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我國進行了個人所得稅制改革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揮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使財富向中等收入人群集中,形成橄欖型的社會。在新個稅實施一年之后也顯現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分析稅務機關征管活動中存在的一些困難,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建議,為今后的個稅征管工作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個稅改革 稅收征管
2018年8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于2018年8月31日通過,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新個稅法已經實施一年,即將迎來第一次的自然人匯算清繳工作,個稅征收管理工作仍是稅務機關當下的重要工作。
一、個人所得稅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工資薪金免征額及累進稅率調整
新個稅法將工資薪金的免征額由3500元上調到5000元,另外新個稅法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四項勞動所得合并為綜合所得,并調整了級距,適用新的個稅率表。
在原有的稅率基礎上,第一檔級距由1500調整為3000,第二檔由3000的級距擴大到9000,第三檔級距由4500擴大到13000,第四檔級距則由26000縮小到10000。這種調整使原本屬于中檔收入的人群更多地向中低檔級距轉變,減少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個稅負擔;第五至第七檔高稅率的級距保持不變,這樣可以更好得起到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
(二)改革為二元所得稅制
二元所得稅制。它結合了綜合所得稅制和分類所得稅制的特點,先將個人取得的收入劃分為了勞動所得和資本性所得,對于勞動所得采取綜合所得稅制,對全年收入用綜合所得稅率表進行累計計算,這樣計算出來的稅負更接近真實的收入水平;對于資本性所得采取了分類所得的計算方式,采用20%高稅率課征。二元所得稅制結合了綜合所得制的量能課稅和分類所得稅制的計算簡便等優點,兼顧了公平與效率,更加符合我國的國情。
(三)新增專項附加扣除
此次個稅法的修訂提出了專項附加扣除的概念,這是在原有免征額和專項扣除的基礎上引入的新概念。專項附加扣除指個稅法規定的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贍養老人等六項扣除。上述項目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也是日常開支中占比較大的部分。專項附加扣除是在綜合所得基本減除費用之上,綜合考慮個人稅負差異性的一種制度安排。此舉更加符合稅法原理,有利于稅制公平,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稅收的公平正義。
(四)新增自然人匯算清繳制度
匯算清繳指的是納稅人當年分期預繳的稅款,在次年將所有收入和扣除項目匯總計算年應納稅款,最后將總的應納稅款與預繳稅款比對,多退少補。《中華人民共和國個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取得綜合所得需要辦理匯算清繳的情形包括:(一)從兩處以上取得綜合所得,且綜合所得年收入額減除專項扣除的余額超過6萬元;(二) 取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中一項或者多項所得,且綜合所得年收入額減除專項扣除的余額超過6萬元;(三)納稅年度內預繳稅額低于應納稅額;(四)納稅人申請退稅。自然人應當在次年的 3月1日至6月30日以內進行上一年度的個稅匯算清繳申報全部的收入。
二、新稅制下的征管困境
(一)個稅稅源監控較為困難
信息不對稱一直是稅收征管 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征收個稅除了需要收集到自然人的收入情況之外,還涉及到專項附加扣除中所需的房屋信息、貸款信息、親屬信息、教育信息、醫療信息、境外收入和納稅情況等。個稅法 將個稅分為了9個稅目,而自然人取得收入的方式是多樣的,由貨幣收入、實物收入、股票收入等;另外收入取得的時間也不固定,常見的有按月取得的收入、按次取得的收入、按年取得的收入等。上述信息即便是納稅人自身都難以準確掌握,更不用說是作為監管者的稅務機關。而對于高收入人群來說,其主要收入在于資本性所得而非勞動性所得,這一部分收入更加難以監控。
(二)自然人的納稅申報成本過高
自然人納稅申報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由單位代扣代繳,另一種是自行申報。自然人履行納稅義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自行申報需要學習大量的稅法知識,包括個稅的計算方法和納稅申報的程序。這些知識對于廣大自然人來說過于專業,學習的難度較大,而且一旦政策學習不到位還會產生了逾期申報、少繳稅款的情形,將會面臨征收滯納金、行政處罰甚至個人信用評級降低的后果。另外辦理自行申報業務本身也因為存在數據匯總、稅款計算、報表填寫、繳納稅款等環節,同時要不斷與稅務機關溝通互動,因此申報行為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才能完成,這意味著個稅自行申報將花費一定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而在通過手機APP填報專項附加扣除時,需要填寫家庭成員的各項信息,納稅人不僅需要花費精力收集填報上述信息,還擔心關鍵信息被稅務機關掌握,甚至面臨信息泄露的風險,上述因素導致自然人的納稅遵從度下降。
(三)稅務機關的征稅成本過高
對于稅務機關來說,在新稅制下征收個稅,納稅申報主體數量大幅上升。新稅制下新增了大量應當自行申報和匯算清繳的納稅人,因此稅務機關需要監管的納稅人數量大幅增加,稅務機關不得不加大人、財、物等各方面的投入,占用了其它稅種的征管資源;其次是申報數據真實性難以監管。自然人納稅人存在著流動性強,數量大等特點,而個稅又有著收入難以掌握、計算過程復雜等特點。代扣代繳單位對于納稅人上報的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并無實質審查的義務,如何確納稅人的申報數據真實性、準確性是稅務部門面臨的一大難題;除此之外稅務機關對自然人的執法手段有限。盡管在稅收征管法,行政處罰法等多部法律中規定稅務機關有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的權力,但在實際征管活動中由于因為自然人流動性大,稅款金額小,納稅人數量多、執法程序復雜、執法周期長等原因,使得征管成本遠高于納稅人應申報繳納的稅款,因此針對自然人往往缺少有效的執法手段。
三、優化個稅征管手段的建議
(一)信息共享,利用大數據管理稅源
信息不對稱一直是稅收征管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征收個稅需要收集到的數據,除了自然人的收入情況之外,還涉及到專項附加扣除中所需的房屋信息、貸款信息、親屬信息、教育信息、醫療信息、境外收入和納稅情況等,而這些信息的獲取較為困難。如果僅依靠納稅人自行申報和代扣代繳單位申報,則數據的真實性無法保證,只有通過多部門的信息共享,聯通銀行、公安、民政、房管、社保、等多部門的數據,實現身份信息、婚姻信息、收入信息、房產信息、完稅記錄等集多方信息于一體的綜合信息庫,通過大數據分析比對,直接由數據庫導出基礎信息,不僅能較為準確地監控稅源信息,實現高效的個稅征管,還能有效地降低納稅人的申報成本,提高納稅遵從度。
(二)建立自然人納稅信用評價體系
2014年國家稅務總局面向全社會發布了《納稅信用管理辦法(試行)》的部門規章,并授權各級省稅務機關可以根據本辦法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年度評價指標得分采取扣分方式。納稅信用級別設A、B、C、D四級,從100分起評。對于A、B級納稅人采取例如一定的鼓勵措施,對于C、D級納稅人則采取一定的限制或懲戒措施。該信用評價體系實施之后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的情況關系到自身的諸多權利,因此納稅人對納稅義務的重視正在逐步提升。
但是現行的納稅信用評價體系主要是針對單位納稅人而建立,并沒有將自然人納稅人納入到信用評價體系之中。應當建立全國統一的自然人人納稅信用評價體系。將自然人的納稅行為納入評價體指標,該舉措可以針對自然人流動性較強的特點,提高征管效率。
(三)鼓勵涉稅機構參與個稅申報
在個稅制改革的背景下,針對自然人提供的涉稅中介服務已成為趨勢,當下涉稅中介機構的服務已經相當成熟,自然人只需向涉稅中介機構付出少量的金錢成本便能享受專業的涉稅服務。由涉稅機構辦理自然人涉稅事項可以有效降低征納雙方的納稅成本,同時也減少了征納雙方的稅收風險。而國家在鼓勵涉稅服務機構提供涉稅服務的同時,也應嚴把涉稅中介機構的準入資質,加強對機構的監管,對于違規行為依法處置。同時還要鼓勵從業人員考取專業證書,從而提高行業的整體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桂娟.論新個人所得稅改革[J].納稅,2019(26):6+9.
[2] 王清云,呂國望. 我國第七次個人所得稅改革分析[J]. 當代經濟, 2019(09):50-52.
[3] 劉水林.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研究[J].納稅,2018,(30):1-6.
[4] 趙移.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存在的問題與應對措施[J].現代經濟信息, 2019(06):213- 214.
[5] 孫曉艷.基于當前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探討[J].全國流通經濟,2019( 20):175-176.
作者簡介:
李爾(1990--),男,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