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向苗 孫添花 李小強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綜合護理對腦出血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2018年2月-2019年6月我院的80例腦出血住院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3個月后,評估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變化。結果:兩組患者干預前的生活質量評分無顯著差異性(P>0.05),干預后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均升高(P<0.05),且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綜合護理對腦出血患者來說是較為有效合理且全面的護理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借鑒推廣。
【關鍵詞】綜合護理;腦出血;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259-02
腦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因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血管破裂出血的腦血管疾病,是神經外科致死率、致殘率較高的常見疾病。腦出血的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和運動功能障礙,病情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需要注意的是,腦出血病情比較危急,臨床上一旦發現保守治療無效,要立即進行手術挽救患者生命,而術后合理有效的護理是穩定患者病情,促進患者康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必要條件。本研究選取我院40例腦出血患者采用綜合護理,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改善,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6月我院的80例腦出血住院患者,所有患者經我院影像科檢查確診為腦出血;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已獲得知情同意。排除重要臟器衰竭、精神障礙及不配合研究者。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實驗組40例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56.9±6.8)歲;出血部位:基底節區22例,丘腦13例,腦葉5例;病程0—15年,平均病程(6.9±1.8)年;對照組40例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57.8±5.9)歲;出血部位:基底節區23例,丘腦14例,腦葉3例;病程0—14年,平均病程(7.2±1.5)。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神經外科常規護理,注意生命體征監測并記錄,病情變化時及時通知醫生救治。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流,從而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焦慮感。另外向患者列舉科室成功案例,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增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②健康教育:護士應向患者形象具體的解釋腦出血的原因、病理發展過程,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預防,指導患者注意低脂低膽固醇低鹽飲食,少量多餐易消化飲食,注意自我防護。③功能鍛煉: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護理人員根據患者運動功能的情況制定合理的功能鍛煉計劃,活動由小到大,循序漸進的進行,并叮囑家屬協助患者堅持鍛煉,促進功能恢復;評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語言功能,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制定康復計劃,護士示范具體動作,教會患者進行舌肌和咀嚼肌的鍛煉等。
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
1.3評價標準
應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d來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滿分為100分,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和周圍環境四個方面,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組間采取f檢驗。以P<0.05表示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生活質量評分無顯著差異性(P>0.05),干預后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均升高(P<0.05),且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注:與干預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近年來,隨著社會工作壓力的增加,腦出血患者越來越年輕化,發病率也逐年上升。腦出血的患者手術治療后會出現程度不一的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癱瘓、語言障礙及吞咽困難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臨床上,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綜合護理是減輕患者神經及運動功能障礙,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一種有效護理方法。患者及家屬通過了解腦出血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并發癥的預防及功能鍛煉,增強患者的自理能力;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后鍛煉的必要性,并對患者心理疏導,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提高康復效果,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均升高(P<0.05),且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不僅可促進患者康復,也對改善腦出血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對于腦出血患者康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在現代臨床護理學中有廣泛應用意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