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珍
【摘要】目的:研究中藥口服配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將我院在2017年3月~2019年3月診斷并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50例,治療組采用中藥口服配合灌腸治療,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高于對照組的76%,兩組藥物不良反應治療組低于對照組,總體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口服配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中藥口服治療;灌腸治療;臨床體會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282-01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為直腸及結腸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疾病,臨床以結腸黏膜及其下層糜爛性病變及潰瘍為主要特征,常伴有腹痛、腹瀉、血便、里急后重等癥狀,隨著疾病進展,可累積回腸末端及全結腸,嚴重者可引發消化道出血、腸穿孔、小腸炎等多種并發癥,甚至有癌變傾向,因此其治療受到臨床高度關注。目前臨床西醫多采用強的松、地塞米松等皮質類固醇類藥物及美沙拉嗪柳、氮磺胺吡啶、艾迪莎等水楊酸制劑對其進行治療,但臨床實踐發現,以上藥物雖能快速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長期用藥副作用明顯,一旦停藥又容易反復,因此中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受到臨床關注[2]。本研究將中藥口服配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治療應用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觀察其臨床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7年3月~2019年3月診斷并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將1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對照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23~ 69歲,平均(39.8±12.5)歲;病程4個月~13年,平均(6.2±1.3)年。治療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25~77歲,平均(43.9±9.7)歲;病程3個月~12年,平均(6.8±1.1)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發展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治療組
采用口服中藥:黃連6g,仙鶴草20g,當歸9g,赤芍、白芍各15 g,地榆30g,烏梅12 g,茯苓12 g,生苡仁20 g,訶子肉20 g,川芎9g,蒲黃(包煎)9g,葛根30g,秦皮15 g。并根據病情、舌苔、脈象適當加減。腹痛明顯者加元胡、甘草,適當增加白芍劑量;病程較長出現氣短、乏力可加太子參、白術、五味子等;苔厚膩濕熱較重者可加黃柏等,加水文火煎取汁400 ml,分次口服,早晚各1次。配合灌腸方:側柏葉20g,蒲公英20 g,仙鶴草30 g,黃連6g,川芎9g,烏梅炭10 g,地榆15g,三七粉(沖)2g。水煎取汁150 ml左右,每晚保留灌腸1次。4周為1個療程,4周后復查電子腸鏡。
(2)對照組
柳氮磺胺吡啶2.0,口服3次/d;0.9%生理鹽水100 ml;慶大霉素24萬U;地塞米松10 mg。每晚保留灌腸,4周為1個療程,4周后復查電子腸鏡。
1.3觀察指標
便常規、便潛血、血常規、腸鏡檢查及患者臨床癥狀.各組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對臨床癥狀、便常規等進行記錄,并進行腸鏡檢查,最后進行統計分析。
1.4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腹痛、腹瀉、粘液血便消失,大便常規正常,腸鏡檢查(或)鋇劑灌腸黏膜正常,潰瘍愈合較好;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腹痛、腹瀉、粘液血便有較大程度改善,大便常規正常,腸鏡檢查(或)鋇劑灌腸黏膜病變基本正常,潰瘍有較大程度的愈合;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改善,腹痛、腹瀉、粘液血便有所改善,大便次數減少,腸鏡(或)鋇劑灌腸黏膜病變好轉,潰瘍有所愈合;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腸鏡(或)鋇劑灌腸黏膜病變無明顯改變,潰瘍無愈合??傆行?(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
1.5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高于對照組的76%,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對照組18例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占36%;治療組中5例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占10%;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均為輕度不良反應,可耐受。
潰瘍性結腸炎是西方國家比較常見的病癥,最近這些年我國的發病率也相對逐年提高,總體來說,雖然發病率低于西方國家,但是病情仍然不容忽視。現如今有研究認為潰瘍性結腸炎是因為遺傳易感性個體在環境、微生物以及腸道免疫等因素的作用之下而發病。我國最近這幾年對于潰瘍性結腸炎的流行病學研究在不斷的進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關于潰瘍性結腸炎的重視程度。西方國家關于潰瘍性結腸炎的年齡表現為雙峰狀分布,而我國在年齡分布方面和西方國家存在差異。有研究認為,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的高峰年齡主要現在40~49歲,而且體現為單峰分布,并提示這種病情可能和種族、飲食結構、基因、生活環境等存在關聯。中藥灌腸主要是通過直腸吸收藥物,可直達病所,且局部藥物濃度高,起效快。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中藥口服加灌腸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高于對照組的76%,兩組藥物不良反應治療組低于對照組,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疾病時,采用中醫辨證治療對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有較大的幫助,可以促使患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健康,減輕患者痛苦,因此,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