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華
【內容摘要】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東升西降”趨勢不可阻擋。而在國際輿論場上,“西強我弱”的局面迄今并未根本改變,這與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很不相稱。我們要大膽突破思維慣性,抓住主要矛盾,既善于防御中的進攻,又善于進攻中的防御;既善于內線作戰,又敢于跳到外線作戰;既善于在新聞輿論戰中爭取主動,又善于運用非對稱傳播模式,打出文化傳播、新媒體傳播、好感傳播的“組合拳”,切實增強中國國際傳播能力。
【關 鍵 詞】國際傳播能力;中國故事;非對稱傳播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東升西降”趨勢不可阻擋,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在此大勢下,構建與中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相稱的國際話語權,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成為國際傳播工作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①。近年來,中國大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但是,實事求是地說,國際輿論場“西強我弱”的局面迄今并未根本改變,中國仍時常處在“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②的境地。
本文結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簡稱“總臺”)的抗疫報道實踐,分析國際傳播工作的得失,并以此為基礎,探討增強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關于總臺抗疫國際傳播的分析與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總臺找準核心敘事,創新話語表達,加強自主傳播,深入挖掘生動實踐,努力對外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生動詮釋了中國道路和中國制度的優勢。
(一)找準核心敘事,蘊含價值傳遞,生動鮮活講述中國抗疫故事
總臺旗下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英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各語種電視頻道、中文國際頻道以及44個語種傳播平臺,均把宣傳報道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作為重中之重,真實記錄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的這場抗疫“人民戰爭”。
總臺制作的時政微紀錄片《武漢保衛戰》和動畫微紀錄片《守護生命》,選擇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戰疫的重大時間節點,向海外受眾生動鮮活地講述中國抗疫故事,潤物無聲地在國際輿論場展現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受到海外受眾廣泛贊譽。相關作品全網推送后,5天時間內觸達全球227個國家和地區超過6.54億人,全面刷新總臺視頻產品的海外傳播紀錄。
(二)針對美西方政客的污蔑攻擊,以“貼身式纏斗”爭取話語權和主導權
在此次抗疫國際傳播中,總臺以攻為守、針鋒相對,加入“病毒起源爭論”這一全球關注的交流場域,在“纏斗”中掌握國際輿論場的制高點和主動權。一方面,總臺通過《國際銳評》、《玉淵譚天》、CGTN系列評論等,直接抨擊美西方政客和媒體的攻擊抹黑言論;另一方面,通過獨家采訪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國際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英國劍橋大學病毒研究專家彼得·福斯特等國際知名人士,以最新科研成果有力駁斥所謂“病毒來源于中國”的污名化言論。此外,總臺多語種網紅工作室主動發聲,通過境外社交媒體平臺等抵達國際輿論交鋒的最前線,講述真相、解疑釋惑。
(三)有力回應國際關切,以“帶入式敘事”實現全球共情、國際共振
總臺“央視頻”客戶端及時開啟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施工建設“慢直播”,多個機位全天候不間斷呈現現場實時畫面。總臺記者采訪多位在華生活的外國人士,直觀講述中國各地抗擊疫情的真實情況。CGTN《對話》欄目邀請在武漢為醫護人員制作和配送咖啡的伊朗咖啡師Sina Karami、在中國生活近20年的意大利裔美國人Mario Cavolo、自發捐贈口罩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以色列人Rabbi Shalom Greenberg參加連線訪談。這些講述能與更廣泛的國外受眾產生共情。
(四)依托對外傳播集群平臺,進入對方話語體系,實現話語互融
總臺主動進入海外輿論場域,在對方的話語體系里注入中國媒體人的觀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美西方輿論場抹黑中國的謠言和歪曲報道,總臺100多位中外籍主播記者以連線報道、接受專訪、走進外媒直播間、向外媒提供稿件等多種方式,在境外主流媒體,特別是G7、G20國家媒體上強力發聲,累計250多人次,講述了中國官方作出的決策部署和有力舉措,有理有據地揭露了海外針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和辱華言論,批駁了某些西方媒體抹黑中國的卑劣行徑。
(五)主動開展媒體外交,廣泛團結國際媒體,贏得道義支持
CGTN英語頻道推出《全球疫情會診室》直播節目,邀請鐘南山等中國權威專家,通過海內外專家全球視頻連線等方式,向各國介紹中國一線醫護人員的寶貴抗疫經驗。此外,總臺還攜手多國媒體友人、演藝明星,推出原創戰疫公益歌曲《天使的身影》英語、阿拉伯語、俄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語種版本。
2020年1月底至3月初,總臺先后收到104家國際主流媒體和全球5家主要媒體組織負責人的慰問信。3月上旬至6月底,總臺向112家國際媒體機構負責人和32個國家的駐華大使發去慰問函,介紹中國政府積極開展抗疫國際合作的立場和行動,呼吁國際媒體加強合作、同向發力,為戰勝疫情作出負責任媒體應有的努力和貢獻。
二、中國國際傳播工作中的幾個突出問題
國際輿論是國際社會意見和態度的集合體。中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為了闡釋好中國立場、維護好國家利益、展現好中國形象,在國際輿論場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總臺在抗疫國際傳播中的實踐,相比此前的重大報道有不小的突破和創新,但在國際傳播領域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面臨的挑戰,在其他外宣媒體中也普遍存在。這些問題如不切實加以解決,將會影響國際傳播的效果。
(一)習慣性沿用西方話語體系和價值標準看待中國發展、中國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學習和引進大量的西方經濟理論、政治理論、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在解釋中國發展道路時,西方話語體系也經常被用于提供思想參照和價值支持。然而,西方話語根植于西方樣本,并不具有無條件的真理性和指導性。
誠然,這些西方理論體系經過了數百年的建構,推動了人類的三次工業革命和現代化,其中一部分也是人類文明的共同優秀成果。但是,如果我們在講述中國故事時,只強調融入而不強調創新,只強調共性而不強調個性,比如只講“自由、平等、博愛”而不講“仁義禮智信”“家國情懷”,只講“自由市場競爭”而不講“集中力量辦大事”,只講“減少碳排放”而不講“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只講“修昔底德陷阱”而不講“和而不同”“美美與共”,那么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在西方的解讀中就容易被斷章取義,扭曲變形。這在中西方的接觸期、合作期表現得不太明顯,而一旦中國被視為“最大戰略對手”,一些西方政客從根本上否定中國發展道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我們就能明顯地感受到,西方的那套話語體系、價值觀念已經成為中國國際傳播的枷鎖,甚至成為“自傷”之劍。支撐中國話語體系的基礎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話語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在國際傳播中,我們既需要“拿來”西方的優秀文明成果為我所用,也需要有走向國際社會和世界舞臺的“中國思想”“中國標準”“中國話語”。
(二)在國際涉華報道中,中國媒體的國際傳播產品往往只是消息源,涉華新聞“成品”由美西方媒體“貼標”生產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顯著提高,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世界各國對中國新聞的渴求與日俱增。近幾年,國際媒體有關中國的報道量僅次于美國。涉華國際輿論能敏銳、快速、綜合地反映世界對中國最新動態的判斷與立場,影響中國的國際形象。從媒體所屬國家來看,美英一直是對中國關注度最高、報道量最大的國家。《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中國媒體成為路透社、《紐約時報》等國際主流媒體的重要消息源。但客觀地說,在國際輿論場上,大量的涉華新聞“成品”仍由美西方媒體貼上標簽,加工生產。
(三)中國媒體的本土化傳播空間受到美西方政府嚴重擠壓,西方媒體加大對中國本土化傳播的盯防
本土化傳播是媒體為適應某一區域市場受眾的媒體接觸特點和需求而進行的經營思路和操作手法的改造,涉及媒體的內容生產、經營、人才使用等方面,是世界各國媒體進行國際傳播的通行做法。
而美國政府強令新華社、中國環球電視網等中國駐美媒體機構注冊為“外國代理人”,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媒體在美的正常運營。美方還要求孔子學院登記為“外國使團”并揚言要全部關閉,這表明其對中國的文化打壓繼續升級。
同時,西方媒體加強對中國媒體本土化傳播的盯防。從2018年底到2019年中,西方主流媒體在非洲有兩個重要事件,一是BBC建立非洲分臺,二是《紐約時報》內羅畢分社發出的招聘啟事公開針對中國。這顯示西方國家進一步意識到非洲在國際政治版圖中日益重要的戰略地位,并加強針對中國媒體的話語權競爭。
(四)一些中國媒體把“講好中國故事”簡單機械地理解為“講出好的中國故事”,或者“只講中國的好故事”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帶領人民長期致力于解決“挨打”“挨餓”“挨罵”這三大問題。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奮斗,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挨罵”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些中國媒體狹隘片面地理解“講好中國故事”的含義而“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又存在不足。
在國際傳播能力“西強我弱”的歷史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背后有著雙重要求:一方面,要明確所要講述故事的主題和內容,尋找新的國際傳播話語策略;另一方面,要明確“講好中國故事”的目標。講好中國故事既不是要形成“我來說你來聽”的文化壓迫,更不是“只說你愛聽”的文化迎合,而是聚焦“真實、立體、全面”等目標向世界詮釋中國,講好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故事、“以發展為中心”的現代化故事、“以創新為核心”的實踐故事。要講真故事,講好真故事,不要口號化、圖解化,更不要吹牛。
(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缺少科學、客觀、準確的評估
如何判定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如何對全球主要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進行系統評價和科學排序?中國媒體處于什么方陣、什么位次,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在具體事件中,中國國際傳播的首發率、落地率、到達率如何?對這些問題,業界和學界還都缺乏統一的標準、全面的數據和分類的比較,這就直接導致中國的國際傳播工作沒有明確的坐標軸和參照系,缺乏可比性和可驗證性,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三、加強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對策建議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意識形態較量和國際輿論斗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十分激烈,且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余地。目前,總體看來,“西強我弱”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以上提到的中國國際傳播需要改進之處也難以迅速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是,辯證地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格局的演變,西方媒體的一些傳播優勢在未來也許會成為其劣勢。例如,其傳播平臺主要依賴廣播電視,而對新媒體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樣式研究不夠、創新不足;其傳播過于示強、居高臨下,久而久之讓人產生反感;其文化樣式過于單一,不善于博采眾長、海納百川。因此,我們既要在戰術上重視對手,又要在戰略上平視對手;既要善于防御中的進攻,又要善于進攻中的防御;既要善于在新聞輿論戰中爭取主動,又要善于運用非對稱傳播模式,打出文化傳播、新媒體傳播、好感傳播的“組合拳”,切實增強中國國際傳播能力。
(一)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堅持不懈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國際傳播目前處在“戰略防御”階段,議題設置、傳播量、平臺、影響力等方面都是“敵強我弱”,中國形象常常處在“他塑”狀態。在這個階段,一方面,我們要抓住重點議題,如在抗疫報道中駁斥“病毒起源說”,打幾場漂亮的反擊戰。另一方面,我們要正本清源,建構屬于自己的話語體系,掌握中國道路的解釋權,堅持不懈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因此,中國話語體系的立足點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要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用中國理論解釋中國實踐,更加鮮明地展示中國思想,更加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這一話語體系,應該在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既要反映中國獨特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積淀,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以及由此產生、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又要深入揭示這一獨特發展道路在現代化、國際化、全球化趨勢中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和世界意義;既要反映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世界觀、發展觀、義利觀,又要反映現代化、全球化進程中,中國獨有的文化交流互鑒的文明觀、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觀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
(二)創新對外話語表述方式,有力有效地傳播中國聲音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由于西方長期掌握著‘文化霸權,進行宣傳鼓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釋、被屏蔽的真相、被顛倒的事實。”①中國國際傳播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習慣和特點,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疇、表述,塑造客觀、清晰、正面的中國形象,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這項工作的核心是“融通”,只有“融通”才能“貼近”,才能有效。而“融通”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一是在境外主流媒體發聲,找準核心議題,擴大在G7、G20國家的影響力。在抗疫國際傳播中,總臺100多位中外籍主播記者在境外主流媒體,特別是G7、G20國家媒體上主動發聲,這種方式以后可以經常采用。我們要培養一批“社會活動家”“外交家”型駐外記者,大力傳播中國聲音。
二是在傳統的廣播電視落地傳播之外,確立新媒體在海外的優先發展地位。應從政策、人才、資金、技術等各個方面給予切實的傾斜,盡快推動海外新媒體發展。要發掘中國潛在的網紅資源,并拓展與國外本土網紅的合作,通過海外強勢新媒體平臺和當地社交名人,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可以考慮與國外媒體機構共建新媒體,不僅實現內容、技術的互換,更重要的是能真正實現思維角度、敘事風格、溝通方式的轉換,增強互動性和用戶黏性,提高公信力和影響力。
三是加快專業人才本土化步伐,加強本土化傳播。本土化建設有三個主要途徑:用戶使用終端本地化、銷售渠道本地化和人才本土化,其中,人才本土化是關鍵。可以從本地市場聘用采編、管理、銷售、技術等領域的專業人才,推動海外機構人事改革,打破外籍雇員職業發展“玻璃天花板”,讓他們成為自覺、自愿講好中國故事的主力軍。
四是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注意講好他國故事,避免心理上的抵觸。既要用外國語態講好中國故事,也要用中國視角講好外國故事。中國國際傳播要防范民粹主義情緒,理解國家外交方略,提升講好中國故事的藝術。
(三)加強非對稱傳播
在目前這個“戰略防御”階段,如果一味局限在被動應戰、有限還擊,還不足以突破西方對中國的輿論圍剿。應秉持非對稱作戰思維,在比“問題”更大的范圍、調集更多的手段去解決“問題”。
1.加強好感傳播
在國際傳播中,要加強媒體外交和學者互訪,讓更多的知華機構、友華人士、漢學家、留學生群體發出聲音。當前,越來越多的來華留學生、漢語學習者活躍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應當鼓勵他們成為關注中國發展、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力量。
2.加強文化傳播
前段時間,中國青年畫家“烏合麒麟”的兩幅諷刺畫《和平之師》和《致莫里森》,在國際輿論戰中“一戰成名”。這兩幅畫直接揭露了澳大利亞軍隊的殘忍、西方媒體的“雙標”、政客的無恥,一經發布就激得某些西方政客惱羞成怒、口不擇言。一圖勝過百萬兵,起到了多少“理智、中立、客觀”的媒體產品都起不到的作用。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國際傳播需加強各種樣態的文化傳播,形成打破“壁壘”的強大穿透力和傳播力。
3.加強迂回傳播
在目前國際傳播格局“西強我弱”的大背景下,如果能與一些處在“中間地帶”國家的媒體加強合作,實現節目有效落地,將起到迂回包抄、打破西方輿論封鎖的效果。
例如,中東、北非一些國家既與歐美關系密切,又對中國態度友好。在中國媒體進入歐美國家越來越受限的情況下,可將中東、北非一些國家作為對歐美傳播的中間地帶,用迂回的方式、多元傳播的手段,形成梯度傳播,產生溢出效應,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這樣的迂回傳播方案可以在不同區域策劃實施。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要有力建構中國國際傳播體系,增強國際傳播能力,媒體人決不能因循守舊、故步自封,而要在正確分析當前輿論斗爭態勢的前提下,突破思維慣性,抓住主要矛盾,增強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實施防御中的進攻、相持中的反擊,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在偉大斗爭中建不世之功,讓中國的聲音激蕩寰宇,讓中國的故事傳遍五洲,為中國爭取更多的國際道義支持。
(責任編輯: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