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王年文



摘要:為提升產品無意識設計的敘事價值和應用范疇,圍繞敘事隆設計探索一種無意識設計的表達方法。基于敘事性原理的解讀,梳理敘事設計的流程和無意識設計內涵,分析兩者相契合的可能性;針對無意識設計的敘事表達方法,首先闡述了敘事性設計的敘事主題,敘事情節以及敘事情境的概念和構造方法,再將敘事設計構成三要素分別與無意識設計相結合,通過典型案例研究推理,總結歸納出無意識產品的設計方法;最后將研究結果運用于設計實踐。無意識設計構思可借由敘事隆導向下的主題先行、主題后行,采用符合故事文本的線性或非線性情節以及渲染情境的敘事結構展開。以敘事性為基礎的產品無意識設計方法,可有效指導產品創意設計過程。
關鍵詞:產品設計 敘事性設計 無意識設計 創新設計 設計要素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 01-0112-04
引言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在《歇斯底里研究》一書中提出“心理冰山地形說”,將心理活動視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或無意識)三個層次結構,指出無意識是內心深處不易發覺的行為內驅力,隱藏著人的感受與期待等情感。縱觀當今社會,用戶消費行為愈發傾向于精神消費,重視產品的體驗與互動,期望獲取情感需求與精神共鳴[1]。而如何通過無意識建立起用戶與使用產品之間的密切聯系,減少消費者對產品的適應負擔,無意識設計不失一條為增加產品互動性,強化用戶情感記憶的設計途徑。將無意識設計運用到產品中,雖然能夠借助用戶行為的連貫性表達解決生活難題,但從方法論角度出發,無意識設計鮮有提供范式的、可邏輯推演的設計圭臬。尤其在產品情節設置,即怎樣合理設計情節以增強用戶和產品之間的情感交流[2]方面體現較為明顯。敘事性設計作為建構產品富有創造性的虛擬事件,關于描述產品概念故事的設計手法[3],在一定程度上可拓展產品無意識設計理念的構思方向。
一、敘事性設計與無意識設計
(一)敘事性設計:敘事,就是敘述故事,以文字、圖片、影像、設計作品等載體的敘事文本構建一種情節、環境、行為相協調的視覺聯想事件。敘事設計作為一種理論可追溯至敘事學,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有關敘事理論就以不同術語出現于文學研究和批評中,諸如敘事結構分析、敘事語法、敘事詩學、敘事話語等[4]。受此影響,1969年法國結構主義符號學家茨維坦.}乇多洛夫在<<十日談>語法》-書中,正式提出“敘事學”一詞。敘事學早已突破本身的文學范疇[5],20世紀80年代逐漸擴展至設計領域。就產品設計而言,敘事性設計就是通過設置特定使用場景以講故事方式創造出引起詩意反應的物品,使受眾者獲得活動過程的娛樂和內在情感的體驗。
(二)無意識設計:無意識的探討從哲學本體論意義上可溯源至蘇格拉底的“神靈論”[6],至此日本著名設計大師深澤直人首次提出“無意識設計理念”或“直覺設計”,即“將無意識的行為轉化為可見之物”。也就是說在設計產品之時更應關注人內心深處的觀念、聯想和記憶等心理因素,通過合理的方式將之嵌入到產品造型、功能、體驗之中,產生與之相關聯語義的“自然”之物,讓人產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驚喜,調動隱藏于意識之下的情感細胞。無意識設計并不是真的無意識隨意設計,而是將生活中的小細節、不經意行為放大,引導使用者潛意識行為信息與產品功能的契合,減少“適應負擔”,從而實現產品與用戶的情感交流。
(三)敘事性嵌入無意識設計的必要性分析:無意識設計并不是以產品特征為切入點,它所尋找的是生活情景的細微之處。從這一層面上來講,它更強調一種沉浸式設計哲學。因此,無意識設計也需借助“講故事”的方式觸發內心情感。作為一種設計理念,無意識設計并沒有提供一種行之有效的“講故事”的方法與流程,大多依據約定成俗的生活經驗探索用戶與產品兩者間無意識互動關系。敘事性設計作為一種在注重過程演繹中追求解讀意義的設計方法,對延展無意識設計的內涵與運用是有必要對其深入研究的。
二、敘事性設計三要素
根據敘事理論,一般將敘事性故事設計的層次結構分為3個方面:敘事主題、敘事情節和敘事情境。敘事主題即“講什么”,敘事情節則是“怎樣講”,敘事情境也就是“在怎樣的環境下講述”。
(一)確定敘事主題:與文學、電影作品一樣,敘事性產品設計首先需確立明確的表達主題。主題是意義的載體,也是設計的核心,其功能性表達具有多層面性質,可以是特定具象產品,也可以抽象概述為超越實體本身的某種象征機能,如“芭蕾舞者”、“被展示的時間”,借由這種機能引導出“會說話”的產品。按時間順序,在設計中可將敘事主題分為主題先行和主題后行兩種類型,如圖1所示。顧名思義,主題先行是指整個敘事設計按既定主題展開,由主題引出事件;主題后行則是指在設計時,并沒有明確的敘事主題,設計師在尋找設計素材時,隨著時間的推移,主題漸漸明晰,類似于設計的“頓悟”思維。
(二)構思敘事情節:在敘事文學作品中,情節推動著故事的發展,同樣敘事性設計也需借助敘事媒介完成受眾體驗。因此在主題明確的前提下,巧妙設置敘事情節可引導事件的演變[7]。一個有敘事性的設計,其情節承載著表達功能,目的是讓不同的受眾者盡可能進入設計師預設的故事和情境之中,這一過程便需要利用產品的形態語意、行為暗示等隱喻功能來體現。敘事性設計的情節設置一般可分為線性情節與非線性情節兩種。線性情節是一種產品故事按照時間向度發展的敘事結構,可概述為線性單線情節和線性復線情節。非線性情節的設置突破了線性的平述效果,使產品故事結構錯落有致,內容富有層次變化,增強了受眾對產品的感受和想象。根據影視文學作品的敘事結構分類,非線性情節大致有散點式情節敘事、環扣式情節敘事和復調式情節敘事三類,如圖2所示。
散點式情節利用發散性思維圍繞某一主題展開,在橫向時間上呈現不連續性、片段式的效果,每個片段都具有獨立的功能系統,從這一層面上來說與產品模塊化組合設計或產品系統設計相仿;環扣式情節采用互相關聯的圓形思維組織每個片段,通過不同的關聯方式,一環扣一環,使主題飽滿、立體;復調式情節多用于小說與影視作品中,是指采用幾條單線同時并進,相互解釋、相互配合,逐漸逼近并審視同一主題,一般著眼于表達更深層次的非物質內涵。
(三)渲染敘事情境:情境是設計師為描述特定設計氛圍而營造出具有情感或審美特質的情形或環境m,。有的研究者將情境層次化,借助諾曼的情感需求模型,提出“本能情境”、“行為情境”和“情感情境”[9]。然而在實際設計時,設計師總是無意識追求最高層次的設計情境,似乎很難人為規定性的運用情境層次融入至設計中。本文從設計的藝術形象和藝術效果角度出發,借助小說的敘事理論,將敘事情境分為靜態情境和動態情境[10]。兩者間的差異性并不是以時間的長短劃分,而是以描述設計藝術的形象是否立體感、運動感為標準。因此,靜態情境是指無法使設計藝術形象產生動感的敘述,但能通過產品的一系列因素與周邊環境的組合,產生靜態的意境美學,動態情境則是能夠讓藝術形象鮮活的敘述,也就是說,讓人產生情境的聯想與腦海的回憶。不可否認的是,兩種情境下的感悟都受個人的文化背景、情感認知等要素的影響。
三、敘事性設計下的產品無意識表達行徑
基于敘事性設計的基本流程,探索無意識的設計方法可將敘事主題、敘事情節和敘事情境分別與其相結合,并通過無意識設計案例加以論證。
(一)無意識的敘事主題:由“主題先行”和“主題后行”兩種敘述,延伸出無意識敘事主題的兩種確定模式,即①主題+事件+產品敘事;②事件+產品敘事+主題。前者模式是一種正向思維,事先明確具體的設計主題,而后尋找與之符合、最能表達既定主題的事件,最后運用巧妙的設計語言通過產品載體加以傳達。這種模式的表達,主題往往是單一性的,而事件的選擇可能性卻是無數個,也就是具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單一性主題一般常見于某具體的產品項目中。后者模式相當于一種“反向思維”,在一個或多個事件中尋找適恰的主題,這時主題是寬泛和模糊性的。然而這種匹配性選擇最佳主題的方式,無疑會造成“主題”強加于“事件”的風險,讓人產生“無病呻吟”、“矯揉造作”的感受。通過此種模式確定主題,需要設計師善于觀察人的共性行為,對不同人內心所涵蓋的共同情感進行總結和思考。簡而言之,前者無意識主題往往是確定性的,如“花盆”、“餐具”等具有實體意義的詞語;后者的無意識主題則相對含糊,充滿了“詩意般”的表述意境,如佐藤大以“傾斜的頭部”為主題設計的書架。
(二)無意識的敘事情節:產品無意識的情節設計并不是指設計的情節是無意識的,而是采用敘事性設計方法對產品情節展開陳述,以便更好串聯無意識產品中所涵蓋的各種設計要素。
1.無意識的線性敘述情節:產品無意識的線性情節是指產品遵照順時不間斷的一條或多條線索敘述的無意識情節。線性情節按照線索可分為單線情節和復線情節,因此產品無意識情節也分為單線無意識情節和復線無意識情節。單線無意識情節注重單一線索的連貫性與故事敘述的完整性,這在小說的單線敘事結構中較為常見,如別問的《西緒福斯詛咒之殺人事件》[11]。在產品設計中同樣如此,圖3為深澤直人的果汁包裝設計,將飲料外包裝形態設計成果皮質感,可以簡述為通過單純的肌理要素這一線索,讓人產生飲料“純天然”這一無意識視覺沖動。
復線無意識情節是設計師利用多線性,多線索設置情節,使其曲折委婉,最后立足主題,將多線情節調整至同一個步驟,使受眾沿著設計師表象思路的同時,在多線索情況下體會到主題所要表達的內涵。如圖4所示,佐藤大為Ruinart釀造廠設計的香檳野餐盒。以喝葡萄酒的行為和稍作休憩的小烏形象構成的玻璃器皿為兩條明線,將這一體驗所隱喻的深層次內涵為暗線,共同體現“逃離都市”這一主題,讓顧客可以愉快地沉浸在這種和諧的世界中。
2.無意識的非線性敘事情節:產品無意識的非線性敘事情節延展了產品設計的視角,使其設計的切入點呈現多元化趨勢。基于非線性情節的三種類型,可將產品無意識非線性情節歸納為散點式無意識情節、環扣式無意識情節和復調式無意識情節。散點式無意識情節是采用多線敘事,強調以多個視角、多節片段和多種情感基調來表達產品無意識情節,每節片段之間互相穿插,并行并進。這在中國傳統山水畫和影視作品中常常出現。在產品無意識設計中也并不少見,如Skelton餐具系列如圖5,設計師以“餐具中的優雅”作為敘事主題,將大小湯匙、叉子、餐刀等餐具的柄部與頭部相接之處,設計成“凹槽”之形,解決了無意識行為下就餐時餐具無法安放掛置的尷尬。也就是說通過餐具的散點式情節片段設計,每個餐具都相對獨立完整,可以掛置于杯子、掛鉤、儲物架等之上,共同映射所要表達的主題。
環扣式無意識情節是指情節呈現圓環狀,表現往復循環的故事情節,耐人尋味,展現了里外包容性特征[12]。它并不關注情節內在的時間邏輯性,更為強調一種“敘述”的創新思維模式與新奇,使主題與敘事情節的無意識契合。圖6是一個以“陪伴”為主題的花盆設計,具有“培育”與“種植”兩種功能,花盆本身上下翻置便可與植物不同的生長過程交相呼應,這種環環緊扣的設計方式無意識當中體現了“陪伴”的主題,富有創意。
此外,在小說中還常常出現運用多個故事片段并進或多元意識形態的對立等復調式情節[13]來凸顯主題,引導受眾無意識去思考事件本身背后所隱藏的內涵。當然,設計也是如此,張劍教授設計的燃香阻燃器,如圖7所示。由兩瓣金屬小芽和吸鐵圓孔組成,通過金屬阻燃原理,達到控制香燃燒長度的目的。香熄滅后與阻燃器形成~個破土而出的“芽”造型,寓意著“祈福”萌發出希望的“嫩芽”,同時也形成人虔誠“燒香拜佛”的雙手,冀希美好的祝福和愿望,凸顯了東方傳統禮制的哲學意識,可謂是集功能、美學、文化于一體的佳作。復調式情節關注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意識形態,往往更能打動人心。然而,無論是何種情節的設置和構思,無意識設計需視實際情況而定,同時所要表達的主題意識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敘述情節的選擇。
(三)無意識的敘事情境
1.無意識的靜態敘事情境:靜態情境突出將肌理、色彩、觸感等影響產品本身的要素、時間與空間、人以及人的行為反應納入敘事性事件的視覺化構建過程,并強調這種構建結果所營造“境”的意義[14]。不同的設計思想會產生不同的設計風格,所要表達“境”的意義也會有所差別,如幽默、寧靜、深邃、反思等意境。因此設計師應根據敘事主題,選擇合適的敘事事件,綜合事件中各種因素巧妙設置情節,既能表達主題的同時,也能讓參與者融入到情境之中。對設計師而言,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和文化知識底蘊,如美學、傳統哲學的意識形態等,來構建相應的具體情境。如圖8,日本無意識設計大師吉岡德仁設計的雷克薩斯展廳設計,每個展廳區域的分界都采用大量線條和光線,既使各個展廳參觀路線人流通暢,又脫離了傳統展廳設計的桎梏,站在入口處似乎即將進入一個虛無之地,營造出縹緲的意境。不難看出,將東方傳統哲學融入了現代設計中。
2.無意識的動態敘事情境:動態情境表現為能夠讓藝術形象鮮活,將靜態情境所構成的各要素隨事件的流動性發展而產生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包括產品形態的重新塑造,時間與空間的演進等,更為重要的是重新定義人與產品的關系,無意識引導受眾情感的交互,使其發現生活之樂、之美。基于這一視角,動態敘事情境應關注受眾參與體驗性情感的無意識變化與事件發展節點的合拍性,減少產品的復雜輸出信息或主題的不明確性帶給受眾認知疲勞。因此設計師應掌握情節發展的內在關聯性并學會分析人的認知心理發展歷程。如小野直紀設計的“DEPTH燈具”,如圖9,用視錯覺原理,將立體的煤油燈“鑲嵌”在具有復古情調的平面畫框之中。遠望的第一感覺就像墻面的一幅畫,當用戶嘗試使用時,燈光漸漸變亮直至照明周邊環境和整個房間,與此同時照片內容與真實世界的邊界也被模糊。以這樣的方式,不禁讓人產生一種神秘之感,似乎在探尋什么。產品經歷了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的全過程,用戶的情感也由最初的好奇與驚訝,到使用時的喜悅與驚嘆,直到最后的思索與聯想。正所謂“以境生情”,用戶的情由“境”的變化而跌宕起伏。
四、基于敘事文本的產品無意識設計應用
(一)設計分析:運用上述探討的無意識敘事性范式設計步驟和方法,對日常生活中的食用調料瓶進行創新設計。目前,常見的調料瓶雖有存放調料之功能,但也存在一些弊端:①造型方面:多為同質化較為嚴重的“方盒”造型,造型過于平庸單調;②功能方面:缺乏明確的提示功能,以至用戶不能及時按需使用;⑧情感方面:缺少明顯的用戶體驗,易造成用戶心理負擔,對廚房生活產生排斥感。基于此,本設計著眼于產品造型、使用功能、用戶體驗性這三個方面,并提供食用調料瓶無意識設計策略與方案。
(二)設計應用:以“給”為敘事主題,借助“孩童將東西送給大人”的動作形象作為調料瓶的意象載體。借助這一意象行為,重新定義用戶使用調料瓶的動作過程,構造一種從“拿取一使用”的被動行為方式到“給予一接收一使用一愉悅”的主動連貫性假設動作。調料瓶右上部瓶塞采用不同色彩的設計方式來表征調料的不同屬性,隱喻“提示功能”。為產品整體的協調統一,通過帶有圓形凹陷的木質托盤將其固定整合,效果如圖10所示。
而食用調料瓶的敘事情節根據所選意象載體、意象與主題、意象與事件的內在聯系,可選擇非線性散點式設計方法。根據常見生活調料種類可將調料瓶瓶塞設計成不同色彩與之對應,每種調味瓶都為一個獨立的產品,具有本身單獨的儲存和指代功能意義,但都是共同為表達同一個“給”主題內涵,如圖11。對多數人來說,廚房生活原本枯燥泛味,該調味瓶借由“小孩把東西給別人”情景,聯想孩子遞送東西的可愛形象,不禁讓人會心一笑,同時指示調料的加入使得食物更加美味可口,讓用戶體驗廚房生活的樂趣。這種使用過程所帶來情感體驗的變化,可見故事情境采用了動態敘事情境,無意識中暗示了廚房里原來也是有故事的。
基于敘事原理,采用無意識設計方法對廚房調味瓶重新設計,賦予調味瓶調皮可愛的形態語意:按色配置調味類別,拓展產品功能和使用方式;通過小孩稚嫩而不成熟的遞送行為在廚房生活中動態展現,渲染生動趣味的無意識產品情境,突破用戶了對調味瓶冰冷的傳統認知。
結論
敘事性設計是通過講述“產品故事”的方式來啟發用戶行為、情感記憶聯想的設計構思方式,而無意識設計作為一種立足于用戶潛意識行為,能夠發覺產品與用戶之間自然互動的障礙,這種內隱式挖掘人深層次需求的方式,無疑為增加產品的體驗性和人性化創設了條件。將敘事性與無意識設計相結合,不僅能夠創造出具有豐富設計內涵與體驗形式的產品,而且有利于引導人們建立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追求精神趣味的社會意義。與此同時,為無意識產品設計提供了一種可借鑒的設計思路。.
基金項目:2017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17Y5024)
參考文獻
[1]李奮強,宋昱辰,嚴胡偉.基于敘事設計的養生文化產品設計研究[J]設計,2019 (17):26-28
[2]谷利敏,王時英.無意識設計理念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18,39 (10):162-166
[3]屠曙光.設計的敘事——論后現代設計中的非物質設計[J]新美術,2008,29 (5):98-101
[4]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王琪.敘事性思維在數字博物館中的設計應用[J].設計, 2019 (19):158-160
[6]陳文江.無意識概念厲史演變考辮[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2):16-21
[7]倪瀚,李文嘉,鄭勝,等無意識設計與科技產品創新體驗研究[J].包裝工程,2014,35 (8):35-38
[8]沈冠東.數字圖像敘事設計模式研究[J].包裝工程,2016,37 (4):41-45
[9]耿天宇,芮雪婷,江牧.基于敘事性的趣昧產品設計探究[J].包裝工程,2019,40 (12):168-174
[10]陳慧娟.小說的動態敘事與靜態敘事[J].扛淮論壇,1994,(1):95-100
[11]高嬡.論新世紀中國偵探小說的敘事結構類型[J].文藝研究,2016 (4):33-39
[12]田田.品牌非線性敘事性設計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6 (l9):90-91
[13]劉濤.《尹戈爾遠征記》的復調式結構[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4):474-478
[14]李楊,鐘蕾.基于動態情境假設的敘事性設計方法解析[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8):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