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 胡雪霽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微創剔除術應用于子宮肌瘤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同時評定對應激反應的影響。方法:選入我院于2016年2月到2017年3月期間接收的子宮肌瘤患者62例,采用計算機表法的形式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1例。研究組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微創剔除術,對照組行開腹手術。記錄兩組臨床手術情況以及臨床應激指標。結果: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手術治療用時有所增長,腸功能恢復用時有所縮短,手術中出血量下降,手術后鎮痛藥物應用率以及感染率降低,組間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差異性(P<0.05)。研究組各項應激指標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應用,能夠有效降低臨床并發癥,有利于患者術后更好恢復。
【關鍵詞】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肌瘤;應激指標;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081-01
作為臨床多見的一種育齡女性中發病率較高的病癥,目前子宮肌瘤發病率逐年提升。同時年齡不斷增大的情況下,病灶也會逐漸增大。因此臨床常采用手術治療,針對于此,文章將62例患者納入研究中,評定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價值。
1.1臨床數據
在2016年2月到2017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子宮肌瘤患者62例,采用計算機表法的形式均分為研究組(n=31)和對照組(n=31)。入選依據:滿足子宮肌瘤診斷依據。排除依據:肝腎功能障礙,精神病癥,子宮內膜癌,凝血障礙。
研究組中,年齡均值(34.25±4.50)歲,對照組中,年齡均值(34.41±4.35)歲。基線資料對比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行開腹手術,下腹部正中予以手術,找到腫瘤后切除,而后予以0號線傷口縫合。
研究組予以靜脈—吸入麻醉,臍部上方氣腹針穿刺,腹腔內壓力13-15mmHg氣腹后,放置在腹腔鏡中。而后在腹腔鏡指引下,腹部右下方穿刺,而后將助手鉗放入其中,進行操作。最后30%垂體后葉素注射。腹腔沖洗,縫合穿刺點。
1.3觀察標準
記錄手術指標,應激反應指標。
1.4統計學處理
62例數據采用SPSS21.0軟件計算,兩組圍術期基本情況以及應激反應納入(均數±標準差)處理,行t檢驗;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納入率(%)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證實有差異性。
2.1研究組和對照組圍術期基本情況分析
表1錄入結果說明,和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手術治療用時有所增長,腸功能恢復用時有所縮短,手術中出血量下降,手術后鎮痛藥物應用率以及感染率降低,組間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2研究組和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分析
對照組中,1例(3.23%)膀胱損傷,1例(3.23%)因傷口脂肪液化延期愈合,2例(6.46%)切口感染,1例(3.230/0)局部血腫,1例(3.23%)腸道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9.380/0。
研究組中,1例( 3.230/0)肩膀酸痛,總發生率為3.23%。兩組對比x2=4.0260,P=0.0448。
2:3研究組和對照組應激反應情況分析
表2數據證實,經過治療后,研究組各項指標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手術本身為一種應激源,會導致患者圍術期階段體內的激素合成,同時血糖以及血樣飆升,嚴重應激反應出現。研究證實,子宮肌瘤剔除術圍術期患者體內的高炎性應激狀態會導致體內自我修復減緩,以此機體恢復能力加快。通過本次研究數據證實,和對照組對比來說,研究組手術治療用時有所增長,腸功能恢復用時有所縮短,手術中出血量下降,手術后鎮痛藥物應用率以及感染率降低,組間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差異性(P<0.05)。研究組各項應激指標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臨床建議對子宮肌瘤患者予以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