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資難是當前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從信息不對稱入手,分析了當前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與政府主導的融資服務平臺化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機制與不足。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信息不對稱;融資服務平臺
一、信息不對稱視角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分析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市場活動中的各市場經濟主體對交易信息掌握程度不同,掌握信息更豐富的市場主體在交易活動中會存在一定的優勢地位。
由于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會造成“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在貸前商業銀行會提高貸款利率來彌補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經營能力越差的企業為了獲得貸款越容易接受高利率,這將導致優質企業退出市場,剩下都是經營風險較大的中小企業。而由于對中小企業信息的不了解,在貸后可能會引發違約情況,導致商業銀行蒙受損失。因此,商業銀行為了消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和不利影響,會在實際的借貸行為中采取理性的信貸配給方式。
其次,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有著“短、小、頻、急”的特征,同時伴隨著高風險性,因此商業銀行對此類貸款客戶的信息搜尋要更仔細。再加上中小企業的需求分散的特征,商業銀行對待中小客戶也很難達到規模效應,獲客成本和信息搜尋成本尤為高企。因此商業銀行對此類客戶一般都采取回避方式。
二、政府服務平臺化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機制分析
為了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全國各省市政府都開始打造信息共享平臺以及融資服務平臺,借助政府和金融科技的手段在中小企業融資的各個環節提供融資服務,實現信息共享、提升區域資金使用效率、助力中小企業發展。本小節將探討通過政府融資服務平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機制。
(一)政府間接介入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
目前中小企業在商業銀行貸款融資遭受“融資歧視”這是一種市場失靈的表現,因此針對中小企業融資市場失靈的情況,必須要進行政府干預。市場經濟中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光靠市場這支“看不見的手”難以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狀態,必須借助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糾正市場失靈,以彌補市場機制帶來的缺陷和不足。
在政府融資服務平臺上,政府通過平臺間接介入到了中小企業融資的過程中,雖然沒有涉及直接的資金交換,但是為中小企業提供了緩解融資困境的服務。政府在辦公過程中會累積中小企業各方面的信息,因此相比于商業銀行,政府部門對中小微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更了解。而由于政府公信力的存在,商業銀行與政府之間也不存在過多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通過政府的間接介入,將中小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轉變為政府與中小企業、政府與商業銀行的相對信息對稱,政府可以通過提供中小企業經營的權威數據或擔保等方式達到為中小企業優化信用生產和增加信用評價的效果。因此通過政府間接介入的方式,可以有效緩解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與銀行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幫助中小企業緩解融資的困境。
(二)有效信息高度集成降低銀企交易成本
首先對于企業來說,平臺將企業融資過程中需要的信息高度集中在平臺上,比如商業銀行的貸款產品、政府提供的風險補償基金和擔保政策等,中小企業可以直接在平臺申請,通過這樣的聚集能夠幫助中小企業省去貸款產品和政策信息搜集的成本。其次對銀行來說,一方面政府融資服務平臺將中小企業的需求也匯聚在平臺上。通過政府的公信力將吸引大量的小微企業在平臺注冊,并且政府服務平臺一般都帶有普惠性質,不會向中小企業收取任何費用,因此中小企業的積極性很容易被調用。通過這樣的方式,相當于政府幫助商業銀行將中小企業分散的融資需求聚集在一起,商業銀行可以在平臺上批量化挖掘中小客戶,從而降低商業銀行的獲客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將中小企業的各類信息進行整合,商業銀行只需要和平臺合作即可一次性收集一家中小企業的工商、稅務、司法、等政務數據,通過這種方式省去了大量商業銀行對中小客戶的信息搜尋成本。因此,針對由于中小微企業貸款的交易成本過高而導致的商業銀行“惜貸”和中小微企業“懼貸”的情況,政府融資服務平臺通過降低銀企之間的交易成本可以幫助商業銀行增強服務中小微企業的意愿以及幫助中小微企業增強在銀行的獲貸信心。
三、政府服務平臺化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不足
(一)直接融資對接方式有限
政府融資服務平臺的主要參與者中,以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服務為主,這些金融機構的產品主要以間接融資為主,且均為風險厭惡者。但投資中小微企業的風險較高,商業銀行的服務范圍和效果有限。而直接融資的服務機構對風險的容忍度更高,更適合對中小微企業的投資,融資服務平臺比較缺乏提供直接融資的金融服務機構。
(二)平臺運營市場化不足
政府融資服務平臺的參與者眾多,信息的匯集和對接需要多部門聯動,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出現運營的市場化不足問題,參與者積極性有待提高,平臺的運轉效率未達到預期效果。目前有些政府融資服務平臺較多用于政策的發布、金融產品的發布的分享,更多的是進行信息展示,缺乏高效的融資服務對接機制,將企業的真實融資需求及金融機構的投資需求有效結合。
(三)金融機構產品同質化嚴重
政府服務平臺的參與者中,各類金融產品名目繁多,但究其根本,還是令中小企業大失所望。參與到平臺中的金融機構主要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等,重點宣傳的特色金融產品以貸款的方式為主,并且對于風險的評估高度的一致,信用貸等產品仍然需要企業法人提供個人無限連帶責任承諾,提供擔保的機構仍要求企業法人將名下資產作為抵押,且必須符合銀行及擔保公司對資產的評估要求,使得中小企業在貸款方面享受到的便利有限。
參考文獻:
[1]李俊江,于眾.政府如何化解小企業融資難題——基于信息不對稱的視角[J].財政研究,2015(06):81-85.
[2]王淼.銀政企合作博弈——一個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的新思路[J].華北金融,2015(01):60-62.
作者簡介:
戴瑀(1994—),男,漢族,湖南湘潭人,學生,金融學碩士,單位:湘潭大學研究方向:現代金融理論與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