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梅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德育始終是不可忽視的。而班主任主要負責德育,在日常工作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激勵策略能使學生加深對教學的印象,有利于德育的后續開展。在目標驅動下的道德品質培養,能夠收到預期的效果,利于整體師生關系的養成,也能樹立起學生的成長自信,促進學校德育開展。本文以職高教學中班主任的具體措施為中心,探討如何使用激勵策略,引導學生的思想與言行。
從具體事件出發開展實例教育
班主任的德育教學基本都是從理論入手,在面對具體的德育事例時,應該抓住機會進行現場教育,通過事件來固化學生的道德觀念。班主任可從身邊的實際事例或者新聞事例出發,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道德意識,從正面或者反面教材展開激勵教學,使學生正確認識;還要引導學生之間討論,規避不道德行為,強化道德認知。
舉例來說,學生小強偷竊了同學小紅的一百塊錢,被小紅發現后舉報。事后,小強認識到自身錯誤,并向小紅進行誠懇地道歉,在歸還錢物之后,又積極地從行動上做出了補償,小紅也接受了道歉。針對這一身邊的實例,班主任應該在班級內進行處理與解決,正確性地滲透德育。教師應當批評小強最開始的偷竊行為,使學生認識到偷竊造成的惡劣影響;然后對小強的主動表態表示認同,能夠明白過失并予以改正,這是相當不易的;最后對小紅的大度,也給予表揚。用這樣的實例展開道德教育,能起到行為導向作用。
從當前的教學模式看,職高的教育偏重于知識性與理論性,缺乏有效的德育,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職高學生違背社會道德與公共秩序的行為時有發生。所以,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需要班主任與其他同學對正確行為的肯定,通過榮譽感的驅使,使學生自覺學習與模仿正面行為,從而獲取他人的表揚與認可。
從教學原則出發引發情感共鳴
對于職高教學環境下德育的開展,班主任應賞罰分明,在獎懲制度下確立教學的原則。通過對學生進行原則說明,使其明確行為規范,促使教學更加嚴謹和認真。在激勵策略的力度拿捏下,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此外,學生的行為有了依據,其他學生可以引起情感共鳴,在正確的道德與情感導向上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行為規范,通過激勵策略的驅動養成行為上的習慣與情感上的趨同性,在自我認同中促進學生積極向上。
班主任應在教學中樹立適度性原則,不應矯枉過正,過度懲罰,使學生產生消極的心理或自卑心態。從這一原則去評判職高中學生的各種行為,發揮出應有的教學效果。而在這一原則下,其他學生也能明白教師對犯錯學生的態度,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相信教師的處理方式,對犯錯學生的改正行為產生認可。另外,以教學原則驅動德育過程,能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通過“身正為范”的理念去引導學生對模范的學習,并通過對模范的獎勵來激勵,發揮導向作用。
班主任應當在對職高學生進行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增強對道德教育的重視,提升學生的基礎素質,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從學生個體出發注重因材施教
不同學生的性格與行為模式是不一樣的,不同學生的教學需求與心理需求,即便在同一模式的激勵下,也只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對于家庭環境好的學生,簡單的物質獎勵起不到良好的作用,應從情感上進行激勵與道德教育;而家庭環境差的學生,更加注重物質上的需求,因而班主任的激勵方式也需要從實際出發,并輔之以溫和的情感教育,關注他們的身心成長,避免其出現一些偏激行為與極端傾向。
班主任應對班上每一位學生予以足夠的人文關懷,對有個性的學生予以重點關注,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課程改革,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一樣的激勵策略,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挖掘出學生的閃光點,從這方面建立起學生的自信力,在差異性的激勵中,盡量使每個學生感到滿足。在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的結合之下,教學能促進更多的學生參與,在因材施教中使德育教學契合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在推動整體教學發展的同時使其朝著理想的方向努力。而在相互評價與溝通中,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職高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人間溫情,在對未來的暢想中牢記教師的激勵,從而邁出更自信的步伐。
由于職高學生的思維尚未成熟,因此,班主任的行為應盡量減少批評,多進行鼓勵,在德育教學中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在人文關懷中促使學生發展。職高班主任德育工作應從學生個體出發,以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為教學基礎,因材施教,針對性制訂定向的激勵策略,使每個學生都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結束語
新時代對職高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過激勵來實現良好的引導,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同時,提高智育質量,嘗試應用不同的教學措施引導學生學習,使其走上學習的正途,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在德育工作中,激勵策略表現出極高的應用價值,能夠影響學生的心態,調動其參與德育活動的積極性,從而幫助其樹立起陽光、健康的生活態度與正向的價值觀念。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高級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