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欣 周金
【摘要】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對開胸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療效。方法:選取本院中即將進行開胸術的患者150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兩組患者進行充分的術前準備后,由醫生進行開胸術且手術必須由同一人完成,手術結束后第二天起,通過皮下注射的途徑對75名對照組患者注射4500IU低分子肝素,注射范圍為腹部臍上5cm至臍下5cm、鎖骨中線內外5cm,左右交替注射,連續注射六天后,比較兩組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時間、凝血酶原的活性、血小板的數量、纖維蛋白原的活性)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結果:對照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比觀察組低,觀察組的凝血功能遠強于對照組。結論:低分子肝素能夠有效預防開胸術后所引起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低分子肝素;開胸術;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中圖分類號】R6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117-01
目前,胸部疾病在全球的發生率在不斷上升,因此需要進行開胸手術的患者也在日益增多,開胸術本身的危險指數不高,風險較小,但開胸手術后常常會引起各種嚴重的并發癥,導致患者死亡,死亡率為50%-70%,下肢深靜脈血栓便是最常見的并發癥,指血液在下肢中凝固,阻塞血液循環,引起全身的功能性障礙。預防的首選方法便是進行抗凝治療,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3月對低分子肝素對開胸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療效做了分析探究。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中符合納入標準的即將進行開胸術的患者150例,將其平均分為兩組一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5人,所選方法為隨機數字法,患者年齡在51-65歲,平均年齡為56歲,其中患有肺癌的41例、食管癌37例、支氣管癌28例、甲狀腺腫瘤21例、乳腺癌26例。納入標準:經過胸部CT檢查,有明確診斷,此前未經過手術,凝血功能正常的知情同意的患者。排除標準:已經患有下肢靜脈血栓、對低分子肝素不耐受、患有肝腎疾病導致代謝出現問題、微循環障礙、高血壓以及有與使用低分子肝素有關的凝血功能障礙病史的患者。
1.2方法
首先采取措施盡量使患者放松心情,保持良好心態,排除會影響手術的因素后,對兩組患者進行開胸手術,手術的全過程均由同一醫生完成,手術完成后將患者推入監護室,第二天后由醫護人員通過皮下注射的途徑對75名對照組患者注射4500IU低分子肝素,注意一定不能通過肌肉注射途徑進行注射,注射范圍為腹部臍上5cm至臍下5cm、鎖骨中線內外5cm,左右交替注射,兩次注射點距離大于2cm,且要避開臍周1-2cm,在注射后由醫護人員記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連續注射六天后,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時間、凝血酶原的活性、血小板的數量、纖維蛋白原的活性)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1.3觀察指標
通過造影X線片判定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作概率以及凝血功能(凝血時間、凝血酶原的活性、血小板的數量、纖維蛋白原的活性)的強弱。
1.4統計學方法
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凝血功能的強弱以及下肢靜脈血栓的發作概率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下肢靜脈血栓的發作概率采用卡方檢驗,對凝血功能(凝血時間、凝血酶原的活性、血小板的數量、纖維蛋白原的活性)強弱采用t檢驗。將檢驗水準設為0.05。
治療六天后,對照組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例數比觀察組少,觀察組的凝血功能(凝血時間、凝血酶原的活性、血小板的數量、纖維蛋白原的活性)遠強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下表為具體結果:
開胸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便是下肢深靜脈血栓,這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循環系統障礙疾病,發病原因大多是因為機體的凝血功能異常或血小板聚集,阻塞了血液循環,導致血液凝固在下肢,使下肢出現疼痛、腫脹等現象,若沒有得到精準的判斷和治療,則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長此以往會引發更大的危機,從而威脅到患者的生命,例如引起肺栓塞、心力衰竭等。患者也應經常活動或按摩下肢,以促進血液循環,對下肢深靜脈血栓所采取的首要治療方法便是抗凝或溶栓治療。低分子肝素是一種葡聚糖片段,通常其制備方法為普通肝素裂解法,其優點是其安全性更高、副作用更小、吸收更快,注射后可能會發生皮下出血、產生紅腫硬結以及腹壁血腫等不良反應,此時應對注射部位進行冷敷按壓30分鐘或者用無菌注射器給予皮下血腫切開清除術。本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對治療由開胸術后所引起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療效甚好,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