,集思廣益,參與學校管理,為班級建設發展出謀獻策,完善班級制度建設并落到實處。
(三)“家校合作”常規化
發揮家長學校陣地輻射作用,幫助家長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更好地協助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學校通過開展家長講座、建立心理咨詢室等形式,定期開展班級系列家長會講座,邀請心理專家、民警、家長志愿者等開展活動,教育方式是家長大力贊同。
(四)扎實有效開展家校聯系工作
明確的家校聯系制度,促進教師不斷轉變觀念,主動進行家訪。讓教師們認識到家訪是家庭與學校、家長與老師之間進行溝通聯系的一個最佳載體,更是班級有效開展各項活動的有利條件。在家訪中發現學生和家庭的實際困難,彼此真誠交流,共同教育。
二、班級活動文化建設,提升班級凝聚力
班級活動文化建設能融洽親子關系。每學期學校開展的開放日或校本課程、校運會等,家長們主動熱情參與,給孩子榜樣力量。親子活動是由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相互合作進行的一項活動,激發家長與孩子積極參與的熱情,融洽親子關系。親子活動后,每位家長和孩子都需要互相寫感言信,互相學習。班級活動極大地彰顯班級制度的效力,使得親子教育水到渠成。
(一)傳承學校傳統項目,開展特色活動
學校有毽球隊、健美操隊、跳繩隊、田徑隊、醒獅隊,有充滿惠愛特色、廣府特色、校本毽球特色的大課間體育運動,增強了師生的體質,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二)“書香家庭”“惠愛之星”評選活動
定期開展“書香家庭”“惠愛之星”評選活動,學校積極開展智慧閱讀活動,通過讀書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和大人一起讀”和智慧閱讀平臺打卡,評選出“書香家庭”“閱讀之星”“惠愛之星”,好評如潮。
(三)開展親子活動
學校精心設計學生的親子任務:《給家長的一封信》《勞動小達人》《健康打卡記錄表》《讀一本好書》等都是親子活動,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并交流。活動提高了父母陪伴孩子的質量,密切了親子關系,為家庭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四)校刊展示班級風采
學校校刊《惠福源》給每位學生與家長共享班級成長風采,孩子享受學校學習的樂趣和親子活動的感動,鼓勵家校合作,多一些理解、配合和支持,提高孩子愛家愛校的榮譽感。
(五)家長開放日深度體驗校園生活
根據班級管理制度要求,邀請家長參與學校開放日活動。家長通過聽課觀察、與教師直接交流等方式,參與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暨美食節、學生才藝展示、學生成長禮等活動,全方位地了解孩子的成長足跡,商討家校共育的辦法。消除了家長對學校的誤解,加強了家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三、以教師主導為中心,提高班級管理的精神文化
在家校合作中,學校是核心,教師是主體,是家校合作活動的重要紐帶。教師當好家校合作的研究者和家校活動的組織者,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家校溝通和合作。為此,加強班主任培訓,更新教師的班級管理模式及教育理念,發揮自身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
(一)班主任工作形式多樣化
教師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改變傳統家長會的模式,以尊重學生、促進學生發展為本,把傳統的“批評會”變成“建議會”“溝通會”“探討會”“表揚會”,讓每個家長都樂意來開家長會,每個學生都期待家長會。家長會的形式由各班根據具體情況多樣化展開。
(二)“家校聯系本”是加油站
每位新生入學都會有“家校聯系本”,促進教師對家長的溝通和認識:家庭信息,父母的期望,興趣愛好,工作聯系和備注等。“家校聯系本”拉近了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距離,密切了家長和班主任的關系,特別是特殊情況的發生,能及時溝通解決,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使得家校合作向更深層次發展。
(三)及時發放“學生成長記錄冊”
班主任每月給家長發一次“學生成長記錄冊”,每周向家長匯報學生在校的品行、學習、生活等綜合情況反饋,家長也要填寫孩子在家表現。通過反饋單的交流,家長和班主任能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在校、在家的品行表現,使家校教育步調一致。
四、與時俱進,拓展班級環境文化空間
(一)建設班級環境文化,營造和諧“家”氛圍
班級環境設計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根據收集的建議,分小組行動布置課室。教室環境凈化和綠化,定期出版優秀作品展示,力求讓教室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營造溫馨的學習環境。
(二)以網絡為載體,拓展班級環境文化空間
教育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以網絡為載體,拓展班級與家長的互動空間。網絡是現代社會最便捷的聯絡溝通工具,便于家長和學校隨時隨地溝通交流,促進家長和學校的相互了解,受到了學生、家長和班主任的歡迎。
建立班級微信群、QQ群。班主任及時開通家校微信群,及時把學校班級信息有關的照片、文字、學生作品、教育方法、通知、共享學校各種動態實時活動。學生家長可以每天都上班級的微信,隨時了解班級的活動,也可以將自己教育孩子的困惑和思考與其他家長分享交流。
搭建“校訊通”平臺。班主任通過“校訊通”平臺及時與家長聯系,每天將班級的作業要求、活動、學生表現、小結等情況以短信的方式發送給家長,這種家校溝通方式快捷、有效、省時省力,受到班主任和家長的好評。
經過學校、教師與家長共同努力,不斷地探索實踐家校合作途徑。既提高了家長教育的意識,也創新家校合作模式,形成了切合本校實際的、可操作的家校合作制度,使教育孩子步調一致,促進班級管理多元發展。家校合作共贏,引領學生全面發展,爭當“新四有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