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戲是幼兒主要的活動,幼兒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游戲。幼兒游戲分很多種,表演游戲是深受幼兒喜愛的一種游戲,它是幼兒以故事為線索展開的游戲活動,不同年齡段的表演游戲開展是不同的。本文以小班表演游戲《小熊過生日》為例深入探討表演游戲的實施策略,以便更好地激發(fā)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
關鍵詞:表演游戲;小班幼兒;小熊過生日
表演游戲是幼兒以童話故事等幼兒文學作品為主要內容,也有以自編的或即興創(chuàng)作的生活經驗為內容。通過扮演角色,運用動作、語言和表情再現(xiàn)文學作品或生活內容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意愿游戲。小班幼兒可以在游戲中參與到作品中自己最感興趣、最好理解、印象最深的情節(jié),怎樣保證小班幼兒參與游戲,在表演過程中的有效開展呢?
一、 巧選材,以生活、興趣為出發(fā)點
教師指導幼兒進行表演的第一步就是協(xié)助幼兒選擇合適的內容,合適的內容是表演游戲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表演內容是否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直接影響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那么,如何選擇表演游戲的內容?
(一)情境再現(xiàn)的游戲內容是幼兒興趣的關鍵
一次娃娃家游戲時,孩子們圍著一個小小的蛋糕,唱了一遍又一遍的生日歌。過生日、吃蛋糕是幼兒喜歡、感興趣的話題。《指南》中指出關注幼兒的興趣點,從幼兒熟悉的生活經驗入手,是幼兒游戲的興趣保證。于是,對照唱生日歌、請客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改編了大班故事《小熊請客》,如何讓小班的幼兒理解故事內容,該刪減故事中的哪些情節(jié)和對話呢?根據(jù)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不難發(fā)現(xiàn)小班的幼兒只享受唱生日歌、切蛋糕、吃蛋糕的情節(jié);有哪些小動物能來為小熊慶祝生日并不固定,小班幼兒對能模仿其聲音的、動作的動物都興趣濃厚。于是,我們一起改編成新的故事《小熊過生日》,故事中自主的小動物扮演讓幼兒有可能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表演故事中的情節(jié),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給幼兒積極、愉快的體驗。
(二)豐富的故事內涵,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在故事《小熊過生日》中,幼兒自主地表演情景作品里的每一個角色,表現(xiàn)故事里的動物性格特征。一次游戲中梓涵小朋友扮演小青蛙,她從池塘里跳起來,一路呱呱地來到小熊家,對小熊說:“呱呱呱,我是小青蛙。”來到小熊家,從口袋里掏出了一個糖對小熊說:“小熊,這是巧克力味道的糖送給你,祝你生日快樂。”小熊開心地收下了糖。小熊則拿出了“小蟲子”對小青蛙說:“我也請你吃你愛吃的小蟲子。”孩子們聲情并茂地演繹著小青蛙、小熊的動作和形態(tài),并為朋友送去了自己最喜歡的巧克力糖作為禮物去慶賀朋友的生日,懂得了朋友之間要互相分享的美好品質。
(三)靈活的故事情節(jié),讓幼兒有創(chuàng)造的空間,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
開展表演游戲的過程,是幼兒想象活動的過程。幼兒所扮演的角色是自由選擇的,《小熊過生日》中所有的角色沒有對和錯,所有的小動物都可以參加小熊的生日派對。幼兒可以根據(jù)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在動作、叫聲等神態(tài)中表現(xiàn)出小動物的形象;還可以適當?shù)卦鰷p對話、情節(jié)以及角色,想盡辦法給小熊捎去各種各樣的禮物。例如,在一次表演中,黃維真小朋友也想去參加生日party,于是他去頭飾區(qū)挑選了小貓的頭飾,在班級里選了一個最喜歡的棒棒糖,喵喵喵地來到小熊家。他是這樣和小熊對話的:
黃維真(小貓):喵喵喵(邊叫邊敲打著門,讓其發(fā)出咚咚咚的聲音)
黃語涵:是誰呀?
黃維真:喵喵喵,是我,我是小貓。
黃語涵:歡迎你來我家。
黃維真:這是我最喜歡的棒棒糖,送給你,祝你生日快樂。
黃語涵:謝謝你送我的禮物。
另一組則是發(fā)生了這樣的故事:
王芷晴(小熊):歡迎你來我家,棒棒糖你要吃嗎?
王海鑫(小兔子):我不喜歡吃棒棒糖,會蛀牙。
王芷晴(小熊):那我請你吃胡蘿卜吧!
王海鑫(小兔子):我是小兔子,我最喜歡胡蘿卜。
在上述案例中,孩子創(chuàng)設送禮物的情節(jié)、喜歡的食物等。每次游戲,幼兒都能根據(jù)自己的興趣、生活經驗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表演。
二、 創(chuàng)設有效環(huán)境,以情激趣
教育應該為幼兒創(chuàng)設“有準備”的環(huán)境,讓幼兒與外部環(huán)境不斷互動的過程中實現(xiàn)經驗、知識的獲得和自我構建。那么如何引導幼兒創(chuàng)設有效的表演游戲環(huán)境呢?
(一)劃分自主、有序的材料自取空間,讓幼兒“欲取易得”
眾所周知,游戲材料是支持幼兒有效游戲的一個重要原因。游戲前,我們通過和家長、孩子共同收集了大量的游戲材料,并有意識地將材料進行有序地歸類擺放,讓孩子在需要時欲取易得。在每一次的游戲前,我們將游戲道具分類擺放好。創(chuàng)設了:圍墻區(qū)、頭飾區(qū)、服飾區(qū)、百寶箱等分類放在收納箱內。游戲開始后,由每一個游戲主題的幼兒負責自取頭飾、自取道具等。幼兒是這樣自取的:每一組都有一個可以裝頭飾的小盤子,同類型的圍墻材料放框內,服飾用衣架掛的方式展示在需要的地方,可以有序地進行取放。
(二)幼兒參與游戲場地、情景的創(chuàng)設
根據(jù)故事的情節(jié),創(chuàng)設有意境的、豐富的游戲環(huán)境,會使幼兒產生遐想,萌發(fā)參與游戲的愿望。我們采取了師生共同商議的形式,按照游戲的需要擺放場景、道具,使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在表演《小熊過生日》過程中,孩子們說需要有一個小熊的家,于是孩子們利用班級的區(qū)角圍合特點,放置門,圍墻,門前放置一些花、草等就這樣設置了一個小熊的家。游戲了幾次以后,發(fā)現(xiàn)切蛋糕的時候需要有桌子、椅子,于是又在家里擺放了桌子、椅子等,為了讓家里更溫馨,有的孩子說:“家里是需要花的”“家里還有掃把”……幼兒的言語不僅讓人感到贊嘆,他們提出的一些道具是老師沒有想到的,幼兒提出來的道具才能運用自如,如:花瓶、掃把,而這些道具對表演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于是,家長和孩子利用周末時間親自制作道具,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準備活動中,成果頗為豐富。幼兒準備的道具更切合他們的實際水平,適合他們在表演中使用,而且能不斷深化游戲內容,鍛煉幼兒的獨立性和自信心,發(fā)揮其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
三、 教師的有效指導是提升幼兒表演能力的主要方式
皮亞杰說過:“每當過早地教幼兒他能自己發(fā)現(xiàn)的東西時,就無形的抑制了孩子自己發(fā)現(xiàn)對它的完全理解。”因此,教師的指導要適時、有效,教師的指導不應是借助規(guī)則對幼兒進行控制,而是應該通過對幼兒活動的關心、支持、幫助來提升幼兒表演能力。
(一)解放教師,還權孩子
表演游戲是幼兒充分肯定自我、表現(xiàn)自我的一種游戲形式,老師設置的條框往往會扼制了孩子的自由表現(xiàn)。在故事《小熊過生日》分組表演過程中,我設置了這樣的規(guī)則:扮演小動物們的演員們坐成一排在小椅子上等候,以輪流的方式去做客。在一次游戲過程中,發(fā)生了這樣的一幕:林詩涵扮演小貓、王銘福扮演青蛙、王子鑫扮演小雞,他們在等待著輪流去小熊家。故事剛開始,林詩涵和王銘福小朋友便吵了起來,于是,老師便加入了你們的勸架行列。只聽林詩涵說:“我是小貓,這是我的家,青蛙的家應該在池塘里,你要去你家里等。”王銘福一聽似乎覺得有道理,他便走開了。找了一塊空地,坐著等待去小熊家,于是,我問了王銘福:“池塘里可以有什么了,你看小雞的家在草地上,你的家在池塘里,你要怎么表現(xiàn)你就是在池塘里了?”坐了一會,他跑道百寶箱處,翻了翻箱子,找來了一塊藍色的布料,放在了自己的椅子下面。他很自豪地對林詩涵說:“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池塘。”林詩涵見狀,也不甘示弱地說:“我也有家。”就這樣孩子們自主地創(chuàng)設出每個小動物自己喜歡的家。在分享環(huán)節(jié),他們自豪地介紹了自己的游戲場地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由此可見,老師預設的條框往往會導致游戲的不和諧,孩子們在游戲過程中發(fā)生的碰撞,往往能讓幼兒更有趣,讓孩子們在真游戲中獲得成長和快樂。
(二)真問題、真討論、真游戲
幼兒的表演游戲不是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教會的,而是在幼兒游戲過程中通過討論、互相觀摩、評價、采納他人建議而達成的。在故事《小熊過生日》中,一個小動物來做客,小熊就請它吃一塊蛋糕,又來一個小動物,小熊又請它吃一塊蛋糕,就這樣小熊陸陸續(xù)續(xù)地切蛋糕。于是,我就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你生日的時候是怎么切蛋糕的?什么時候唱生日歌等?通過真問題的討論,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各抒己見,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都能自主地表現(xiàn)對故事的理解,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快樂成長。
(三)同伴之間的互動、促進幼兒有效的學習
在表演游戲中,同伴間的互動和影響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討論、表演時發(fā)生的形式多樣的互動,不僅有利于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且有助于幼兒表演技能的提高和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在故事《小熊過生日》的整個表演過程中,我讓孩子們自由結伴扮演角色,自主組合表演同一個故事。如:一次黃梓碩和王嘉航同時扮演了小貓,我不解地問,還有很多頭飾,為什么你們兩個人要都扮演小雞了,梓碩開心地說:“嘉航不喜歡表演,我就讓他跟我一起,我們是一家人,我是小貓姐姐,他是小貓弟弟,我們一起到小熊家吃蛋糕。”在小班嘉航是較為安靜、不參加活動的小朋友,在梓碩小朋友的帶動下,漸漸地能參與到游戲中來了。在游戲后的分享環(huán)節(jié)中,我們會請幼兒分享表演過程中有趣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動作、表情時,我們會集體模仿、學習。由此可見同伴間的相互引導作用,比起老師的引導、說教來的事半功倍。
總之,我們要改變以往的“老師教”的舊觀念,先游戲后表演,讓幼兒自由游戲、大膽創(chuàng)新,讓表演游戲真正發(fā)揮其有效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2012.
[2]劉瑞玲.淺談教師在表演游戲中的指導策略.2012.
[3]科學出版社.幼兒園游戲.2009.
作者簡介:洪美玲,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第八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