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維林 徐文鋒
(韶關學院 廣東韶關 512000)
《學習的革命》[1]的作者提出:如何學習比我們學習什么更為重要。他認為,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學習怎樣學習和怎樣思考。高等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也是各學科的核心課程。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學生都害怕高等數學,學習起來也比較吃力。50%的學生面對高數知識點都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這是因為教師為學生提供的知識大多是一些“正確的知識”,但實際上,數學史上的很多概念并不是像課本上所說的那樣形成的,其間有錯誤,也有不嚴謹的地方,最后才逐步完善起來。學生沒有辦法體會這個過程,因此,有些知識接受起來就比較困難。另外,教師為學生提供的知識往往是靜態的、顯性的、零碎的。這些知識不利于學生形成“高階思維”,讓他們在面對復雜的學習任務時束手無策,自然也就無法實現“如何學習”這個教育目標。
思維導圖是由英國的記憶之父托尼·博贊(Tony Buzan)發明的。它建立在心理學、神經生理學、信息理論、神經語言學等學科的基礎上。在不斷探索記憶方法的過程中,托尼·博贊發現,如果讓人類大腦的各個方面彼此協同工作,其發揮作用的效率會更高。思維導圖實質上呈現的是思維的自然表達過程。它可以圖示的方式向人們展現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結構,使人們的思維過程更加清晰。它是比單純的文字表述更有效的表達方式。簡單來說,它的繪制就是用樹形格式排列題目的要點,從主題的中心向外擴張。它可以幫助人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思維可視化,最大限度地開發人們的大腦潛能[2]。
在給新生上第一節課時,教師利用思維導圖構建這門課程的框架體系,能使學生從整體上了解這門課程的核心內容,為之后的學習做好鋪墊。

圖1
高等數學的知識點密集,學時少,如果沒有在課前充分預習,相當大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會吃不消,學習效率也會大大降低。只有做好課前預習,課中有針對性地聽講,才能事半功倍。但有的學生預習時漫無目的,抓不住重點和難點,教師就有必要給學生提供預習的思維導圖。這樣做的目的有二:一是告訴學生應該怎么預習;二是讓學生多接觸思維導圖。見多了,學生對思維導圖也就不陌生了,就為他們以后自己建立思維導圖打好了基礎。比如,在學習函數的極限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提供如下思維導圖(如圖2)。

圖2
學完一個章節,意味著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更多了。學生到底掌握了沒有,教師必須弄清楚。如何檢驗呢?思維導圖是一個很好的手段。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上書本,仔細回憶這一章節主要學習了哪些知識點,范圍逐步由大到小,知識點逐步由籠統到具體。學生回憶起知識點,其實就是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梳理。這樣,他們就能在教師的帶領下逐漸畫出章節的思維導圖。
學生回憶知識點時,往往會有遺漏。有了思維導圖,學生就可以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查漏補缺。
在學生做習題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普遍感覺數學題難解。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思維方式出現了問題。利用思維導圖,教師可以呈現解決問題的思路,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解數學題的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的策略,有助于學生構建解題思路,實現思維的可視化,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圖3為解題的思維導圖。

圖3
將思維導圖運用于高等數學教學,是一種創新性的教學方法。思維導圖有利于促進知識的結構化和整體化,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絡,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自我構建和規劃所需掌握的知識,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思維導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形成高階思維。作為一種有效的思維工具和學習方法,思維導圖應用于高等數學教學中,具有積極意義。