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突發公共事件下的糧食流通體系優化

2020-03-24 11:04:55錢煜昊羅樂添王金秋

錢煜昊 羅樂添 王金秋

摘 要:近年來突發公共事件頻發,糧食的應急保供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基于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一手資料與調查數據,分析了我國糧食流通體系的現狀和在應急保供能力方面存在的關鍵問題。研究發現:我國的糧食流通系統在總體上能滿足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需求,但也存在三個方面的缺陷。一是政府糧食儲備體系存在儲備品種和加工轉化能力結構性失衡的問題;二是社會糧食儲備體系還不夠完善;三是糧食物流體系存在硬件設施跨地區銜接度低和管理制度缺乏頂層設計的不足。為提高糧食流通體系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應從優化糧食儲備結構、推進市場化改革、科學指導農戶和城鎮居民儲糧、提高糧食物流設施跨區域銜接度和完善糧食物流頂層設計等五個方面對其進行優化。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保供;糧食流通體系

引 言

進入21世紀以來,全國性突發公共事件頻發,我國先后經歷了“非典”疫情、南方雪災、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諸多特大突發公共事件, 東南沿海地區的洪澇和颶風等災害事件更是頻發。這些突發公共事件不僅造成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也引起社會運行的失序[1]。2020年1月中下旬開始席卷全國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讓突發公共事件成為政府和民眾關注的熱點議題。疫情期間,受恐慌情緒和不實消息影響糧食領域也一度出現了運行失序的苗頭。加之國際上部分國家因新冠疫情、干旱和蟲災等因素限制糧食出口量,引發國內部分消費者擔憂,導致發生搶購和囤積糧食現象,并出現“中國將出現糧食危機”這樣聳人聽聞的言論,糧食的應急供應一時成為僅次于口罩供應的社會焦點,我國落實糧食安全國家戰略面臨重大考驗。

糧食安全概念最早于1974年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出,最初被界定為“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物。”但其內涵隨著國際糧農組織認識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并于2012年被最新界定為“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擁有獲得充足、安全和富有營養的糧食來滿足其積極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所需的物質和經濟條件”[2]。由上述表述可以看出,不管糧食安全的概念隨著時間推移如何變化,“任何人在任何時候獲得足夠食物”的核心概念并沒有改變。而有學者基于個人營養和糧食可獲得性視角對我國當前的口糧安全保障程度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我國目前口糧安全保障率已達158.57%~168.02%[3]。由此可見,現階段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矛盾,已經從正常時期的糧食供給轉移至非常時期的糧食應急保供。當發生突發公共事件時,糧食流通體系能否及時滿足民眾和市場的需求,將是考驗我國能否實現糧食安全的最主要指標之一。

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間,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在2020年1月30日緊急成立糧油保供工作小組,承諾將糧油市場保供穩價作為最重要、最緊迫的政治任務,確保不脫銷、不斷檔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官網(www.lswz.gov.cn)。。經過各級政府的努力,我們可喜地發現疫情期間全國范圍內基本未出現糧油產品斷供現象。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的糧食流通體系在高壓下暴露出了部分糧油產品結構性短缺和緊急供應效率不足等問題,亟待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以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突發公共事件。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思路

突發公共事件往往既具有社會破壞性又具有復雜性,在引發民眾搶購糧食的同時,也會沖擊受災地區的糧食系統,使得突發事件下儲備糧緊急調運舉步維艱[4]。由于我國歷史上一直自然災害頻發,因此黨中央在新中國成立以來便一直未停止對糧食應急調撥問題的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管好用好儲備糧,這是保百姓飯碗的糧食,不能平時老說庫盈囤滿,真到急用卻拿不出來。”[5]足見黨中央對該問題的重視。

學界關于糧食流通應急體系的研究起步較晚,系統性的研究至今仍不多見。學者們對糧食流通應急體系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早期大多為國外學者,且大部分學者關注的重點局限于儲備糧的應急調運和管理問題[6-9]。直至21世紀初,關于該方向的研究總體上依然匱乏,對于實踐的指導意義也比較有限[10]。但在印度洋海嘯發生后,糧食流通應急體系建設的研究熱度陡然升溫,學者們逐漸認為糧食流通應急體系建設中存在的最大缺陷是缺乏系統性[11]。自此,學者們開始著眼于研究糧食流通應急體系的構建,我國加入該領域研究的學者逐漸增多。他們分別從系統論、量化分析、系統動力學模型和關鍵風險點識別等角度,研究了我國的糧食流通應急體系,并提出了相關完善策略[12-16]。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在探討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問題時,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優化糧食應急供應體系的措施[17-19]。

上述研究從不同角度探索了優化我國糧食流通應急體系的方法,也從多個層面啟發了本文的寫作思路。筆者認為,現階段關于該議題的研究還存在兩個較大的缺陷:首先是對糧食流通應急體系的研究深度不夠。這并不是說我國學者的研究水平不足,而是我國有關糧食流通的調研和數據收集工作通常由政府內部組織,外界很難獲得關于糧食流通的一手資料和數據。因此在缺乏糧食部門實際工作經驗的情況下,學者們難以了解我國的糧食流通應急體系運行現狀,只能做一些局部研究,提一些泛泛的政策建議。其次是現有研究未能從糧食流通體系本身去評價我國的糧食儲備應急能力。在現有文獻中,多數學者僅著眼于糧食流通應急體系自身的建設,沒有將糧食流通應急體系融入到糧食流通體系整體的大環境中。糧食流通應急體系并不能獨立于糧食流通體系存在,前者是后者的子系統,后者是前者的依托,因此要評價我國的糧食流通應急體系是否可靠,最應該做的是從我國糧食流通體系本身去評價其應急保障能力。為完善上述研究缺陷,本文一方面利用筆者團隊主要成員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工作的優勢,基于一些非涉密的一手調研資料和數據,更深入地分析目前我國糧食流通應急體系的運行情況;另一方面,以大糧食流通體系的思想為基礎,從糧食流通體系包含的政府糧食儲備體系、社會糧食儲備體系和糧食物流體系三個方面,剖析目前我國糧食物流體系的現狀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并提出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視角下優化糧食流通體系的對策建議。

二、我國政府糧食儲備體系的現狀及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政府糧食儲備體系在我國的建設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根據張弓《唐朝倉廩制度初探》記載,我國在唐朝之前就已經形成了由太倉、正倉、轉運倉、軍倉、常平倉和義倉等各類倉庫組成的糧食儲備體系[20]。此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又出現了負責軍糧供應的軍倉、負責調節市場的常平倉與民間自發建設的主要用于賑災的社倉、義倉等。古代封建王朝的糧食倉儲體系是我國現行政府糧食儲備體系的雛形,也體現了從古至今國家管理層對政府糧食儲備體系建設的重視。

(一)我國政府糧食儲備體系的現狀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就一直在不斷探索如何建立完善的政府糧食儲備體系。我國現行的儲糧體系形成于1990年,國務院在當年決定建立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同時要求各省級政府建立地方糧食儲備,并按照“以銷定儲、口糧為主、央地協同、動態調整”的原則確定政府糧食儲備規模總量。政府糧食儲備由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兩部分組成,二者規模大致相當,但其對應的管理部門和功能則不盡相同。首先,從各管理職能部門職責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中央儲備糧行政管理,指導各地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管理地方糧食儲備。地方各級政府則根據實際制定地方儲備糧管理制度,并在地方儲備糧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庫存管理、購銷輪換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其次,從儲備糧功能看,中央儲備是中央政府用于調節全國糧食供求總量、穩定糧食市場、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其他突發事件等情況的糧食,是全國或較大范圍內應大災、守底線、穩預期的“壓艙石”。地方儲備則是地方政府用于調節區域糧食市場和應對區域性糧食應急狀況的糧食,是區域內保供應、穩市場、保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二)我國政府糧食儲備體系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政府的糧食儲備能否滿足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的應急需要,可以從糧食的儲備總量、儲備設施、儲備結構和應急轉化能力四個方面是否能滿足社會需求來判斷。

1.我國糧食儲備總量充足。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庫存消費比不應小于18%的糧食安全警戒線,這是按照各品種糧食生產年度綜合測算的全社會最低庫存量[21]。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國家糧食儲備適當多儲一點、多花一點錢,安全系數高一點是必要的,但也要講性價比、講效率效益[5]。在該指導思想指示下,目前我國政府儲備占消費總量比已超過25%,儲備總量充足。如我國最主要的兩個糧食品種小麥和稻谷,不僅儲備量充足,2020年的收儲還面臨倉容缺口的情況。就小麥而言,近年來小麥持續產大于需,收得多、銷得少,政策性庫存持續攀升。2020年1月末最低收購價小麥庫存達同期歷史最高水平,比2016年去庫存政策開始實施時還多,倉容逐年趨緊,收儲矛盾突出。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初步預估,執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6個主產省,除湖北外,河北、江蘇、安徽、山東及河南均存在較大倉容缺口。雖然2020年小麥生長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條銹病,但因普通品種小麥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政策性收購量或將持續增加,收儲倉容壓力反而可能進一步加大。2019年全國銷售最低收購價稻谷超過了全年收購量,這是自2013年以來首次實現當年消化量超過收購量。即便如此,最低收購價稻谷庫存總量依然龐大。我國目前主要依靠大幅降低儲存時間較長的稻谷銷售底價和向加工出口與燃料乙醇生產企業出售這兩大措施來降低庫存量。但由于加工大米出口、生產燃料乙醇的市場空間總體有限,進一步擴大這部分消化量的可能性已經不大;大幅降低銷售底價短期內能夠促進企業競買,最終的消費量也并不會因此持續擴大,因此稻谷庫存在較長的時期內依然會處于峰值狀態。

2.我國糧食儲備硬件設施條件較好。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糧庫倉容只有551.25萬噸,且大部分糧倉由祠堂廟宇改造而成,即便是在糧食和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糧庫倉容也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為了滿足庫容和倉儲技術更新的需要,黨中央分別于1950-1952年、1953-1959年、1969-1977年、1983-1987年、1991-1995年與1998-2005年間先后6次對糧倉進行了大擴建和大修整,如今我國的糧食儲備硬件設施無論在倉容還是技術上都已基本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3.我國糧食儲備結構持續優化。由于我國糧食收儲制度存在歷史遺留問題,地方和中央儲備之間協同運作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糧食的儲備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在前幾年已成為我國糧食儲備體系面臨的主要矛盾[22]。一方面,有些省份儲備的品種與當地消費習慣不匹配,當發生突發公共事件時,糧食消費過度依賴于主產區的糧食調運;而另一方面,一些省份則過量儲存糧食,嚴重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以主要儲存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玉米為例(見圖1),由于在2016年之前一直對玉米實行臨時收儲制度,玉米“高價格、高產量、高庫存”的“三高”問題自2008年初步顯現,其后一直困擾著糧食部門。在問題最嚴重的2015年,我國的玉米生產者價格以美元計價接近美國的3倍,玉米庫存量也超過了當年全國總產量22 479.5萬噸的40% 數據來源:FAO官方網站(http://www.fao.org/)。 。但自2016年來國家推進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后,將玉米臨時收儲制度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新機制,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價格開始顯著降低。與此同時,在最低收購價政策的支持下,稻谷和小麥價格仍高于市場,導致三大主糧品種的比價關系倒轉。從供給側看,普通品種稻谷種植收益依然較高,銷售渠道有保障,會繼續刺激國內生產。如以黑龍江為例,目前當地玉米價格在每公斤1.6元左右,而粳稻在每公斤12.6元左右,從而會引導優質稻米產量增加而玉米進一步去庫存。受比價關系影響,2015年以來我國的稻谷逐漸顯露出產大于需的端倪。該現象一方面需要引起重視,不能讓稻谷庫存重蹈玉米的覆轍;另一方面,也恰恰說明了我國現階段的糧食儲備結構較2016年以前更趨合理。

圖1 2008-2016年間中國玉米的產量、庫存量、生產者價格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玉米產量與生產者價格數據來自FAO官方網站(http://www.fao.org/);玉米庫存量數據來自USDA官方網站(http:www.usda.gov)。

4.我國糧食儲備應急轉化能力有待加強。由于政府儲備的糧食絕大多數為原糧,當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政府需要第一時間將原糧快速制成成品糧供應災區,因此糧食儲備的應急轉化能力至關重要。我國的糧油應急加工企業在這次疫情應對的大考中總體表現良好。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統計,截至2020年3月底,5 388家全國糧食應急加工企業已開工4 642家。國家的配套保障也較為及時,審核報送2 315家糧油重點保障企業,申請貸款資金總額1 273. 61 億元,并積極協調農發行糧棉油部對重點保障企業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截至3月下旬已向156 家企業發放貸款85億元。但這其中依然存在應急加工品種不合理的問題。如根據2018年度的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底,我國共有成品糧加工企業14 614家,其中,糧油應急加工企業4 154家 2019年的糧食加工企業數據尚未全面統計完成,此處4 154家應急加工企業為2018年末數據,上文5 388家為2020年初數據。,具體情況見表1。

由表1可知,雖然我國的糧油應急加工企業總數較多,但也與政府糧食儲備一樣存在品種間的結構性問題。如小麥的應急加工企業數量占到了小麥成品糧加工企業總數的41.62%,但作為同樣重要的大米和植物油,兩者的應急加工企業相對于成品糧加工企業的占比則僅分別為26.23%和26.08%。雖然大米的應急加工企業絕對數量大于小麥,但就全國層面來講,以大米為主食的人口遠多于以面食為主的人口,當發生突發性公共事件時,以大米為口糧的地區可能會出現大米的暫時性短缺。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現行的政府糧食儲備體系基本能在平常時期有效保障全國的糧食安全。但由于在糧食儲備和糧食應急加工方面依然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因此在發生突發性公共事件時部分地區可能會面臨成品糧短缺的壓力,這對我國的糧食物流體系是個考驗。

三、我國社會糧食儲備體系的現狀及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社會糧食儲備是指所有權或使用權不屬于中央或地方政府的糧食儲備,權益主體為涉糧企業、農戶和城鎮居民,具體分為企業商品糧儲備、農戶糧食儲備和城鎮居民糧食儲備三類。隨著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政府事權糧食庫存將逐步趨于合理,市場在糧食資源配置中將發揮決定性作用。根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的統計,截至2017年12月末,我國社會儲糧總量約3億噸,相當于全國居民6個月的糧食消費量。這其中,絕大部分為企業商品庫存和農戶儲糧,城鎮居民存糧不足1 000萬噸。區分品種來看,稻谷和玉米的社會儲糧數量都超過了1億噸,小麥約5 000萬噸,大豆和其他雜糧的社會儲存則較少。

(一)我國社會糧食儲備體系的現狀

1.我國企業商品糧儲備規模相對穩定,但應急保供能力有所下滑。企業商品糧庫存是企業為滿足經營和加工需要而儲存的、擁有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糧食庫存。根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在2005-2017年間的統計數據,其庫存水平一般在0.5~1.0億噸之間波動。受糧食生產、收儲政策、產業發展等因素影響,近年來我國的企業商品糧庫存呈現出占糧食總庫存比重逐年下降、與國際市場食品價格關聯度逐步提高和波動幅度逐漸增大的三大特點。就目前來看,企業商品糧庫存雖然總量較大,但政府如不加以正向引導,其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正逐步減弱。

2.我國農戶糧食儲備總量規模較大,但出現地區性結構失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2017年底的調查數據顯示,農戶儲存的稻谷、玉米、小麥和其他雜糧比例大致為4∶3∶2∶1,稻谷是農戶儲存量最大的品種,農戶對稻谷和小麥的儲存量約可滿足自身4~5個月的口糧消費。在研究調查數據后,筆者發現現階段農戶的存糧行為在地區分布、收入相關性和變化趨勢等方面存在以下三個主要特點:(1)糧食主銷區的農戶糧食儲備不足,顯著低于糧食主產區和產銷平衡區;(2)農戶的人均收入水平與人均糧食儲備呈反比;(3)農戶的糧食儲備意愿在逐年減弱,人均糧食儲備呈下降趨勢,尤其是在地區性結構失衡方面表現尤為突出,糧食主銷區的農戶人均儲備量僅為主產區的一半左右。

3.我國城鎮居民糧食儲備品種結構合理,但儲備總量過小。根據調查數據,城鎮居民的糧食儲備總量在2012-2017年間總體較為穩定,年度波動幅度在10%以內,但其總量很小。截至2017年末,全國城鎮居民糧食總量不足1 000萬噸,其中近六成的糧食儲存品種為大米(稻谷),可見大米是城鎮居民儲存的主要糧食品種。按2017年度全國糧食供需平衡調查結果測算,2017年末城鎮居民糧食儲備總量尚不能滿足城鎮居民1個月的口糧消費,糧食主銷區的城鎮居民存糧總量甚至僅相當于13天的口糧消費量。雖然儲備總量小,但城鎮居民的糧食儲備結構卻相對于政府要明顯合理得多。根據2017年末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調查數據,新疆、河南、山東、河北等傳統面食消費區的城鎮居民小麥儲備量居全國前4位,江蘇、廣東、浙江、湖北、河南等傳統大米消費區的城鎮居民稻谷儲備量居全國前5位,見表2。

(二)我國社會糧食儲備體系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我國的社會糧食儲備雖然在總量上要遠小于政府糧食儲備,但其具有政府儲備所不具備的兩大優點。首先,社會糧食儲備相較于政府儲備響應更為迅速。不管是企業商品糧儲備、農戶糧食儲備還是城鎮居民糧食儲備,在易獲得性上都相較于政府糧食儲備有先天優勢。尤其是農戶和城鎮居民的糧食儲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儲存在家的成品糧,可在發生突發公共事件的第一時間起到有效應急作用。其次,社會糧食儲備相較于政府儲備結構更為合理。尤其是由表2反應的城鎮居民糧食儲備,由于是自備糧,因此在發生突發公共事件時能形成有效儲備。

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的社會糧食儲備體系還存在幾個關鍵性問題:(1)社會糧食儲備總量不足。由于當前國際和國內市場的糧食供求總體較為寬松,從而導致了各類社會儲糧主體的糧食儲備意愿都不強,社會儲糧總量占區域消費量的比例過低,特別是浙江、福建、廣東的糧食主銷區尤為突出。(2)企業商品糧食庫存比重偏低。隨著糧食去庫存的推進,國家政策性糧食庫存將逐步減少,企業商品庫存將成為市場主要供應主體。但企業商品糧食庫存目前僅占企業消費量的10%~18%,加工企業存糧意愿不高,高度依賴國家政策性糧食供應。(3)農戶糧食儲備總量逐年降低的趨勢難以逆轉。農戶的糧食儲備自古以來都是我國糧食儲備體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往往在賑災時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消費方式升級,農戶越來越傾向于賣原糧、買成品糧,存糧數量連年降低,且目前來看很難逆轉這種勢頭。(4)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的成品糧油食品節點性供應成為重要難點。穩定大城市糧食供應是抗擊疫情、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內容。由于農業生產區域化,糧油生產和消費空間嚴重不均衡,盡管原糧儲備庫存巨大,但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銷區成品糧油庫存有限,消費量大,如果疊加物流管制,客觀上就增加了供應難度。(5)未能有效重視終端社區網絡,三四線城市及鄉村居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突出。相比大城市的交通設施、人口集中度,小城市和鄉村的物流配送仍然存在明顯短板,運距遠、配送網絡不健全、社區管理落后等因素導致在疫情期間容易成為糧油供應的薄弱區域。儲備不等于供給,從糧庫到加工車間到家庭餐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應急情況下“最后一公里”往往至關重要,甚至會引發社會矛盾。

綜上所述,在發生突發性公共事件時,我國的社會糧食儲備體系能對政府糧食儲備體系起到重要的補充作用,在短時間內甚至比政府糧食儲備體系的作用更大。但我國的社會糧食儲備體系目前還不夠完善,亟待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進行正確引導。

四、我國糧食物流體系的現狀及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在我國古代,糧食物流體系的建立要稍晚于糧食儲備體系,且主要依靠水路運輸。在現代鐵路系統和公路系統全面建成之前,大運河系統與其連接的五大水系一直是我國糧食物流體系的最主要載體,時至今日,其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也為我國建立現代糧食物流體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我國糧食物流體系的現狀

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我國的糧食物流體系建設一是主要由包糧運輸向散糧運輸轉變,二是糧食物流通道搭建。有兩個主攻方向:(1)由于糧食的包糧運輸模式具有成本高、效率低、損耗嚴重和對糧食品質影響大等缺點,因此糧食運輸的散糧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在改革開放前,我國就已經在東北率先進行了糧食散糧化運輸的試點,并取得了較好效果。改革開放后,1978年9月商業部召開了“全國糧食散裝運輸會議”,總結前期試點成果并參照國外先進經驗,正式要求各地加快實現糧食運輸的“四散”化,即散裝、散運、散卸和散存。截至目前,我國通過啟動“機械化骨干糧庫項目”和“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改善中國糧食流通項目”建設,以及落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8年制定的《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已在全國初步建成主要散糧物流通道、物流節點和物流網絡,基本具備主要跨省糧食物流通道的散儲、散運、散裝、散卸和流通環節的供應鏈管理能力。(2)在糧食物流通道搭建方面,我國已初步形成了水路運輸、鐵路運輸、公路運輸、“鐵水聯運”和“公水聯運”等相結合的糧食內貿運輸模式,并形成了包括東北通道、黃淮海通道、長江中下游通道、華東華南沿海通道、西南通道和京津冀通道在內的六大糧食物流通道。其中,東北通道的運輸形式最為多樣,幾乎涵蓋了所有上述運輸模式,黃淮海通道、西南通道和京津冀通道主要以鐵路和公路運輸為主,長江中下游通道和華南沿海通道則主要以水路運輸、“鐵水聯運”和“公水聯運”等形式為主。這六條通道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合理,運力也有充足的保障,在國家宏觀層面基本解決了糧食的全國性調運問題。

(二)我國糧食物流體系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糧食物流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在糧食的運力發展方面,我國目前的國內糧食物流總量已經超過了3億噸。僅我國六大糧食物流通道的糧食流通量就達到了1.68億噸,占2017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3.14億噸的54.2%,糧食流通的運力充足,在正常情況下足以保障我國的糧食跨地區調運需求。如以代表性的東北通道為例。東北通道近年來實現了4個方面的跨越式發展,一是適應了集裝箱快速發展的趨勢,戰略裝車點集裝箱場站改造建設、鐵路專用線改造升級、散糧火車裝卸、計量、牽引設施裝備補充,實現整列裝車的比例增加;二是加快了大型糧食物流園區、加工企業散糧火車卸糧坑及散糧中轉庫、散糧集裝箱場站及接卸設施、鐵路棚車+集裝袋接卸設施的建設;三是形成了實體的產銷對接平臺以及糧達網、東北糧網等信息平臺企業,糧食貨源與物流資源供需初步匹配,信息化資源整合能力得到提高;四是發揮鐵路、水運等骨干運輸通道優勢,“樞紐+通道”的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形成。

此外,糧食進出口通道也不斷取得新突破。“十三五”以來,糧食物流進出口通道進一步拓寬,與國內六大橫向糧食物流通道銜接能力逐步提高,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成效顯著,進出口量穩中有升。我國加快了沿海港口糧食物流設施建設,集聚、吸引和延伸糧食產業鏈企業,將進口糧食物流不斷嵌入糧食產業鏈,與產業集聚區結合發展,打造沿海糧食進口大通道。大力推進糧食進口來源多元化,利用中歐班列并注重跨境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以大型糧食企業為載體,拓寬東北、西北、西南糧食陸路進口大通道,糧食進出口渠道逐漸向“一帶一路”沿線的中亞、西亞、俄羅斯、烏克蘭等世界小麥、玉米和大豆主產地,東盟、南亞諸國等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區傾斜。東北方向上,在俄羅斯受西方經濟制裁、中美貿易戰和國際油價下跌等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中俄糧食產業合作迎來重大歷史機遇,以多元企業為載體,構建糧食跨境全產業鏈戰略聯盟,全面推進中俄糧食走廊建設。沿海方向上,我國依托環渤海、東南沿海等港口物流設施提升和臨港產業集聚發展,進一步夯實進口通道基礎,加快建設糧食物流重點線路,發展鐵水聯運、江海聯運、集裝箱運輸等多式聯運物流。我國已逐步形成港口糧食物流與精深加工雙輪驅動的“大糧油”產業鏈,形成逐步向內陸地區延伸布局的進口糧食江海鐵聯運中轉聚集區,與長江中下游通道和東北通道等加強銜接和轉化,糧食進口量進一步增長。

但同時不得不看到,我國的糧食物流體系依然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在硬件設施方面,我國的糧食物流設施存在關鍵節點設施落后和跨物流通道銜接度低的問題。部分關鍵節點、糧食物流園區散糧接發設施落后、接發能力不足,且多數內河糧食泊位專業化水平低、作業條件差,使得糧食的運輸效率大大降低。另外,在糧食跨通道包括跨省運輸時,存在運輸工具標準不匹配和公路、鐵路、海運等領域的運輸設備標準不統一問題,嚴重影響了糧食在運輸過程中的銜接。如根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2014年的調查發現:當糧食在省內運輸時,糧食的散裝化(包括集裝箱運輸,下同)率超過了90%,幾乎與發達國家持平;而當糧食運輸需要跨省時,則散裝化率降至不足40%,下降幅度超過了50%,糧食的運輸效率明顯下降(見圖1)。同時,我國糧食儲備的跨省調運需求巨大,如不解決好跨省調運時的銜接問題,將極大地降低糧食調運的時效性。二是在制度設計和運行管理方面,我國的糧食物流體系缺乏頂層設計,運行管理的集約化、規模化、網絡化程度也較低。在缺乏頂層設計和統一管理的情況下,由于我國糧食物流資源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域,使得其存在物流運營管理各自為政的現象,從而不能最大程度發揮糧食物流硬件設施的功效。由此可見,雖然在平常時期,我國現階段的糧食流通體系能基本滿足糧食安全需求,但上述兩大問題使我國跨區域調度糧食的效率明顯降低,尤其是當發生嚴重突發性公共事件時,很可能暴露糧食緊急跨省供應能力不足的問題。

五、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在回顧我國現有糧食流通應急體系建設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一手資料和調研數據,從糧食流通體系包含的政府糧食儲備體系、社會糧食儲備體系和糧食物流體系三個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國糧食物流體系的現狀和在應急保供方面存在的關鍵問題。研究發現:我國的糧食流通系統在總體上能滿足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的需求,但也存在一些有待于優化和完善的關鍵問題。

1.在政府糧食儲備體系建設方面,政府在糧食儲備品種和加工轉化能力方面存在結構性缺陷,導致在發生突發性公共事件時部分地區可能會面臨成品糧短缺的壓力。

2.在社會糧食儲備體系建設方面,雖然我國的社會糧食儲備體系目前運行尚可,但其發展出現了明顯的走下坡路趨勢,亟待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進行引導。

3.在糧食物流體系建設方面,存在糧食物流設施跨地區銜接度低和物流管理制度缺乏頂層設計兩大問題,使我國的糧食物流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如要在未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做到萬無一失,還需要對糧食流通體系進一步優化。

(二)對策建議

1.優化中央和地方的糧食儲備結構。在確定地方儲備的數量和品種時,應遵循既要覆蓋大中城市,又要覆蓋敏感地區、市場易波動地區、災害頻發地區、民族地區以及庫存薄弱和缺糧地區的原則,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區域應急保供的“第一道防線”作用。在地方儲備合理布局的基礎上,應加快研究優化中央儲備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的方法。一方面,可根據各地區的糧食消費習慣在各地區存放部分補充儲備糧;另一方面,應將中央儲備的主體布局在糧食主產區。該布局形式既可以方便輪換、節約成本,也便于糧食的收購。在具體操作上,鑒于政策性糧庫還需要2~3年才能將糧食消化到合理水平,政府可待庫存消化到一定的合理水平后進行跨地區的倉庫間存糧置換。這樣既不會沖擊市場,也可通過跨省輪換、品種串換等方式,逐步優化中央儲備糧的地區布局和品種結構。

2.以市場化改革促進糧食儲備主體多元化發展。首先,可通過糧食流通市場化改革理順價格關系,引導糧食加工企業、飼料生產企業等入市,推動形成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糧食收購儲存的流通新格局。其次,可鼓勵糧食經營者創新糧食收儲模式,通過訂單、入股等方式,打造農民和企業風險共擔、收益共享、長期穩定的利益共同體,以市場化方式優化社會儲糧結構布局。再次,可在穩步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同時,對農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建設糧食倉儲設施給予必要的支持,引導糧食生產者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糧食流通,促進糧食生產和流通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應加快行業信息化建設,構建大宗糧油和物資的統一信息平臺。建立現代化的市場交易體系,拓展糧油交易中心線上功能,加強糧油儲備、糧油加工、供求、價格等信息的統計和監管,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糧油庫存、市場的監測預警。近期對大型糧油批發市場、大型超市和應急加工企業進行重點監測,全面掌握主要糧油品種銷量和價格變化情況。加大對囤積居奇等行為的查處力度,確保質量安全,穩定糧油價格,關注輿情,穩定預期。

3.完善城鎮和鄉村的社會儲糧體系。首先,在農戶的糧食儲備方面,建議在加強研究和調查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推廣應用家庭儲量器具和儲藏技術,改善農戶儲糧條件,減少產后損失,引導農民儲糧備荒。其次,在城鎮居民糧食儲備方面,應根據城鎮居民儲糧空間有限的特點,在糧食主銷區搞好糧食應急供應網點建設,增加加工、供應網點,確保在特殊、突發等應急情況下,城鎮居民的糧食消費需求能夠及時得到滿足。此外,還應加快建設低溫保鮮糧食倉儲體系。無論是應對疫情保障糧油儲存期還是滿足居民健康消費需求,在重點城市和關鍵物流節點建立一定比例的成品設施都顯得十分必要。在此基礎上,建立服務北上廣深等超大型勞動力流入地的前瞻糧油物資儲備計劃。盯住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北京上海一般節后有大量勞工返城,糧油消費會快速增加,應盡快建立前瞻性糧油儲備計劃,充實大城市銷區糧油儲備。

4.提高糧食跨省、跨物流通道和跨運輸方式的銜接度。一方面,政府應按照糧食物流“十三五”規劃的精神,在“兩橫、六縱”八條產銷跨區域調運的鐵路、水運等干線通道上選點集中布局主要承載國家糧食干線調運的核心層級糧食物流樞紐,并實現向區域進行分撥等核心組織功能;另一方面,應圍繞產業聚集地和市場集中地,集約歸并現有的糧食物流設施,在統一運輸工具和公路、鐵路、海運等領域運輸設備標準的基礎上,提高物流輻射組織能力和輻射空間范圍,建設有利于區域糧食集中和規模化運作的區域性糧食物流樞紐。

5.完善糧食物流頂層設計,加強糧食物流集約化、規模化、網絡化管理。一方面,要用統一的制度框架將我國分屬不同行政區域的糧食物流資源有效歸結,形成合力,杜絕糧食物流運營管理各自為政的現象,從而最大程度發揮糧食物流硬件設施的功效;另一方面,在探索制度和模式創新時立足我國實際,不能照抄美國、加拿大等服務于“出口導向型”糧食物流體系的制度模式。具體來說,應做好“三個結合”:一是做好與糧食產業相結合,結合各地實際,重點發展糧食物流產業園,將糧食物流產業園發展成糧食物流的主要節點;二是做好與社會物流體系相結合,發揮舉國體制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協調各方資源,共同做好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三是做好與市場的結合,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依托市場力量發展糧食現代物流業。尤其是在與市場的結合方面,建議充分發揮流通企業和大型電商平臺作用,推進批發市場、物流配送和銷售終端互聯互通,實現從批發到零售的有機銜接和高效運轉;開辟糧油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建立和完善直通居民的供應鏈,切實推進綠色通道,優先保障城市的“菜籃子” “米袋子”“油罐子”,實現城市居民食品的穩定供應。

參考文獻:

[1] 張海波,童星.中國應急管理結構變化及其理論概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5(3):58-84.

[2] 張元紅,劉長全,國魯來.中國糧食安全狀況評價與戰略思考[J].中國農村觀察,2015(1):2-14.

[3] 謝高地,成升魁,肖玉,等.新時期中國糧食供需平衡態勢及糧食安全觀的重構[J].自然資源學報,2017,32(6):895-903.

[4] 李鳳廷,侯云先,邵開麗,等.突發事件下的糧食物流——基于情景應對的儲備糧緊急調運決策框架[J].中國農村經濟,2016(12):60-75.

[5]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58-686.

[6] Kemball-Cook D,Stephenson R.Lessons in Logistics From Somalia[J].Disasters,1984,8(1):57-66.

[7] Long D C,Wood D F.The Logistics of Famine Relief[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5,16(1):213-229.

[8] Hwang H S.A Food Distribution Model for Famine Relief[J].Computers Industrial Engineering,1999,37(1):335-338.

[9] 婁源功.國家儲備糧緊急調運的模式與系統優化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03(3):30-33.

[10] Kumar S,Havey T.Before and After Disaster Strikes:A Relief Supply Chain Decision Support Framework[J].I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3,145(2):613-629.

[11] Van Wassenhove L N.Humanitarian Aid Logistics: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High Gear[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2006,57(5):475-489.

[13] 冀巨海,張銳芳.基于可拓物元模型的糧食應急物流系統績效評價[J].物流技術2014,33(1):130-133.

[14] 王琳.糧食應急儲備網絡運作機理及模型優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5:35-63.

[15] 毛學峰,劉靖,朱信凱.中國糧食結構與糧食安全:基于糧食流通貿易的視角[J].管理世界,2015(3):76-85.

[16] 王帥,趙秀梅.中國糧食流通與糧食安全:關鍵節點的風險識別[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2):124-132.

[17] 程國強,朱滿德.中國糧食宏觀調控的現實狀態與政策框架[J].改革,2013(1):18-34.

[18] 曹寶明,劉婷,虞松波.中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目標、路徑與重啟[J].農業經濟問題,2018(12):33-38.

[19] 王鋼,錢龍.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糧食安全戰略:演變路徑和內在邏輯[J].中國農村經濟,2019(9):15-29.

[20] 楊際平,陳明光,張弓.《唐朝倉廩制度初探》讀后[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2):112-114.

[21] 李昕.我國糧食安全與農業結構調整取向:觀照國際經驗[J].改革,2011(8):69-76.

[22] 錢煜昊,曹寶明,武舜臣.中國糧食購銷體制演變歷程分析(1949-2019)——基于制度變遷中的主體權責轉移視角[J].中國農村觀察,2019(4):2-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欧美成在线视频|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98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亚洲天堂高清| 国产精品视频999|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香蕉网久久|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欧美性天天| 久久国产乱子|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久久熟女AV|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五月天久久婷婷|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亚洲综合色在线|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日韩第九页| 制服无码网站|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精选自拍|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999|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亚洲一区网站|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激情亚洲天堂|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亚洲一级色|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91精品国产福利|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精品欧美视频|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天堂成人av| AV熟女乱|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免费在线a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