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玉
摘 要:中國歌劇發跡于20世紀上半程。西方人將我國傳統戲曲定義為“中國歌劇”,然而本文所探討的“中國歌劇”西方定義不同,并且她的形式也并非“話劇加唱”的戲劇樣式,她是一種新型的、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歌劇。在多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下,歌劇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學術界激烈探討的重點,關于這一問題我們尚未得到一致結論。因此本文在多民族音樂文化影響下,歌劇發生的改變進行研究,首先是對于歌劇的特性進行分析,其實是多民族音樂文化對于歌劇的影響,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中國歌劇 多民族音樂文化 影響
藝術創作深受其所處特定歷史階段影響,因此處于不同階段的藝術作品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比如音樂、戲劇、繪畫等都帶有獨特的時代烙印。整體社會氛圍、時代特定背景對創作者們思想塑造產生很大影響。經典作品之所以流傳百世,不僅在于其自身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和深刻意義,還在于作品本身的時代烙印、文化內涵等因素。
歌劇屬于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傳入中國時間相對較短,從20世紀到現在,至今大概一百多年,從歌劇的傳入中國也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一時期主要從民國到現在這段相對比較重要的階段,在這些特色的時代背景下,歌劇也具有一定的時代特性以及藝術性,這段時間前期屬于人民處于抗日戰爭期間,因此其題材以及創作風格,都受到多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在這一時期反映出當時的主題思想與文化內涵,由于基層人民處于戰爭所帶來的痛苦之中,對于革命精神的需求更加強烈,然而歌劇在多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下歌劇更加具有表現性更加具體,讓群眾普遍接受,從而讓歌劇音樂深入人心。
一、多民族音樂文化的特性
1.多民族音樂文化的獨特藝術性
多民族音樂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性之,民族音樂文化自身帶有真摯的質樸性。它起源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深刻反映了人民群眾真摯質樸的感情,如實刻畫了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我國革命事業的先鋒隊的優良作風,贊揚中國共產黨、贊揚中國社會主義,直白真摯的藝術創作手法使得其藝術力量更進一步。
2.多民族音樂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群眾生活是民族音樂文化的哺育地和靈感源泉,它來源于實踐和百姓生活。這一特點決定了它必須創作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都有代表本地特色的民歌,這些從群眾中來的民歌便成了到群眾中去的民族音樂文化的創作源泉。民族音樂深得民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從而能夠流傳百世。民族音樂曲調悠揚響亮,歌詞內容真摯樸素,它脫胎于民歌,又具有民歌所不具有的內容。能夠流傳至今的經典紅歌,都經過了時代的檢驗和人民的傳唱。因此,民族音樂是作曲家和人民群眾共同創作的藝術結晶。民族音樂來源于民間,來源于群眾日常生活,是普通百姓真實情感的表達。
3.多民族音樂文化具有獨特鮮明的時代性
多民族音樂文化具有歷史進程性、地域具體性、文化相對性。它的功能也是隨著時代變遷而變的,是契合時代的。當今時代需要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回歸,民族作品可以真實反應時代精神變化。民族音樂可以代表不同文化精神,精神的力量可促使人們更好的工作生活指引。民族音樂的歌詞內容代表了不同時代的人民生活狀態、社會建設與生活水平,具有時代性;它的旋律也代表特定時代風貌。從審美層面來評價,紅色音樂主題深刻、品味高級,我們可以采用流行與主旋律相相輔相成的方式,獨特新穎,還可以使用一些網絡技術和新媒體手段,比如賽區選拔、網絡直播、短視頻平臺、藝人宣傳、紅色旅游等,從舞美設計、彰顯主題到弘揚主旋律,都精彩紛呈,成為一場內容豐富的文化視聽盛宴。從“民族”詞出發,緊貼群眾審美和時代需求,用真情打動人民、用豪情振奮人民、用熱情感動人民。這種內容豐盛、花樣繁多、富含營養的文化大餐展現了紅歌的藝術價值和感染力,作為主旋律與時代脈搏和人民群眾需要成功結合的標桿,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標準。
4.多民族音樂文化的民族美學性
民族特色音樂文化是傳揚革命精神的優秀媒介,也是提升審美的重要渠道。第一,多民族音樂文化可提升人們審美品味。響亮、真摯、激昂的歌曲,是我們得到感官享受、精神的提升和心靈的充實,并且得到情感的升華。聆聽紅歌不僅使我們感受音樂之美,也能得到心靈的愉悅和思想境界的提升。通過聆聽民間歌曲,欣賞者可以激發內心豪情壯志,提升自我審美品味,塑造人格品質。第二,民族音樂文化可以培養我們對美的感知能力。感知作為審美的心理基礎,靈敏的感知力是培育和提升內心情感、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礎。紅色音樂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贏革命戰爭的重要見證,熱情贊揚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用獨特的感染力洗滌人民群眾的靈魂,陶冶人們的情操。民族音樂自身特有的豐富的審美想象,人民群眾想象力變得天馬行空、自由自在,進而提升了審美能力。第三,民族音樂文化可以推動審美教育。歌曲具有來源于人民群眾并且對演唱者要求較低的特點;多民族音樂內容獨特,利于推進審美教育工作,可培育出向上的音樂文化環境。積極向上有利藝術文化環境,會使文藝工作者創作和演繹出更具有時代審美特性的佳作。
二、多民族音樂文化對歌劇的影響
1.創作題材
多民族音樂文化對于中國歌劇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民族文化音樂為獲得更多人的接受,從而創作題材上運用大量的歌劇進行民族化創作,然而在紅歌文化流行的年代,歌劇創作深受影響。在選題上應當挑選人民群眾喜愛、常見的題材并進行藝術加工,才能打動群眾內心。當代的歌劇創作應當擁有符合人民群眾文化審美需要的時代特征,可以歷史與現代結合、東方與西方結合,但應時刻牢記不脫離人民生活這一原則,使表現形式、作品內容與欣賞者的內在需求相結合。今天歌劇的傳承發展,應充分考慮我國的現代化,為了回應這一問題,在該領域內我國的創作者們提出了“歌劇現代化”的命題,這與題材年限并不沖突,不論創作者們選取題材來自哪個年代都應使其具有時代標準、時代精神和時代共鳴。歌劇在我國存在時間比較短暫,在選題上早期受西方影響較多,多為外國題材,由于中西文化隔閡和審美差異,許多時候我國觀眾欣賞不來,然而在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下,中國歌劇選材結合了詩、歌、舞三個方面,場景變幻無窮;在演唱語言方面沿襲了傳統戲劇唱白并用的良好習慣;在音樂方面則多選用北方民樂與傳統戲曲,不僅具有民族特點,還汲取了西方歌劇的藝術表現形式。演唱時,演員將我國傳統戲曲與西方話劇表現形式巧妙結合,將劇中角色演繹得生動美好、渾然天成。許多中國歌劇帶有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選取反對階級革命為題,展現了特殊時期我國農村階級斗爭形勢,劇中的主演作為典型,真實地再現了那個年代人民生活的習俗、性情、心態等。 在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下,現階段的歌劇舞臺以“英雄歌劇”為主。在我國歌劇舞臺上主要以歌頌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光榮形象為主,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江姐、劉胡蘭等等。同時我國古代反封建代表人物也受到廣大人民的一致喜愛,例如竇娥、劉三姐等等。
受本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耳濡目染,許多選題基于陜北地區秧歌進行創作,打破了秧歌劇題材形式單一、載歌載舞的固有模式,將藝術創作著力點放在我國傳統戲曲和西方歌劇的戲劇性上,為今后創作樹立了獨具特色的榜樣。濃厚的民族性,在編曲上又具有旋律動人、題材多樣樸素的特點、在作品構成結構上依托選材的現實性、傳奇性、戲劇性,歌曲情感抒發與戲劇沖突性之間交鋒碰撞,這樣的藝術手法豐富了我國民族歌劇表演形式,同時深化了故事走向的發展、為塑造人物提供廣闊空間。此種題材的選擇,讓歌劇更加具有一定的時代特性,為研究當時的時代文化有著很大的參考價值。
2.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運用
歌劇深受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熏陶,特別是將傳統戲曲廣泛運用到歌劇之中。比如在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下創作的歌劇《江姐》,這部作品將我國傳統戲曲運用得爐火純青,在我國歌劇史上的可謂一絕,這部作品廣泛使用傳統民樂,糅雜戲曲表演風格,將中國戲曲與歌劇的結合帶到了一個新高度。創造性地吸收了川劇的特點,繼承了傳統川劇的表演手法,在表現能力上獨樹一幟,將其詼諧、細膩的演繹方式運用到《江姐》的創作中,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吸取川劇“虛擬手法”的特點,將有限的表演舞臺延展擴大為無窮的時空,把不同的樂段銜接起來,塑造了完備的歌劇藝術體系。
其次,巧妙運用了川劇“幫腔”的唱法,幫腔作為川劇特有的表現手法,它通過旁白的方法展現了角色的內心世界,營造了唯美的藝術氣氛,為整部作品注入活力。板腔體作為戲曲的一種結構體式,也叫“板式變化體”。其特點為;將形成對稱的上下句視作唱腔的基本要素,更進一步,遵循特定的變體準則,變化成不同的板式。通過轉換不同板式來構造一幕或完整的戲劇。這樣的結構體式,其特點是戲曲選材精簡、轉換變化靈活。相似的腔調的不同板式,可看作由一種基本板式演變而來。
此類傳統民族音樂運用更加讓歌劇貼近人民的生活,讓人民更加容易接受,為后期歌劇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動力。
3.戲曲音樂的特長運用到歌劇
歌劇引入中國的時間較短,為使當地人民盡快接納,我們需要融合傳統因素,讓其更貼近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融合那個時期經典的戲劇作品的優良特點,相互融合,并且結合歌劇進入中國,當時國人正處于水深火熱當中,尤其是民族音樂文化盛行,由于戲劇一些演繹的特點具有響亮、真摯、激昂,從而展現出抗日戰爭中反抗的革命精神,在這種革命精神通過歌劇的更加形象具體,使其更具流行性、更受欣賞者歡迎,從而導致歌劇中大量運用歌曲音樂的特點,這種演繹方式更加能讓人民接受。歌劇在發展過程中對于戲曲音樂的特長運用還是相對較多的,因為當時由于沒有現在多樣的劇種,并且基層人民對于戲曲的十分喜愛,因此中國歌劇中可以看出其運用了很多戲曲的技巧,尤其是戲曲中相對比較優秀之處,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劇種的不斷引入國內,然而在歌劇中依舊存很多戲曲音樂的元素,例如經典中國歌劇《江姐》的藝術價值是取戲曲的特色運用到自身的藝術創作中來,靈活地吸收戲曲板式變化的手法,形成了表現角色情感、符合劇情走向極具戲劇性的唱腔。與此同時還采納了川劇唱腔的“幫腔”唱法,運用大量 “伴唱”手法,用來表現角色內心活動、拉動情節發展,是一種創新的表現手法。
由于國內很多地區文化不相同,并且在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在創作手法中,歌劇往往采用大量的民歌,使其更加符合人民的審美觀念,讓其發展更加順利。例如《洪湖赤衛隊》創作基于洪湖地區傳唱度很高的民歌,比如天門地區的民歌小曲等。通過對這些題材的加工創作,形為了一種性格化的音樂形式,成功地展現了角色的精神風貌和內心活動,充分地發揮了音樂的功能。
4.“中西合璧”的演奏方法
在戰爭時期,民族音樂文化流行甚廣,一般會有合唱、獨唱的形式,通過這種方式,讓其革命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對于革命精神的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現在歌劇的演奏一直是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然而在演唱歌劇時可分為個人獨唱、群體合唱、多人重唱、獨唱加合唱伴唱等諸多表演形式,極大程度加強了音樂塑造角色的目標,賦予每個角色血與肉,這種人物形象能夠帶領觀眾從舞臺步入人物內心的,無需觀眾做任何生硬的想象力。
歌劇在演奏風格上各有不同,但是彼此都有著一些相似的地方,在受到民族樂文化的影響,歌劇中往往以民歌、民調等音樂作為原始素材,并結合傳統的民歌或者民間音樂的和聲、復調等演奏手法,多種手法相互滲透融合,使得整個歌劇特點明顯、配樂鮮明,且主要故事線是圍繞廣大人民群眾都喜歡的故事傳說,地方素材、英雄人物故事等等,民族特色突出。在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演奏方法也發生了改變,通常會采用中國傳統民樂與西方管弦樂器相輔相成的演奏方法。主流上主要采用西洋管樂中木管樂器組的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等樂器,木管樂器組音域廣闊、音色柔和美妙,是樂隊中音色最多樣、特點最鮮明的樂器組合。木管樂器組合體中的每種樂器都具有別致的音色和技術性能,與其他樂器對比鮮明、特點突出,甚至每支木管樂器其不同的音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色彩。由于上述特點,它還具有“管弦樂隊調色板”之美稱。其音色雖不如弦樂器那樣圓滿洪亮,其演奏力度變化也無法與弦樂器和民樂樂器相比,但由于它具有音色多樣,音域廣闊的特點,可以激發弦樂器和民樂樂器的音響效果。
這種歌劇在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下,西方歌劇與中國本地音樂彼此結合創作出的作品,更加具有一定的特色,最為明顯的地方就是在歌劇中創新的應用了音樂主題貫穿的方法,這一方法對于朗誦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結語
中國歌劇在本階段的成功也有力證明了民族文化是孕育中國歌劇發展做好的土壤,中國歌劇的發展應該建立在民族文化的發展之上。中國歌劇的發展與中國民間音樂、民族戲曲、民族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歌劇的發展離不開中國民間音樂、民族戲曲、民族音樂的發展,除此之外為了更好發展中國歌劇我們也要積極汲取國外歌劇創作的基礎,以此鞏固發展中國歌劇,這也是中國歌劇能夠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從世界音樂的發展歷程來看,但凡能夠在世界音樂有一足之地,都是在本民族音樂文化基礎之上,同時又吸收借鑒世界其它國家及地區優秀音樂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兼容并蓄才能夠將本民族的音樂文化發揚光大,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歡。
參考文獻:
[1]鄂明晶.“中國元素”包裝與“中國氣質”張揚 論原創歌劇《駱駝祥子》的“新樣板”意義[J].中國戲劇,2020(1).
[2]陳國東.試論中國歌劇藝術的民族特征與未來發展[J].藝術評鑒,2019(24).
[3]劉蕊.民族歌劇《白毛女》的藝術特性及時代價值[J].四川戲劇,2019(11).
[4]代凌,仕旭軼.我國歌劇創作中民族元素的應用與策略[J].北方音樂,2019,39(23).
[5]陳國東.民族歌劇建設與中國現代歌劇文化的發展探析[J].藝術評鑒,2019(23).
[6]趙楠.歌劇愛好者的福音——《中國歌劇百年——精選唱段集萃》出版[J].音樂生活,2019(12).
[7]王一鳳.淺談中國歌劇《逐月》中嫦娥詠嘆調——《情分飛,離別難》的音樂分析及演唱處理[J].當代音樂,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