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賁愛玲 唐翔 王馨
摘 要: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蘊涵著大國心態、文化自信、奮斗精神、奉獻精神等獨特內涵,是大學生成長成才、愛國奉獻的精神支撐。但在新的歷史方位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學生心態發生深刻變化、多元文化思潮強烈沖擊學生價值觀、網絡信息爆炸考驗學生思辨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等相關問題。可通過守好課堂主陣地、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大事件重要節日重點宣傳、愛國奮斗實踐等路徑感召新時代大學生,進一步培育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接續奮斗。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12-0121-02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大學生是青年中的骨干力量,承載著國家的未來和希望。2019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1]在新時代背景下,愛國主義展現了與時代主題相契合的獨特內涵,國內外環境的變化也讓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和民族的熱愛將關乎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復興。進一步培育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大學生將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將個人成長與國家前途有機統一起來,擔當起時代責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的獨特內涵
1.愛國主義是揮灑自如的大國心態
揮灑自如的大國心態是涵養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基石。進入新時代,中國日益走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央,承擔起更重要的國際責任。青年大學生唯有保持進取、開放、成熟、包容的心態,塑造國際化視野,既不盲目樂觀,也不妄自菲薄,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不卑不亢,才能在世界舞臺上不斷彰顯大國風采和國家魅力。新時代大學生應當涵養揮灑自如的大國心態,凝聚萬眾一心的愛國熱情,在時代潮流中推動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2.愛國主義是堅定不移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國家發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認真講好中國故事,為世界難題貢獻中國智慧,文化自信給予人們的不僅是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也是抵御西方文化輸出的精神防線。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只有保持堅定不移的文化自信,才能孕育出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才能匯聚起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確保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已有成果不被丟失,并不斷推動中國道路的繼續前進。
3.愛國主義是砥礪前行的奮斗精神
步入新時代,大學生具備了遠勝從前的發展條件,但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苦干實干,以奮斗勾連理想與現實,實現個人的不斷成長成才,提高獲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并為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現代化水平貢獻智慧和力量,是當代大學生熱愛祖國的最好表現。新時代給大家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無限的可能,作為新時代青年中的核心力量,大學生應當以勇于實踐的價值追求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書寫奮斗報國的華麗篇章。
4.愛國主義是勇于擔當的奉獻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綜合國力取得了長足的進步,GDP總值躍居世界第二,但東西部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較大,勇于奉獻是實現共同富裕、國家富強的必然需求。敢于吃虧,樂于吃虧,到西部地區,到基層一線,到脫貧攻堅任務最繁重的地方揮灑汗水,在服務群眾的火熱實踐中錘煉過硬本領,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地方發展奉獻青春和才華。新時代大學生應當在奉獻中凝練愛國主義精神,引領社會道德風尚,最終實現個人發展、群眾幸福和國家強大的有機統一。
二、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
1.新的歷史方位下大學生心態的深刻變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但部分立場不夠堅定的學生對此沒有客觀認識,在西方媒體長期誤讀、偏見,甚至是惡意貶損下,對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仍持懷疑和觀望態度,出現一些不當言論。另有部分學生盲目樂觀和沖動,對于復雜的形勢缺乏全面的考慮,在不法分子的刻意挑撥下,裹挾民意,制造網絡暴力,以愛國之名行誤國之事。
2.多元文化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了強烈沖擊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個人主義、新自由主義、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為代表的社會思潮傳入中國[2],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強烈沖擊,進而影響到愛國主義情感。在經濟價值觀方面,西方文化中消費主義之風盛行,誘發了部分大學生金錢至上的金錢觀和過度消費的消費觀,淡薄了其家國情懷。在政治價值觀方面,西方社會思潮所提倡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意識形態,也誤導了部分大學生,動搖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把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割裂開來。在文化價值觀方面,西方國家借助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發達的科學技術大肆輸出其文化,弱化了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減弱了大學生的愛國熱情。
3.網絡信息爆炸考驗大學生的思辨能力
信息化時代,網絡媒體交匯,良莠不齊的信息加大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難度。由于缺乏正確引導,部分學生堅持他們所謂的“真相”,對網絡流言的信任度超過了官方發布的權威信息。政府應對突發事件的合理措施,在別有用心的人刻意扭曲和放大下,被學生誤解和質疑,引起軒然大波,造成網絡輿情,引發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另外,“心靈雞湯”和“成功學”在網絡上泛濫,誤導學生追逐功利化的成功,致使部分學生注重個人利益甚于集體利益,并且過分強調個人努力,弱化國家對個人成長的積極作用。
4.愛國主義教育重理論輕實踐,成效不理想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往往會照本宣科,索然無味。升學就業的壓力迫使學生速記考試重點,即使拿到了高績點,也并不意味著受到了愛國情懷的熏陶。大學生少有機會在實踐中學習愛國主義,踐行愛國主義,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其不良后果表現為學生求職創業時,講奉獻國家的少了,追求個人利益的多了;網絡上空談報國的多了,實際行動的少了。
三、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現路徑
1.守好主陣地,開發新平臺,拓展新渠道
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高校應當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一是要建立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理論宣傳隊伍。從嚴選拔,讓信仰堅定、理論功底深厚的同志充實到教師隊伍里,加強職業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建立退出機制,始終保持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二是創新教學方式和授課方法,改變傳統課堂沉悶的局面,以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愛國故事,增加教育的實效性。三是加強其他專業課程的管理,強化“課程思政”的理念,確保在意識形態領域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頻共振。此外,充分利用好網站、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資源,構建多樣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平臺,加強信息的監督和控制,掌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營造濃郁的愛國氛圍。
2.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開展文化沙龍,從描寫壯美山河的古詩佳句中領略祖國的大好風光,愛上祖國景色風貌之美;共度傳統佳節,感懷介子推、屈原忠君赴義的同時,愛上祖國傳承之美;學習民族英雄,在文天祥、岳飛等人壯懷激烈的感人事跡中,愛上祖國奉獻之美。此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意味著故步自封,應當順應時代需求,對傳統文化加以創造性轉化,增加其親和力和生命力,提高影響力和感召力,不斷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3.重大事件重要節日重點宣傳
利用重大事件和重大節日的聚焦效應和情景觸動作用,讓大學生處于內隱狀態的愛國主義精神顯現出來,并加以強化。以重大政治事件如中日釣魚島爭端、中印洞朗沖突等為契機,展開“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相關主題教育,激發大學生奮斗報國的責任意識;以重大災害事件如汶川救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為生動教材,開展“共抗災情,愛國力行”相關教育活動,凝聚團結、奮斗、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充分展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五四青年節、十一國慶節等重要節日,編排詩歌朗誦、舞蹈等節目,展現師生熱愛祖國、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鮮活的、走心的愛國主義教育方能彰顯時代精神,才能讓愛國主義成為時代風尚。
4.在實踐中深化愛國情感
進一步鞏固愛國主義教育成果,引導大學生把愛國情感轉變為報國行動,需要扭轉理論教育與實踐認知相脫節的局面。一方面,以學生黨員為先鋒組建團隊,結合專業知識開展志愿服務,在錘煉技能的同時奉獻社會,感受服務他人的樂趣;利用寒暑假時間,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走訪村落、企業調研等,了解改革開放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國家認同感;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禮,進一步穩固愛國情感。另一方面,在學生求職創業時,引導他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奮斗拼搏,在難點焦點最直接、矛盾最尖銳的基層感受國情的復雜性,理解黨治國理政的艱巨性,最終在基層實踐中升華愛國情感,實現個人價值和國家利益相統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
[2]王靜.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