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幼兒教育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幼兒園開展科學教學是促進幼兒多方位發展的重要途徑,可以發散兒童思維能力,激發兒童對科學活動的興趣,鍛煉兒童智力發育??茖W區域活動是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延伸補充,需要教師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方法開展。而“STEM”是當前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其特征是綜合跨領域的知識點,讓孩子親自動手實踐、鉆研,充分運用在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開展中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STEM教育理念;科學區域活動;幼兒
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大部分而且重要的活動為區域活動,是一種以幼兒為主體,引導幼兒自行通過物質材料觀察、操作獲得感知、獲取知識的自主性探索活動。科學教育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活動之一,開展科學區域活動不僅是為科學教育活動搭建良好平臺,對知識點延伸補充,更是促使幼兒在多樣化的科學探索活動中激發科學學習興趣,獲得科學潛能與科學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才能更好而且更早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
隨著對幼兒科學探索興趣與科技創新能力不斷重視,幼兒園的科學區域活動開展情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在我國,對科學教育的重視仍處于起步階段,盡管科學已作為一個重要學習內容被教育部門劃入幼兒需要學習的五大領域中,但仍未能引起人們最大的重視。
一、 當前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開展的現狀
(一)幼兒缺少自主參與科學區域活動的興趣
由于幼兒園的幼兒年齡較小,心智與身體尚處于發育階段,導致很難克服科學探索中枯燥鉆研的階段,在實際探索活動中遇到問題,而且問題超出了幼兒的理解和實際能力水平時,幼兒很容易就放棄并轉移注意力到其他的活動中,而不是繼續耗費精力專心專研下去。通過當前科學區域活動開展實踐可以發現,大部分幼兒日常接觸到的科學探究活動觸發的探索困難都超出了幼兒當前的能力范圍,因此幼兒遇到困難就轉移注意力的情況是常有發生的,普遍幼兒均缺乏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興趣。
(二)教師在科學區域活動中引導缺位
當前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開展并不理想的原因除了幼兒本身因素之外,與教師教學因素也有很大的關系。在幼兒開展體驗探索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并沒有得到教師的充分正確引導。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教師對幼兒科學興趣及科學能力培養并沒有足夠的重視,在科學教育的重要性認知不足,在認識層面并沒有把這一問題擺在正確的位置,因此無法在日常幼兒的學習生活教學中主動引導科學方面能力發展;第二,教師自身的能力素質不足,在幼兒園招聘錄用選拔教師的環節中,并沒有把教師的科學教育能力作為單獨的教學能力提出要求,而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沒有進行不斷地自我增值提升,導致很多教師在教學開展過程無法科學合理地安排把控及引導幼兒的活動走向,只能任由幼兒自主摸索。
二、 STEM理念下科學區域活動開展策略
結合當前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開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多種問題,引入STEM理念,通過教學實踐表明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有效而又科學化地引導幼兒發展的整個過程。
(一)STEM教育理念的內涵
STEM是由四大學科的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合而成,分別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這一教育理念最初在美國弗吉尼亞州提出,以其概念科學性與先進性風靡全球教育界,截至目前,全球不同國家地區均有學者主動鉆研探索這一教育理念。近年來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數量也在不斷地提升。STEM教育理念不是在教育過程中把涉及的學科機械化、簡單化的疊加,而是分散獨立的四門學科相互支撐、互為補充、共同融合進步發展,成為一個有機系統整合,其主要理念在于跨學科的教育,強調多學科知識的整合運用以解決生活中各類問題,用真實情境實踐體驗代替抽象知識探究學習,打破傳統填鴨式教育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旨在培養幼兒自主科學思考、獨立創新實踐、合作交流、問題解決的能力,讓幼兒在不斷地科學探索活動中“知行合一”,健康成長,成為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由此可見,STEM理念是貼近幼兒學習特征的,本文以STEM教育理念為指導開展教學實踐,從科學區域活動的目標制定、教學內容設計與開展、教師指導策略三大角度,探討如何以滿足幼兒的求知欲與好奇心為基礎,打造活動材料豐富、活動空間充足的區域活動,讓幼兒親自體驗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
(二)STEM教育理念下科學區域活動開展
1. 科學區域活動目標制定
(1)制定多元化的活動目標
STEM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跨學科整合,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與學習特征,在教學內容中整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大學科,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STEM教育理念下,科學區域活動的目標需要科學合理地制定,對于每個活動的內容要進行科學判斷其適合的對象,是集體活動還是個體活動;接著,需要思考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實際學習特征與需求,有針對性地設定合適的、富有挑戰性的探究目標;再接著,需要對設定的目標進行完善,包括根據目標設計活動內容與環節,再反推目標的有效性。
(2)把握目標適度挑戰性
在目標制定過程中比較考驗教師素質能力的一個方面就是把握挑戰性的度,適合幼兒而富有挑戰性的目標才讓科學區域活動更有意義。其中要把握的方向共有四個:第一,結合各個幼兒年齡段的社會經驗,有效地融入科學教育的知識點,總目標的設定要以不同年齡段的發育特征為依據;第二,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對幼兒年齡特征的描述及幼兒發展目標制定適宜的教學目標;第三,要有層次地培養幼兒的情感與能力,不能一蹴而就,根據活動載體的固定特質循序漸進地融入情感與能力發展提升目標;第四,以生為本,從當前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其需求、興趣愛好、認知能力水平,制定適合班級幼兒特征的目標。
2. 科學區域活動內容設計及研究開展
STEM教育理念下的科學區域活動是一種以幼兒為主體,以活動項目實踐為基礎,著重問題解決的學習方式,鼓勵幼兒開展小組合作的跨學科知識融合探究發現,最終解決問題,從而有效提升幼兒的綜合科技素養、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合作互助能力。在幼兒園的科學區域活動內容設計時,關鍵核心在于活動程序有序性、活動內容難度適中性以及活動材料結構性。
(1)活動程序有序性
在科學區域活動中幼兒所要探究的活動內容并不可能在固定集中的某個時間區間就可以完成,需要根據活動內容的難易程度設計循序漸進的推進程序,把幼兒探究的科學活動細化分解成多個具體操作性強的活動,為幼兒構建一系列一環扣一環的“動手做”探究活動框架。有序的活動程序設計,讓幼兒在自主探索嘗試過程中有更大的空間與時間,同時確保幼兒在探索過程中符合其認知和能力水平,讓幼兒在每次探索中既有挑戰,又能解決,最后有所發現與獲得新的認知經驗。
(2)活動內容難度適中性
在幼兒開展科學探究過程中,區域活動內容的難易程度直接影響幼兒是否能堅持探究,難度適中的內容是開展科學探究的保障。例如,在教學實踐中,開展科學區域活動《春天》,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開展的探究活動內容難易程度設計應有所不同,以小、中班幼兒為例,幼兒的認知及能力特點水平不一致,在春天探究活動中,其內容、深度都應有不同的方向。
小班幼兒的科學探究特征為單視角的經驗積累,探究是平面式的,問題的探究往往集中于某一個點上。而中班幼兒的春天科學區域探究活動已經可以上升到比較式探究,可以通過對比發現春天里許多細微的變化,例如樹木的嫩芽慢慢地長大成大大的葉子,顏色從淺綠色變成深綠色;在探究種子發芽過程中,可以留意到不同的科學實驗環境中種子的發芽成長速度是不同的,了解到不同的生長環境影響著植物的生長,例如浸泡式的種子生長實驗中,有水、無水、水量的多少對種子的生長影響。
(3)活動材料的結構性
科學區域活動中的活動材料直接影響幼兒探究的興趣,不僅刺激幼兒主動探究,更是幼兒認知身邊事物的中介橋梁。因此,教師需要為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準備有教育目標及意義的材料,既要符合生活化,又要趣味性,還要易操作,促使幼兒主動探究,并在操作材料過程中獲得科學教育經驗。
3. STEM教育理念下科學區域活動指導策略
(1)材料指導
在科學區域活動中,雖然是以幼兒為主體,自主開展探索活動,但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最關鍵而又隱性的策略為通過有層次的活動材料投放以及材料的調整,遞進地引導幼兒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2)伙伴指導
伙伴指導指的是通過幼兒同伴之間相互學習、模仿,以強帶弱的形式進行有效地科學探究。教師在開展活動前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分配活動同伴或小組成員,設置共同分工協作的任務,讓同伴之間探索解決問題。
(3)問題引導討論指導
幼兒園的幼兒年齡特征是有主見、愛表達的,教師可以在開展活動前規劃安排幼兒進行有目的地討論,通過討論豐富幼兒的活動內容、增強活動的計劃性與目的性,同時能夠提前緩解活動中可能會出現的困難或沖突;在探索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安排設計一定的分享交流問題,深化幼兒體驗。
(4)參與式指導
在科學區域活動中,教師參與式指導是最有效的指導策略,教師化身玩伴的角色參與到幼兒的探索活動或游戲活動中,陪伴幼兒探索過程,真切感受幼兒的想法與進程,讓指導更及時、有效,也不會讓幼兒感到壓力。
三、 結語
STEM教育理念下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開展要求幼兒教師要結合幼兒年齡特征,善于發現幼兒興趣愛好的來源,納入科學區域活動的內容中,通過合理的內容設計、活動難易程度的優化以及教師及時運用恰當的指導策略,為幼兒的科學探索過程保駕護航,充分激發、呵護以及保持幼兒的科學探知欲,為幼兒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宋怡.STEM素養視域下的科學教學:審思與重構[J].現代教育科學,2018(8).
[2]陳芝.基于幼兒生活的科學活動實施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4(8).
[3]龔宜丹.直擊STEM教育:幼兒園到底該怎么做STEM[J].幼兒100:教師版,2017(11).
作者簡介:陳惠珊,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番禺區市橋街沙墟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